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汉东

作品数:1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肾移植
  • 3篇移植肾
  • 3篇供肾
  • 2篇肾脏
  • 2篇生物信息
  • 2篇生物信息学
  • 2篇生物信息学分...
  • 2篇输尿管
  • 2篇术后
  • 2篇尿管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转录
  • 2篇细胞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HLA-G
  • 1篇代偿
  • 1篇代偿性增生
  • 1篇蛋白
  • 1篇低温环境

机构

  • 14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廖贵益
  • 14篇丁汉东
  • 5篇赵飞
  • 3篇朱道方
  • 2篇王琴
  • 1篇陈先国
  • 1篇阮厚鑫
  • 1篇唐亮
  • 1篇郝宗耀
  • 1篇梁朝朝
  • 1篇杨巧兰
  • 1篇王培宇

传媒

  • 4篇器官移植
  • 2篇国际泌尿系统...
  • 2篇实用器官移植...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华移植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其保护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指缺血肾重新获得血液灌注后,损伤反而加重的现象,是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IRI是肾移植术后影响肾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移植肾IRI的发生机制、寻找有效保护措施、促进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是肾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丁汉东廖贵益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氧自由基缺血预处理缺血后处理
肾移植术后尿路感染209例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尿路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后随访时间分为3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移植术后1个月内,第二时期为术后1~6个月,第三时期为术后7~12个月。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时期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发生尿路感染受者的尿培养结果及常见病原菌耐药特点。分析反复尿路感染者的菌群,分析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尿路感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第一时期尿路感染率为90.0%,第二时期尿路感染率为49.3%,第三时期尿路感染率为22.5%。第二时期、第三时期亲属活体器官捐献男性受者的尿路感染率低于女性受者(均为P<0.05)。尿培养结果阳性60例,共检出病原菌8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66例受者反复发生尿路感染,检出病原菌包括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其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是第一时期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尿路感染、供者类型是第二时期发生尿路感染组的危险因素,受者性别、年龄是第三时期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是第一时期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受者性别、年龄是第三时期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第三时期治愈65例,未治愈38例,治愈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及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均为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尿路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耐药性较高;术后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女性和高龄是肾移植受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王培宇丁汉东钟金彪廖贵益梁朝朝
关键词:肾移植尿路感染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清肌酐
HLA-G的转录调控因子及功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廖贵益钟金彪赵飞丁汉东
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临床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植中心收治的肾移植术后移植肾输尿管狭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经B超及移植肾输尿管造影等检查,5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移植肾输尿管狭窄,其中4例行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1例行移植肾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术后移植肾功能均恢复。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出现少尿、肌酐进行性升高的患者,应及早行移植肾B超、移植肾输尿管造影及CT尿路造影等检查,明确有无狭窄及狭窄位置,移植肾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及输尿管双J管置入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若在手术过程中注意某些环节,则可减少部分移植肾输尿管狭窄的发生。
钟金彪赵飞丁汉东廖贵益
关键词:肾脏移植输尿管狭窄再植
肾移植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的诊治
2024年
目的:对肾终末期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经过肾移植治疗术后并发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诱因、诊断、治疗与预防措施的认识,完善肾移植术后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管理。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术后患者在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回顾性研究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前期临床表现、异常化验及检查、处理流程、后期防治措施及转归,并总结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计17例患者中9例为慢性小量出血,血红蛋白逐渐降低,早期以黑便、粪便潜血阳性为表现,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通过药物治疗治愈;2例胃镜示小溃疡伴活动性出血灶,通过钛夹夹闭止住血,预后良好;1例胃镜示胃窦体交界处前壁纵行溃疡钛夹夹闭效果不佳,行胃网膜右动脉细小分支动脉栓塞术,2周后康复出院;1例胃镜示胃窦处小弯侧深凹溃疡,行胃十二指肠远端分支动脉栓塞术,患者预后良好;2例胃镜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巨大多发溃疡灶,行胃大部及十二指肠部分切除、十二指肠残端旷置+残胃空肠吻合术,其中1例痊愈出院,另1例术后第12天再次出血最终死亡;2例憩室,均行手术切除憩室,预后良好。结论:肾移植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起病多隐匿,病情有急有缓,对患者及移植肾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给予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及时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果断内镜下钛夹止血、经血管介入栓塞、甚至手术治疗,可使消化道出血的危害降到最低。
