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幔
  • 3篇电导
  • 3篇电导率
  • 3篇上地幔
  • 2篇地球动力
  • 2篇地球动力学
  • 2篇地震
  • 2篇地震波
  • 2篇地震波速
  • 2篇地震波速度
  • 2篇地幔岩
  • 2篇震波
  • 2篇榴辉岩
  • 2篇辉岩
  • 2篇高温高压
  • 2篇波速
  • 1篇地球物理观测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模拟
  • 1篇印记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8篇王欣欣
  • 5篇赵亮
  • 2篇黄晓葛
  • 2篇白武明
  • 1篇朱日祥
  • 1篇陈祖安
  • 1篇王佳敏
  • 1篇郭正堂
  • 1篇纪伟强

传媒

  • 3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温高压下地幔岩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实验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探讨地幔岩模型和苦橄质榴辉岩模型在上地幔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上地幔的电性结构,本文利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压机和Solartron IS-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4.0GPa、700-1150℃的条件下,采用交流阻抗谱法(频率范围10-1-106 Hz)分别测量了地幔岩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地幔岩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大幅增加;随着压力的增大,地幔岩的电导率略有增加,活化体积ΔV为-4.73cm3·mol-1,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几乎没有变化,活化体积ΔV为-0.11cm3·mol-1;在电性方面,用苦橄质榴辉岩来表示深部的物质较为合理,地幔岩解释浅部可能更恰当,但浅部物质的分布不均匀,电导率随深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的影响,其次才是成分.
王欣欣黄晓葛白武明
关键词:电导率地幔岩高温高压
高温高压下地幔岩和苦橄质榴辉岩的电导率实验
为了探讨地幔岩模型和苦橄质榴辉岩模型在上地幔存在的合理性,建立上地幔的电性结构,本文利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压机和Solartron IS-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1.0~4.0 GPa、700~115...
王欣欣白武明
关键词:电导率地幔岩高温高压
上地幔矿物和岩石电导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高温高压电导率实验研究是透视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窗口.百年来进行了大量地幔矿物电导率的研究,但对地幔岩石的研究却不足;进行了压力对地幔矿物电导率影响的研究,但获得的激活体积值却有正有负;进行了含水橄榄石电导率的测量,但仍存在干湿软流圈地幔之争;进行了部分熔融岩石电导率的研究,但对异常高导成因的解释却仍没有定论.因为该研究对人们认识地幔的物质组成和矿物相变,地幔的电性结构和热结构,以及洋壳俯冲和高导异常成因等地幔动力学问题有重大意义,因此,还需继续研究地幔岩石、矿物的电导率与温度、压力、氧逸度和组分等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地球物理的探测结果,构建合理的电导率-深度剖面图.
黄晓葛王欣欣陈祖安白武明
关键词:橄榄石电导率熔体高导层
大陆深俯冲带板块界面与演化:地球物理观测与地球动力学综合研究
21世纪以来,多学科综合约束逐渐成为理解"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的研究新范式,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则为多学科观测数据的同化、融合提供了定量化的工具。自1984年大陆深俯冲概念被提出以来,大陆深俯冲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
赵亮王欣欣王坤杨建锋李杨
文献传递
深部碳过程动力学模拟:最新进展与工作流程设计
2023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板块构造运动能够在地质时间尺度(≥10^(6)年)上调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随着观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学术界对新生代及更深时以来的地球CO_(2)演化历史获得了逐步一致的描述,这使得定量确定板块构造动力过程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之间的关联机制成为可能.未来研究的关键步骤之一在于发展计算构造碳循环动力过程的方法,为准确重建构造活动的碳通量历史提供平台.文章回顾了全球构造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了开展板块构造碳循环数值模拟研究的工作流程,包括四个步骤:(1)计算含碳矿物的运移过程,目的在于模拟物质之间碳吸收/释放;(2)模拟构造单元的碳循环,目的在于理解构造活动时圈层之间的碳循环;(3)模拟大陆汇聚-裂解场景引起的碳循环,目的在于探讨固体圈层在超级大陆汇聚-裂解周期的碳循环过程;(4)对比典型构造时期全球深部碳循环与大气CO_(2)浓度变化,目的在于获得固体-表层圈层耦合的定量认识.前两个步骤已有团队正在逐步攻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两个步骤尽管尚未见到报道,但最新板块构造重建和碳循环研究的进展为最终实现提供了数据和方法基础.从数值计算方法的角度而言,跨越固体-表层圈层的碳循环动力过程在流变参数、时间-空间分辨率上跨越十几个数量级,是实现数值模拟方法和实验需要攻克的首要技术难题.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一种边界参数条件关联的方法来实现固体-表生圈层演化数值计算.
赵亮郭正堂郭正堂王欣欣沈昊王欣欣孙宝璐谭宁张卉刘永岗李杨王佳敏纪伟强王佳敏
造山印记对变质核杂岩形成过程的影响:来自地球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的约束
地质上观测到的变质核杂岩多数发育于造山带中。例如,在北美科迪勒拉碰撞造山带,爱琴海增生造山带等均发现了大规模变质核杂岩的剥露。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最初认为是后造山垮塌作用引起的重力失稳使得加厚的地壳向两侧伸展。根据力学分...
王坤赵亮杨建锋王欣欣
文献传递
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图像的时效性——以中国东部为例
<正>地震波速度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的重要参数。利用地震学获得的速度结构图像讨论地球演化过程,首先需要回答地震波速度图像代表哪个时期构造事件的影响?这是地震波速度结构图像的时效性问题。本文立足于岩石物理实验依据(Vache...
王欣欣赵亮杨建锋王坤
关键词:上地幔地震波
文献传递
利用动力学数值模拟实验探讨上地幔地震波速度结构图像的时效性被引量:2
2017年
地震波速度是认识地球深部状态和过程的主要观测参数.利用地震观测获得的速度结构图像讨论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首先需要确定地震波速度图像能反映哪个时期构造事件的影响,这是地震波速度结构图像的时效性问题.立足于岩石物理实验依据,本文建立了上地幔温度-速度对应关系模型,利用数值方法模拟上地幔高温和低温异常的演化过程,并对中国东部上地幔动力学过程进行探讨.模拟结果显示,高温异常体的演化时间受异常体尺寸和上地幔黏滞系数控制,而低温异常的演化时间受尺度控制,与上地幔黏滞系数几乎无关.温度异常尺度越大,可被追溯的时间越久;但高温异常的保留时间远小于低温异常.考虑地震学观测的分辨率为100km,尺度为500km×300km的高温异常能持续被地震学观测20Myr,表明中国东部上地幔地震波低速异常可能反应新生代以来的热事件;而300km×120km尺度的低温异常持续时间可达~192Myr,表明中国东部地幔转换带地震波高速异常可能代表停滞的古太平洋俯冲板片.
王欣欣赵亮杨建锋王坤吕刚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