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飞祥

作品数:17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左归丸
  • 5篇骨质
  • 5篇骨质疏松
  • 4篇肾上腺
  • 4篇骨质疏松症
  • 3篇肾上腺素
  • 3篇食欲
  • 3篇食欲素
  • 3篇受体
  • 3篇受体2
  • 3篇绝经后骨质疏...
  • 3篇绝经后骨质疏...
  • 2篇代谢
  • 2篇淫羊藿
  • 2篇淫羊藿提取物
  • 2篇治疗糖尿病
  • 2篇神经病变
  • 2篇肾上腺素受体
  • 2篇食欲素A
  • 2篇受体1

机构

  • 17篇南京中医药大...
  • 5篇江苏省中医院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作者

  • 17篇刘飞祥
  • 13篇樊巧玲
  • 9篇谭峰
  • 7篇柴毅
  • 4篇李星
  • 4篇徐道明
  • 3篇李星
  • 2篇赵越
  • 2篇吴丹
  • 1篇余江毅
  • 1篇卢圣峰
  • 1篇安晓飞
  • 1篇徐巍龙
  • 1篇许方圆
  • 1篇陈欣
  • 1篇孙聪聪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中国骨质疏松...
  • 2篇环球中医药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7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CK-8与MTT法检测左归丸含药血清干预BMSCs增殖条件的比较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CCK-8与MTT法在检测左归丸含药血清干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时所需的最佳实验条件,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用左归丸含药血清进行干预P3 BMSCs,孵育结束后,分别加入CCK-8与MTT试剂,检测两种方法的最佳波长、培养时间、灵敏度和增殖时间。结果CCK-8法与MTT法检测BMSCs的最佳波长分别为450 nm和550 nm,孵育时间分别为3 h和4 h,细胞接种密度分别为0.1×10^(4)/孔和0.25×10^(4)/孔。CCK-8法与MTT法在BMSCs接种密度分别高于0.25×10^(4)/孔和0.5×10^(4)/孔时,两种方法检测所得OD值均提早进入平台期,易出现假S型增长曲线。而当密度分别低于0.05×10^(4)/孔和0.1×10^(4)/孔时,细胞增加缓慢,难以形成S型增长曲线,不能反映出BMSCs的增殖特性。与CCK-8法相比较,在细胞密度低于0.1×10^(4)/孔或高于2×10^(4)/孔时,MTT法对BMSCs在翻倍时OD值增加的响应量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细胞密度为0.25×10^(4)/孔至1×10^(4)/孔时,MTT法对BMSCs在翻倍时OD值增加的响应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T法更适用于左归丸含药血清干预BMSCs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刘飞祥谭峰樊巧玲李星叶素敏张明玥柴毅麦聪英吴丹
关键词:MTT法左归丸
左归丸调节β2AR介导的RANKL/OPG信号通路改善去卵巢大鼠骨量和显微结构水平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探讨左归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之一是通过对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介导的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骨保护素(OPG)信号通路的调节。方法:通过去卵巢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将40只雌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雌二醇(50μg·kg-1·d-1)组、左归丸低、高剂量(2. 3,4. 6 g·kg-1)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骨转换标志物;显微CT对右侧股骨远端骨密度水平和骨小梁微结构进行测量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胫骨和下丘脑组织中β2AR,OPG,RANK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左归丸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β-CTX)水平(P <0. 01),增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水平(P <0. 01),减少卵巢摘除诱导引起的大鼠骨量丢失,改善股骨远端骨小梁显微结构水平。同时,左归丸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上调胫骨组织中OPG mRNA和蛋白表达(P <0. 01),下调下丘脑组织β2AR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0. 01),同时也能显著下调胫骨组织中RANKL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 <0. 01)。结论:左归丸改善围绝经期综合症,增加骨量和改善骨小梁显微结构水平的分子机制可能与对β2AR介导的RANKL/OPG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
刘飞祥林子璇徐道明叶素敏张明玥樊巧玲谭峰李星柴毅麦聪英卢圣峰
关键词:左归丸
冯宪章教授治疗激素依赖性皮炎的经验被引量:1
2016年
1病因病机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或使用含糖皮质激素的化妆品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其病症特点是患者常有1个月以上的激素外用史,在停用激素后2~10天。原有疾病或皮损复发或加重,出现皮肤瘙痒、灼热、干燥、疼痛,有炎性丘疹、脓疱、红斑、潮红、水肿、脱屑、毛孔粗大、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表皮萎缩。
刘飞祥林子璇查素素樊巧玲
关键词:激素依赖性皮炎
