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伊布替尼联合复方黄黛片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其相关机制及潜在应用价值。结果:该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情稳定达15个月,生存期显著延长。结论:伊布替尼和复方黄黛片两药可能有协同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阻滞细胞周期的作用,为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丰雨 刘珊珊 聂淑敏 李田兰 周静静 毛春霞 黄俊霞 高燕 李硕 冯献启关键词:复方黄黛片 自体干细胞移植 霍奇金淋巴瘤 血清唾液酸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2019年10月31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175例MM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gA型患者、轻链型患者唾液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P<0.05),而IgG型患者唾液酸水平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IgA型患者唾液酸水平明显高于轻链型患者(P<0.05)。IgA型患者的唾液酸水平与球蛋白、尿酸、血沉、血钙、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受累轻链与未受累轻链比值、骨髓涂片浆细胞数呈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呈负相关(P<0.05);轻链型患者的唾液酸水平与球蛋白、肌酐、血沉、受累轻链与未受累轻链比值呈正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P<0.05)。在IgA型及轻链型患者中唾液酸水平随疾病的不同阶段动态变化,当疾病缓解时唾液酸水平降低,疾病进展时唾液酸水平升高。多因素分析表明,唾液酸是轻链型MM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轻链型患者中高唾液酸组与低唾液酸组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唾液酸组有更短的无进展生存期(16.96个月,95%CI 10.0323.87 vs 34.07个月,95%CI 27.0041.14,P=0.003)。结论:血清唾液酸可作为反映IgA型及轻链型MM患者肿瘤负荷的良好指标,且初诊时高唾液酸往往提示预后不良。 乔晗 聂淑敏 高燕 黄俊霞 李田兰 毛春霞 刘珊珊 徐玉洁 周静静 肖晶晶 孟繁军 冯献启关键词:唾液酸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负荷 预后 一种可自动清洁消毒断开式纱布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清洁消毒断开式纱布,包括外箱、执行机构、成卷纱布、消毒机构和限位机构;本发明可以解决目前市场上的纱布一般都是成卷的,需要使用时主要存在:a:截取的时候长度控制不精确,容易过长浪费材料或者稍短导致包扎... 葛楠 毛春霞 肖淑欣 王勇杰文献传递 IgD型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IgD型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特征及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主方案联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收治的1例接受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IgD型MM进展伴髓外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4岁女性,经骨髓穿刺及免疫固定电泳等检查诊断为IgD型MM,先后给予VD(硼替佐米、地塞米松)、RD(来那度胺、地塞米松)和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多发皮下结节,评估病情为疾病进展伴多发髓外浸润,给予达雷妥尤单抗+PAD(脂质体多柔比星、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治疗,患者皮下结节较前明显缩小伴部分消失,一般情况较前改善。但患者处于恶病质状态,治疗欠规范,病情反复并持续进展,最终死亡。结论IgD型MM发病率低,生存期短,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尽早应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细胞毒性药物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延长患者生存期。 许晗 聂淑敏 黄俊霞 李田兰 高燕 毛春霞 刘珊珊 徐玉洁 周静静 肖晶晶 王梦莹 孟繁军 冯献启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IGD 髓外浸润 一种胸腔外科医疗器械清洁处理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胸腔外科医疗器械清洁处理装置,包括底板、夹持输送机构和清洁消毒机构,所述的底板上端面中部设置有夹持输送机构,夹持输送机构上方设置有清洁消毒机构,清洁消毒机构固定安装在底板上。本发明可以解决现有医疗器械清洁装... 葛楠 毛春霞 魏煜程 石国栋 徐海燕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大B细胞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转化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1例原发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治疗缓解后出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确诊直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后,给予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10疗程后淋巴瘤部分缓解;口服来那度胺维持半年后出现盆腔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考虑淋巴瘤进展,再次给予9疗程R-CHOP方案化疗;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及淋巴结浸润,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地塞米松及大剂量甲氨蝶呤+利妥昔单抗化疗3疗程达部分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淋巴瘤达完全缓解。口服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至今,现持续缓解3年余。