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祥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3篇饲料
  • 1篇调质器
  • 1篇营养
  • 1篇营养成分
  • 1篇玉米
  • 1篇制粒
  • 1篇制粒机
  • 1篇数据库
  • 1篇数学
  • 1篇饲料加工
  • 1篇饲料制粒
  • 1篇饲料制粒机
  • 1篇特性分析
  • 1篇同品种
  • 1篇热传导系数
  • 1篇热扩散系数
  • 1篇轴向
  • 1篇专家数据库
  • 1篇进气
  • 1篇聚类分析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王红英
  • 4篇沈祥
  • 4篇杨洁
  • 3篇陈啸
  • 3篇孔丹丹
  • 2篇彭飞
  • 2篇张国栋
  • 1篇康宏彬

传媒

  • 2篇饲料工业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不同品种玉米饲料加工特性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玉米的饲料加工特性,试验采集了全国7个省区69个玉米样品,共53个品种,分别测定了其营养成分及粉碎过两种筛片(孔径1.5 mm和2.0 mm)的物理特性、热特性和糊化特性。并分析了不同品种指标的变异系数及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玉米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及糊化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玉米的糊化特性较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热特性变异系数大。粉碎粒度对玉米的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粉碎粒度为1.5 mm与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和摩擦系数的差异是显著的(P<0.05)。其中,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平均粒径小,而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颗粒表面积、休止角与摩擦系数要大。每个温度值下,粉碎粒度为1.5 mm的比热均值均比粉碎粒度为2.0 mm的玉米粉样品的比热均值显著小(P<0.05)。粉碎过1.5 mm筛片孔径的玉米粉样品黏度参数值明显高于2.0 mm的(P<0.05),可见粉碎粒度对玉米粉的黏度特性的影响较大,且粉碎粒度越大,淀粉越难糊化。文中玉米的营养成分、物理特性、糊化特性及热特性可对饲料加工过程中清选、粉碎、配料、混合、调质、制粒、冷却工艺参数优化以及颗粒料成型特性与适口性的预测和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张国栋杨洁孔丹丹陈啸沈祥王红英
关键词:玉米饲料营养成分
小型轴向多点进气式饲料制粒调质器设计与试验被引量:2
2016年
为实现颗粒饲料小批量生产,研究了饲料制粒机调质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与小型制粒机配套的轴向多点进气式调质器。以桨叶安装角、调质轴转速、喂料转速为影响因素,调质器生产率和调质后物料温度为评价指标,按照三因素五水平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对轴向多点进气式调质器进行了作业参数优化试验。利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回归分析法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了3个因素对调质器作业评价指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此3个因素对调质器生产率和物料温度都具有显著相关性,显著水平分别为P<0.01和P<0.001;通过响应面法对最佳参数组寻优,得到调质器最佳作业参数组合:桨叶安装角为38.1°、调质轴转速为220.6 r/min、喂料转速17.4 r/min,此方案下,调质器生产率为12.7 g/s,调质后物料温度为65.0℃,此时调质器生产率较高、物料温度在要求的加工工艺范围内。样机加工试验表明,生产率为11.8 g/s,调质后物料温度为64.0℃。
彭飞康宏彬王红英沈祥杨洁
关键词:调质器
数学模型与方法在颗粒成型质量预测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随着饲料工业的蓬勃发展,颗粒饲料因其摄食均一性好、报酬率高等优点已成为主流饲料应用方式。文章从颗粒饲料特点及成型机理、成型质量影响因素出发,在对预测方法、模型的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预测模型及相关数学方法在颗粒成型质量预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整理了一种基于专家数据库的颗粒饲料质量预测方法,并实现了窗口化应用界面,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王红英陈啸杨洁孔丹丹张国栋沈祥
关键词:颗粒饲料专家数据库
不同品种大麦热物理特性参数的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为研究大麦的热物理特性参数,收集不同品种大麦,分析其营养组成、容重和热物理特性参数及其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麦的比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品种大麦的比热差异并不显著。在25℃时,大麦的比热范围为1 523.5~2 066.0 J·kg^(-1)K^(-1)。不同品种大麦的热传导系数和热扩散系数差异显著,其中热传导系数的范围为0.063~0.074 W·m^(-1)K^(-1),热扩散系数的范围为0.177 0~0.250 8 m^2·s^(-1)·10^(-6)。同时比热与原粮容重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热传导系数与粗灰分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料容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酸洗纤维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原粮容重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基于大麦的热物理特性参数对大麦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品种分为3个类群以指导实际生产。
杨洁陈啸沈祥孔丹丹彭飞王红英
关键词:大麦比热热传导系数热扩散系数聚类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