左归丸调控Orexhi及其受体对骨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左归丸(ZGW)“补肾益髓、充脑壮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分子机制之一是通过对食欲素(Orexin-A)及其受体1(OX1R)和受体2(OX2R)的调节。方法:实验1:制作ZGW冻干粉使用50%甲...
刘飞祥
关键词:食欲素A左归丸
文献传递
左归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述评
左归丸是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经典名方,体现了“阳中求阴”的配伍思路,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肾虚精亏之证,也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的常用有效方剂之一.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表明,左归丸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
刘飞祥谭峰童伟伟叶素敏樊巧玲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左归丸实验药理
大黄治疗积证被引量:3
2016年
积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多因郁热、痰水、痰湿、瘀血、食积等邪实久滞于里,相互凝结而成。大黄既能攻有形之积滞,又能泻无形之邪热,广泛应用于治疗临床各科实证疾病,其中尤以用于治疗各种积证较为常见,概括起来,不外燥屎之积、饮食之积、瘀血之积、饮邪之积、顽痰之积、邪毒之积、湿热之积、热邪之积、癥瘕积聚及胆石之积等十种积证。十种积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使大黄主治实证疾病的范围更加具体化,为广大学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刘飞祥樊巧玲
关键词:积证
淫羊藿提取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PGE2及β2肾上腺素受体的影响
目的:从预防骨丢失和促进骨再生两方面,研究中药淫羊藿提取物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 方法:通过去卵巢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用淫羊藿提取物、强骨胶囊和己烯雌酚分别灌胃作用模型大鼠90d,观察比较各组骨密...
董重阳师建平陈欣谭峰刘飞祥李星张明玥柴毅叶素敏樊巧玲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淫羊藿前列腺素E2Β2肾上腺素受体
从胃风角度治疗糖尿病及其自主神经病变被引量:2
2017年
胃风是由于胃中空虚,空谷生风,或外风乘胃,或阴虚郁热生风而成,以多饮多食、消瘦、汗出异常、恶寒发热、头晕目眩、便秘、腹泻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特点与糖尿病及其自主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胃风是导致消渴糖尿病及其自主神经病变发生的中医病因病机之一,从胃风的角度治疗本病,有助于为糖尿病及自主神经病变中医中药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刘飞祥林子璇樊巧玲安晓飞赵越
关键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左归丸含药血清调节Runx2激活ALP、OPN蛋白促进BMSCs增殖和分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探讨左归丸(Zuoguiwan,ZGW)的补肾填精、益髓壮骨的作用,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方法制备ZGW含药血清,设置10%FBS DMEM组、成骨诱导液组、2.5%空白大鼠血清-成骨诱导液组、2.5%ZGW含药血清-成骨诱导液组。采用MTT法观察各组对BMSCs的增殖,使用碱性磷酸酶钙钴染色法检测B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能力,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AKP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BMSCs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蛋白(osteocalcin,OPN)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蛋白的表达。结果2.5%ZGW含药血清-成骨诱导液组能够促进BMSCs的快速增殖,较早地进入平台期,促进BMSCs中AKP的分泌,提高ALP含量,上调BMSCs细胞中Runx2、ALP和OP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ZGW抗骨质疏松的分子机制,可能与调节Runx2激活ALP、OPN蛋白表达,促进BMSCs增殖和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有关。
刘飞祥樊巧玲谭峰李星麦聪英叶素敏张明玥柴毅吴丹
关键词:左归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质疏松
藿朴夏苓汤析疑被引量:7
2017年
藿朴夏苓汤是清代医家创制治疗湿温病的著名方剂,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然而后世多种医学文献所载其来源、正异名、组成、用量、用法等内容存在许多分歧、疑义之处。笔者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系统查阅,就藿朴夏苓汤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该方药组成首见于《医原》,至何廉臣《重订广温热论》始冠以方名并拟定其药量,明示其立法,且待何廉臣编纂《湿温时疫治疗法》时又补充了该方用法(以通草煎汤代水)及加减法。《重订广温热论》收载该方时,药物组成略作变化,亦称之为藿朴夏苓汤,是否宜作二方论之尚待研讨。而藿朴胃苓汤乃何廉臣之师樊开周所创,亦见于《重订广温热论》与《湿温时疫治疗法》,非藿朴夏苓汤之异名,二者实为两首性质完全不同的方剂。本方方源宜表述为"方出《医原》,名见《湿温时疫治疗法》"。
刘飞祥樊巧玲林子璇滕占理童伟伟李星
关键词:藿朴夏苓汤疑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