结论R-CHOP方案化疗基础上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伊布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对发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转化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病人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闫思琪 李田兰 刘珊珊 毛春霞 冯献启 赵春亭间变型多发性骨髓瘤伴广泛髓外浸润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9年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恶性克隆性浆细胞病,发病率占所有人类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3%,在过去的20年其中位生存期已从3年增长至6年〔1〕。而间变型多发性骨髓瘤(anaplastic multiple myeloma,AMM)是MM中非常少见的一个类型,表现为细胞形态的间变性改变,侵袭性强,常常伴有髓外浸润,对治疗反应差,预后极差。本文报告1例AMM,对其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疗经过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临床和病理特征的认识及其诊治水平。 黄俊霞 冯献启 王伟 李晓娟 高燕 李田兰 刘珊珊 毛春霞 颜学申 孟繁军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间变型 免疫组织化学 髓外浸润 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危因素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探讨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中高危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化为AML的高危因素。结果: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总有效率(ORR)为65.0%(39/60),其中达完全缓解(CR)患者17例(28.3%),骨髓缓解(m CR)患者5例(8.3%);部分缓解(PR)患者4例(6.7%);血液学缓解(HI)患者13例(21.7%)。60例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的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 21例(35.0%),中位转化时间为10.0(1.5月-32.0)个月。χ^2或Fisher精确检验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地西他滨用药间隔延长相关(χ^2=9.878,P=0.031;χ^2=4.319,P=0.038;χ^2=6.406,P=0.011);Kaplan-Meier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中高危MDS转化为AML与2016年WHO诊断分型、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地西他滨疗程间隔延长相关(P=0.015,P=0.008,P=0.012,P=0.03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为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2,P=0.018)。结论:骨髓原始细胞数、骨髓病态造血系数是以地西他滨为主治疗中高危MDS患者转化为AML的独立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用药间隔规律有利于维持病情稳定。 杨倩 聂淑敏 李田兰 黄俊霞 刘珊珊 高燕 颜学申 毛春霞 孟繁军 冯献启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急性髓系白血病 胎盘生长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活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16年 目的:研究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40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者骨髓活检组织PLGF及MVD的表达情况,电脑采集图像并使用Image Pro Plus6.0软件分析结果。结果:与正常者骨髓活检组织比较,MM患者骨髓活检组织的PLGF及MVD表达显著升高(均P<0.05);在MM患者中低血红蛋白者的MVD表达较高血红蛋白者显著升高(P<0.05),但在MM分期、分型、溶骨性损害、年龄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GF及MVD在骨髓瘤较正常骨髓组织表达明显增多,骨髓血管增多在MM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王丽彬 孟繁军 刘珊珊 李田兰 颜学申 毛春霞 肖淑欣 高燕 冯献启关键词:胎盘生长因子 骨髓瘤 免疫组织化学 血清唾液酸水平在淋巴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水平在初治淋巴瘤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36例初治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参数,回顾性分析血清SA水平与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参数相关性及其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结果:与健康者比较,淋巴瘤患者血清SA水平显著升高(P 605 mg/L、年龄 >60岁、贫血、LDH >250 U/L、ki67 >45%、高危危险度分层的淋巴瘤患者PFS显著缩短(P 605 mg/L、年龄 >60岁、贫血、LDH >250 U/L、ki67 >45%、高危危险度分层、侵袭性淋巴瘤患者OS显著缩短(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淋巴瘤患者PFS和OS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5)。高SA组患者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显著低于低SA组患者(P <0.05)。结论:与健康人比较,初治淋巴瘤患者血清SA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A水平升高有助于预测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以及判断疾病分期、疗效和预后。 肖晶晶 聂淑敏 李田兰 黄俊霞 毛春霞 高燕 周静静 冯献启关键词:淋巴瘤 唾液酸 肿瘤免疫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