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住院
  • 1篇住院服务
  • 1篇临床决策支持
  • 1篇临床决策支持...
  • 1篇脑梗
  • 1篇脑梗死
  • 1篇绩效
  • 1篇绩效考核
  • 1篇急性
  • 1篇急性脑梗死
  • 1篇疾病分类
  • 1篇梗死
  • 1篇国际疾病
  • 1篇国际疾病分类
  • 1篇PDCA
  • 1篇TOPSIS...
  • 1篇TOPSIS...
  • 1篇DRGS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嘉和美康...

作者

  • 3篇辛娜
  • 2篇林丽丽
  • 2篇赵亮
  • 1篇白波
  • 1篇王韬
  • 1篇林琳
  • 1篇王金凤
  • 1篇谢海梅

传媒

  • 2篇中国病案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2024年
目的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知识库,开发ICD第10次修订版(ICD-10)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CDSS前(2017年1—6月)急性脑梗死(I63类目)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对照组,应用CDSS后(2023年1—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编码体现急性脑梗死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的情况,评估CDSS对编码精准度的影响。结果本研究研发了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并集成入临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可自主选择应用。验证过程共纳入1847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49例,干预组998例。干预组I63类目诊断编码中体现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率高于对照组(93.99%vs.9.42%,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是一种融合临床实践与ICD-10分类规则的新编码模式,较传统编码方法精准度高。同时,CDSS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编码自学工具,也可为获取病种诊疗质量控制数据提供帮助。
辛娜辛娜林琳白波姜加林王韬
关键词: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急性脑梗死国际疾病分类
基于DRGs数据的TOPSIS方法对住院服务质量评价被引量:19
2017年
目的探讨TOPSIS法在基于DRGs考核的临床科室住院服务质量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016年4月-2016年6月10,754份病案首页及出院病例的DRGs分组数据,利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住院服务质量。结果样本医院的数据测算结果的顺位排序,评估结果前三的为EICU病区、CCU病区、ICU病区,Ci值分别为0.2305,0.1914,0.1760;最后三位为儿科病区、眼科病区、普外三病区,Ci值分别为0,0580,0.0561,0.0549,与管理者主观评价基本一致。结论该方法直观的反映了科室之间的比较,为标准化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测算方法。
陈世景谢海梅林丽丽赵亮辛娜
关键词:TOPSIS法
PDCA在病历书写时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 PDCA循环法在病历书写时限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分析病历书写时限存在的问题,运用PDCA方法对主要问题进行干预并观察效果。结果实施PDCA一年后,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17 782份运行病历,病历书写时限持续改进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中:入院记录未在24小时内完成下降86.73%;首次病程记录未在8小时内完成下降93.77%;上级医师首次查房记录未在48小时内完成下降93.66%;术前讨论记录未在术前72小时完成下降94.63%;出院记录未在24小时内完成下降92.92%。结论 PDCA循环法能有效地促进病历书写时限的质控,更好的地提高病历书写质量。在病历书写时限的质控中,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从而构建病历书写时限质量的持续改进模式,是不断完善病案质检工作的基础。
陈世景赵亮王金凤林丽丽辛娜
关键词:PDC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