丁汉东王琴廖贵益郝宗耀
关键词:肾移植消化道出血血液透析
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外科因素及处理分析
2017年
目的 探讨移植肾功能异常的外科因素及其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为外科因素导致血肌酐升高的8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8例患者中,输尿管末段狭窄5例(62.5%),输尿管结石、假性动脉瘤、前列腺增生症各1例(12.5%).8例患者相应的外科处理均顺利完成,术后24~115 d(平均46.3 d)血肌酐由之前的115.0 ~395.1μmol/L(平均249.8 μmol/L)下降到56~252μmol/L(平均123.1 μmol/L).结论 外科因素中以输尿管狭窄为主,其次是输尿管结石、假性动脉瘤、前列腺增生症.重视并积极处理外科因素,肾功能往往能获得良好恢复.
廖贵益丁汉东阮厚鑫钟金彪
关键词:肾移植肾功能试验
横纹肌溶解症合并急性肾衰竭供者的维护及其供肾移植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横纹肌溶解症(RM)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供者维护及其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例RM伴ARF供者的维护及其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供者因RM导致ARF,经积极维护治疗,获取供肾前血肌酐为52μumol/L,血浆肌酸激酶(CK)256U/L。移植前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显示部分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肌红蛋白沉积未见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及微血栓形成。获取供肾时肾脏成棕褐色,移植肾恢复血流后成红褐色。受者术后未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血肌酐进行性下降,恢复正常后出院。结论对于RM台并ARF的供者,给子予积极维护,待肾功能好转后可应用于移植,并可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
钟金彪丁汉东廖贵益
关键词: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肾移植
HLA-G基因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人白细胞抗原-G(HLA-G)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UCSC基因组数据库获取HLA-G基因的启动子区序列,登陆JASPAR数据库,在线预测HLA-G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将得分阈值设定为≥95%并对涉及的转录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成功获得了长度为2 kb的HLA-G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该启动子区涉及11个家族22种转录因子,其中8个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涉及胚胎发育,4个转录因子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涉及免疫阻遏、免疫耐受。结论 HLA-G基因的表达调控是多种转录因子作用的复杂网络过程。HLA-G转录因子在调控胚胎发育、诱导免疫耐受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廖贵益钟金彪赵飞丁汉东
关键词:启动子转录因子生物信息学技术
离体结石供肾经肾盂切口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单中心临床经验被引量:1
2021年
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方式,但供肾短缺是目前肾移植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扩大供肾来源、利用边缘供肾是临床解决供肾短缺的一个有效途径。随着腔镜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结石供肾经过外科手术的干预,可以达到健康供肾的标准。当然,对于结石供肾的选择,仍需十分谨慎。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共行10例亲属活体结石供肾肾移植,供肾取出后均采用离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取石术,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朱道方钟金彪丁汉东陈先国廖贵益
关键词:供肾肾结石输尿管镜
游离肋下神经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的临床观察
2023年
目的研究游离肋下神经在后腹腔镜活体供肾获取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后腹腔镜活体供肾获取术的126例供者临床资料,根据获取供肾时是否游离肋下神经将其分为两组,传统手术组74例供者和游离肋下神经的改良手术组52例供者。比较两组供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热缺血时间和术后12 h、24 h和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126例取肾手术都获得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传统组和改良手术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手术中出血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传统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6.6±1.7)d,改良手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8±1.7)d,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改良手术组术后12 h、24 h、48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传统切口后腹腔镜手术比较,采用游离肋下神经的腹膜后腔镜供肾获取术是安全可行的,可完整保留肋下神经,缩短住院时间及术后近期疼痛。
钟金彪丁汉东廖贵益朱道方
关键词: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肾移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