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高场强磁共振在颅内大型未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研究
- 颅内动脉瘤的瘤顶高、瘤体宽等形态参数以及其与周边组织结构关系是手术方案设计的重要参考信息。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ight, TOF)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王华伟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造影肿瘤形态
- 文献传递
-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手术治疗被引量:21
- 2015年
- 研究背景血管内介入治疗是目前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复发率较高,部分患者因再次栓塞困难须行手术夹闭治疗。本文回顾分析行手术夹闭治疗的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探讨手术治疗原则和技巧。方法 11例栓塞不全或复发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有12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3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尖端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各1个;小动脉瘤7个,大动脉瘤4个。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术,11个夹闭完全,1个行椎动脉近端阻断术;术中7个动脉瘤内弹簧圈予以保留,5个予以去除或部分去除。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Glasgow预后分级评分较术前增加或无变化9例(9/11),其中1例术后左侧肢体肌力减退,肌力3级,出院时恢复至4~5级;2例死亡,1例术前病情较重、出院后即死亡,1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肺炎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复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只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设计,手术夹闭治疗依然能够取得安全有效的效果。
- 王华伟孙正辉武琛薛哲张晖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复发显微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
- 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 2024年
- 研究背景复杂颅内动脉瘤是最难治疗的脑血管病之一,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脑血管病外科医师也面临巨大挑战。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具有独特的手术适应证和技术要点,但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报道。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治疗的6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脑血管造影评估术后桥血管通畅情况和动脉瘤显影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记录病程中有无脑梗死、颅内出血、头皮不愈合、前臂神经功能障碍等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桥血管采用颞浅动脉者5例,桡动脉者1例;2例桥血管嵌入载瘤动脉近端与远端之间,2例桥血管桥接于远端供体动脉与受体动脉之间,1例以“Y”形再造分叉,1例近端再接于供体动脉,远端与分支端端吻合。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桥血管均通畅;术后平均随访23.67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和桥血管闭塞,末次随访时平均mRS评分为0.33分。术后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嵌入桥接式颅内-颅内血管搭桥术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丰富的变型式和广泛的适应证等技术优势,可以为脑血管病外科医师提供更丰富、安全、有效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 王华伟薛哲孙彩红孔东生武琛孙正辉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重建术颞动脉桡动脉
- 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手术治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观察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教学中的效果,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根据CTA数据源,转化为3D打印数据并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实体病例模型,应用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教学实施中。结果 3D打印技术制作的实体病例模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疾病的解剖及手术治疗过程的理解,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教学内容掌握度。结论基于CTA数据源的3D打印技术在颅颈交界区畸形治疗教学中效果良好。
- 尹一恒李腾王华伟乔广宇余新光
- 关键词:3D打印计算机辅助技术颅颈交界区畸形教学应用
- 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 王华伟孙正辉武琛王文鑫王芙昱许百男余新光
- 基于病理切片延髓-上颈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损伤生物力学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基于标本病理切片数据,建立延髓-上颈髓三维实体模型,通过有限元分析获得延髓-上颈髓受齿状突压迫情况下应力、应变水平,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imics对切片数据进行处理,建立点云模型;运用Solid Works对点云模型进行定位、编辑、优化,建立三维实体模型;运用Hyper Mesh建立有限元模型并运用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建立具有明确灰质、白质界线以及白质纤维束质的延髓-上颈髓模型;得到不同压迫程度下白质和灰质的应力、应变水平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结论结合标本病理切片和逆向工程能够建立具有灰质、白质清晰形态和结构的三维延髓-上颈髓模型;延髓-上颈髓受压时灰质的应力水平都小于白质,20%左右压迫程度是白质的临界状态,当病情发展超过临界状态时,白质生物力学性能可能失效,由此引起灰质损伤。
- 孟春玲聂斌尹一恒马立鹏王华伟
- 关键词:病理切片逆向工程
- 磁共振结合3D-slicer软件评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的准确性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评估3D-slicer软件对颅内动脉瘤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高分辨率磁共振(high resolution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数据重建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诊断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且同时行MRA和HRMRI检查患者的影像资料(DICOM格式原始数据),采用3D-slicer对其进行三维重建,将重建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进行对比,判断两种检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本组共有动脉瘤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8.7(25~72)岁。瘤顶高:DSA为(9.68±4.51)mm,重建MRA为(9.65±4.5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7,P=0.885);瘤体宽:DSA为(14.39±6.71)mm,重建MRA为(14.55±6.9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2,P=0.665);瘤颈宽:DSA为(3.70±1.15)mm,MRA为(3.51±1.42)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8,P=0.378)。结论 3D-slicer软件对MRA数据重建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有利于指导动脉瘤手术。
- 王华伟束旭俊武琛薛哲孔东生孙正辉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体会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总结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在围手术期预防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31例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含动脉瘤35个,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其中17例位于狭窄(闭塞)血管同侧,18例位于狭窄(闭塞)血管对侧。手术应用小翼点入路或额下外侧入路;加强围手术期血压管理;术中常规应用脑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监测,以多普勒超声探测血流是否通畅,应用术中荧光血管造影判断载瘤动脉或分支、穿支血管的通畅情况。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动脉瘤均行夹闭术。术后1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行大骨瓣减压硬膜扩大修补术,术后患者遗留偏瘫、失语;1例额叶和内囊后肢梗死,术后遗留轻偏瘫。出院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29例良好(GOS5分),1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GOS4分),1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GOS3分)。27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40个月,平均18个月。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rankinscale,MRS)0-1分25例,2分1例,3分1例。动脉瘤无复发。3例在术后3个月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1例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CEA)。结论加强围手术期血压管理,调整围手术期凝血功能,联合应用术中监测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脑缺血事件的发生。
- 郑杨睿武琛张晖薛哲王华伟孙正辉
-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
- 3T磁共振结合3D-slicer软件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形态评估的研究
- 王华伟
- 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的手术处理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3例大脑前动脉近端(A1段)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手术治疗的技巧和方法。方法200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共手术治疗1437例颅内动脉瘤,选择其中A1段动脉瘤23例(1.6%),所有患者术前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或CT血管造影(CTA)明确诊断,并行手术夹闭治疗颅内A1段动脉瘤,术后行"3H"疗法预防血管痉挛,于术后第6、12、48、60个月门诊随访,行CT血管造影(CTA)复查,并使用Glasgow预后分级(GOS)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所有A1动脉瘤均采取翼点入路开颅手术完全夹闭;有7名(30.43%)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8.52(6-60)个月,平均Glasgow预后分级为4.83分(Ⅲ-Ⅴ级)。结论术前仔细分析影像资料对于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手术治疗的关键是保护穿支动脉不受损伤,术中充分打开侧裂并进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使手术安全、有效。
- 王华伟薛哲马玉栋王文鑫武琛孙正辉
- 关键词: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