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明秀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4篇出血热
  • 3篇肾综合征
  • 3篇肾综合征出血...
  • 3篇综合征
  • 3篇综合征出血热
  • 3篇结构蛋白
  • 3篇病毒结构
  • 3篇病毒结构蛋白
  • 2篇致病
  • 2篇致病作用
  • 2篇发病
  • 1篇蛋白
  • 1篇体液因子
  • 1篇皮素
  • 1篇硝苯吡啶
  • 1篇流行性
  • 1篇流行性出血热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素

机构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解放军第81...
  • 1篇安徽省医学科...
  • 1篇安徽省凤台县...

作者

  • 4篇黄湘虎
  • 4篇孙志坚
  • 4篇王明秀
  • 3篇陆北川
  • 3篇章莉莉
  • 2篇倪大石
  • 2篇白敬羽
  • 1篇包荫堂
  • 1篇姚薇萱
  • 1篇高蕾
  • 1篇张云

传媒

  • 3篇江苏医药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5年
报道川芎嗪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实验感染大白鼠和乳鼠的疗效。结果表明:大鼠经川芎嗪治疗后,血清特异性EHFV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肺、肾组织中的病毒抗原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为少,肺出血情况较对照组为轻,血尿素氮(BUN)、肌酐(Cr)较对照组为低(P<0.05).疗效与治疗时间显著相关,治疗越早,疗效越好;病毒攻击48小时后开始治疗者基本无效。提示川芎嗪对E-HFV的攻击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高蕾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陆北川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川芎嗪
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应用免疫组化、荧光免疫、放射免疫、RT-PCR、ECT、动物实验等现代技术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机制作了系列研究,发现HFRS病毒(HFRSV)有直接致病作用,病毒之膜蛋白(MP)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HFRSV能侵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其中复制,表达其结构蛋白,并随单核细胞散布至其它组织;病毒MP可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融合;
孙志坚黄湘虎章莉莉王明秀唐季和陆北川包荫堂姚薇萱倪大石白敬羽张云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机制病毒结构蛋白致病作用硝苯吡啶体液因子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致病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1996年
用细胞免疫化学技术及免疫印迹法分别动态检查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膜蛋白(MP)和核蛋白(NP)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尿融台细胞中的表达及尿液中的排出情况,分析其与病情和肾功能的相互关系。发现HFRS患者从入院起至病程两周末PBMC中均有MP和NP表达,尿液中亦有MP和NP排出,随着病情的好转,其表达逐渐减少,而MP之表达强度与病情及肾损较重呈平行关系。75%患者尿液中发现融合细胞,而融合细胞越多,肾损越重。83.3%融合细胞中可检出MP,但NP均为阴性。这些结果表明MP与HFRSV的致病作用相关,这也是HFRSV直接致病的佐证。
章莉莉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李锡官倪大石张云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膜蛋白、核蛋白及内皮素、P物质在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5年
用免疫组化酶杂技术检查了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膜蛋白(MP)、核蛋白(NP)在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用放免法检测了血浆内皮素(ET)、P物质(SP)、尿β2-微球蛋白(β2-m)及TH糖蛋白(THP):发现HFRS患者从入院之日起至13病日在PBMC中均有MP与NP表达,但随首病情的好转表达强度逐渐减弱。血浆ET于入院初便见上升,低血压少尿期达高峰,多尿期以后渐恢复正常;血浆SP于病程前四期明显降低,使得ET/SP比值明显升高。病程中ET/SP比值与血尿素氮(BUN)及尿β2-m的变化曲线大体平行,与肌酐清除率(CCr)及尿THP变化情况完全相反。故认为PBMC也是HFRSV较常侵犯的靶细胞,且HFRSV可在其中复制增殖,并可向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它组织扩散。单核-巨噬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其细胞因子加重血管损伤,后者释放内皮素可能是造成急性肾衰的重要因素。
孙志坚黄湘虎王明秀章莉莉倪大石陆北川白敬羽朱公文李锡官唐季和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结构蛋白内皮素P物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