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安南

作品数:3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主题

  • 1篇形貌
  • 1篇英文
  • 1篇纤维
  • 1篇介孔
  • 1篇介孔材料
  • 1篇孔材料
  • 1篇共轭
  • 1篇光性质
  • 1篇硅酸
  • 1篇硅酸盐
  • 1篇硅烷化
  • 1篇硅氧烷
  • 1篇发光
  • 1篇发光性
  • 1篇发光性质
  • 1篇倍半硅氧烷
  • 1篇NI(OH)...
  • 1篇SBA-15
  • 1篇
  • 1篇

机构

  • 3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3篇徐庆红
  • 3篇周安南
  • 1篇袁苑
  • 1篇王润伟

传媒

  • 2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化学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超微Ni(OH)2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Li^+的超高吸附性能
2021年
在葡萄糖水溶液中合成得到平均粒径为5 nm的α-Ni(OH)2超微纳米粒子。研究结果发现,在水溶液中葡萄糖浓度能够控制α-Ni(OH)2纳米粒子粒径的大小,我们对其中的原理进行了剖析。当没有葡萄糖存在时,合成得到的Ni(OH)2晶型为β型,且颗粒粒径尺寸分布为微米级别。另外,研究发现α-Ni(OH)2超微纳米粒子室温下对中性水溶液中Li^+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且这种吸附性能随粒径的减小而剧烈增大;粒径为5 nm的α-Ni(OH)2粒子对Li^+的最大吸附量为214 mg·g^-1(远大于文献报道的有关吸附剂对Li^+的吸附容量),而粒径为1μm的β-Ni(OH)2在相同条件下对Li^+的最大吸附量低于30 mg·g^-1。计算分析表明,Li^+在α-Ni(OH)2纳米粒子表面吸附满足Freundlich方程,符合层层吸附模型。
景楠周安南王国会王润伟徐庆红
关键词:NI(OH)2
共轭有机分子BDOBC16在硅烷化SBA-15孔内的组装及其发光性质(英文)
2016年
4,4′-(9-(正十六烷基)咔唑-3,6-取代)二(6-(4-二苯胺苯基)-2,2-二氟-1,3,2(2H)-二氧杂环己烷硼)(简称BDOBC16)是一种含β二酮硼二氟取代基团的共轭有机发光分子,将其组装到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修饰的SBA-15孔道中。研究发现,BDOBC16分子中的氟硼键未发生分解,且BDOBC16的发光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客体BDOBC16本身在紫外光激发下发红光,而当其组装到硅烷化SBA-15孔道内后,BDOBC16被紫外光激发后发绿光,且组装后BDOBC16发光强度增强了75倍。研究结果表明,主客体分子之间的较强氢键作用是客体分子组装前后发光强度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客体分子的高度分散有利于BDOBC16发光强度的提高,客体分子集聚对其发光有严重的淬灭作用。
黎甜甜袁苑周安南徐庆红
关键词:共轭介孔材料硅酸盐发光
线型硅氧倍半聚合物的合成、形貌及稳定性(英文)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硅氧烷试剂(10-isocyanadedecyl)triethoxysilane与含不同碳数的直链有机二胺(氨基连接于碳链的两端)反应,制备得到了系列双脲基有机硅氧烷化合物,上述化合物酸性水解得到了系列硅氧倍半聚合物.扫描电镜照片显示,随着参与反应的直链有机二胺碳数的增加,硅氧倍半聚合物形貌由薄片状向纤维状过渡.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形成的硅氧倍半聚合物形貌随着产物存放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并最终纤维消失.含12碳数的二胺形成的聚合产物四个星期后纤维彻底消失而形成规整的球型.上述结果对于研究线型硅氧倍半聚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史亚赛周安南徐庆红
关键词:倍半硅氧烷纤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