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剑 作品数:9 被引量:19 H指数:2 供职机构: 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胆石病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2 2016年 胆石病术后伤口感染是导致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及住院费用增高的重要原因,且感染伤VI换药及二期清创缝合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本文旨在研究胆石病术后伤口感染的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办法。 曾凡剑 吴岑江 唐楹 黎坚关键词:术后伤口感染 胆石病 住院费用 清创缝合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的51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43例术后接受TACE治疗作为研究组,170例术后未接受TACE治疗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TACE的治疗效果,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肝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随访12~36个月,复发率为33.82%(116/343);对照组随访12~32个月,复发率为43.53%(74/1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P=0.032);研究组的无瘤生存率高于对照组(66.76%vs 47.65%,χ~2=17.371,P<0.01),无瘤生存时间长于对照组[(20.27±5.49)个月vs(13.34±5.06)个月,t=13.806,P<0.001]。同组相比,研究组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和ALB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仅较治疗前ALB降低(均P<0.05)。组间相比,治疗后研究组AST、TBIL和ALB三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4,P<0.001;t=2.252,P=0.025;t=13.345,P<0.001)。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94%,对照组未见类似并发症。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切除术后行TACE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但会进一步加重对患者肝功能的损伤,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应引起临床重视。 吴岑江 唐楹 曾凡剑 黎坚关键词:肝肿瘤 肝切除术 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研究进展 2018年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壶腹周围癌的经典术式。胰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如何预防胰漏是外科医生一直探索的课题,本文对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曾凡剑 吴岑江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漏 围术期应用抗生素降低开腹胆石症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的效果 2023年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抗生素降低开腹胆石症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开腹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患者121例为治疗组[围术期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TZP)],以2011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行相同术式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围术期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乙级愈合率、二期清创缝合率。结果:治疗组伤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两组伤口乙级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伤口二期清创缝合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对于行开腹胆石症患者,围术期使用TZP治疗可以较好地预防伤口感染,降低伤口感染率及伤口二期清创缝合率。 曾凡剑 吴岑江 唐楹 黎坚 高妍关键词:胆石症 伤口感染 抗生素 围术期 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2023年 目的分析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221例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感染分为感染组(22例)与未感染组(19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感染组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21例胆石症患者术后发生感染22例,感染率为9.95%。感染组患者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术中有损伤性操作及术后应用抗菌药物>2种占比高于未感染组(P<0.05)。22例标本中共检出28株病原菌,有3例患者检出多株病原菌,其中主要有大肠埃希菌5株(17.86%)、屎肠球菌4株(14.29%)、粪肠球菌3株(10.71%)、铜绿假单胞菌2株(7.14%)。5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2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检出率为40.00%。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的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对常用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结论胆石症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发现这些病原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情况发生。 曾凡剑 吴岑江 唐楹 黎坚 高妍关键词:胆石症 术后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脾动脉灌注在巨脾切除脾血回输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8年 探究脾动脉灌注脾血回输在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巨脾切除手术15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脾动脉灌注脾血回输,对照组给予脾动脉结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手术后研究组的血液指标、手术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15例患者均未输血,无明显并发症。结果表明,在巨脾切除手术中应用脾动脉灌注脾血回输,能有效改善患者手术后血液情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 吴岑江 唐楹 曾凡剑 黎坚关键词:脾动脉 灌注 脾切除术 脾血回输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进展 2022年 肝癌属于临床一类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仅在肺癌和胃癌之后,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肝癌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的优势逐渐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进展,能够为读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帮助读者更好地识别现阶段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本文总结老年ITF患者各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主要集中于介入治疗的现状探讨,综述如下。 曾凡剑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促进术后康复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肝胆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接受肝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162例肝癌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跟踪2年,探索临床指征、生活方式、饮食等因素与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的关系。结果术后2年内,共85例肝癌患者复发,肿瘤复发率为52.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肿瘤直径、肝硬化、肿瘤包膜完整性和门静脉是否受浸润与肝癌2年内复发相关(P<0.05);未复发者的蔬菜和水果的平均每周摄入量高于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性别、民族、职业和收入等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合并有高血压、高血糖、肿瘤直径>5 cm、超重肥胖、患有肝硬化、门静脉已受浸润、肿瘤多结节发病和肿瘤包膜不完整与增加肝癌复发风险相关(OR值均>1.00,P值均<0.05);术后接受辅助治疗、蔬菜类摄入>1 500 g/周和水果类摄入>500 g/周则可能与降低肝癌复发风险相关(OR值均<1.00,P值均<0.05)。结论肿瘤直径、门静脉受浸润、肿瘤多结节发病和肿瘤包膜不完整,以及高血压、高血糖、超重和肥胖、肝硬化可用于评估患者复发的危险性,术后积极开展辅助治疗,积极进行饮食调理,对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唐楹 吴岑江 曾凡剑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手术 复发 原发性肝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 2014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因检查发现肝占位3月余入院。患者于2013年7月常规体检行月超检查提示肝占位,于2013年7月16日到我院行MR检查示'肝S4段包膜下异常信号影,首先考虑为肝脓肿',当时患者无特殊不适,遂于门诊抗感染治疗,并定期门诊复查。于2013年8月6日复查MR提示病灶较前大致相仿,未作特殊处理。于2013年10月25日于我院复查肝脏MR,见图1~4:S4段包膜下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影,大小约3.1 cm伊2.8 cm, 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病灶部分强化迅速消退,平衡期病灶呈环状明显强化,相邻肝包膜强化。MR诊断:肝S4段包膜下占位,于2013年8月6日MR相比较,病灶较前增大,拟肝癌与炎性假瘤相鉴别。既往有'乙肝'病史,未规范治疗。体检无阳性体征。入院诊断为:肝占位待查(肝癌?肝脓肿?)。 曾凡剑 吴岑江关键词:原发性 肝脏 肝占位 门诊复查 常规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