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霞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4
供职机构:邢台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邢台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肾病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糖尿病肾病
  • 2篇心室
  • 2篇沙坦
  • 2篇坎地沙坦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心室重构
  • 1篇血分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压
  • 1篇炎症
  • 1篇炎症状态
  • 1篇易感性

机构

  • 7篇邢台市人民医...
  • 2篇唐山市丰南区...
  • 1篇河北中医学院
  • 1篇唐山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张东霞
  • 3篇郭更新
  • 3篇刘爱翔
  • 3篇陈海霞
  • 3篇王明铭
  • 2篇许红娟
  • 2篇万玉艳
  • 1篇邓国兴

传媒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解放军医药杂...
  • 1篇肝癌电子杂志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补阳还五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及miRNA-21、GDF-1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及miRNA-21、GDF-1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经急诊PCI术治疗成功的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于PCI术后予以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及miRNA-21、GDF-15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V、LVESV、LVDd、LVDs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miRNA-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F-1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可抑制心室重构,上调miRNA-21表达,下调GDF-15表达。
张东霞刘寒许红娟李文超万玉艳邓国兴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加味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
BiPAP不同呼吸机参数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不同呼吸机参数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与B组,每组42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A组使用BiPAP呼吸机行高吸气压治疗,B组使用BiPAP呼吸机行低吸气压治疗。比较2组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脑钠肽(BNP)差异,并观察通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B组(P<0.05)。A组治疗后LVEDD、LVESD、cTnI、cTnT、BNP水平低于治疗前及B组(P<0.05);A组治疗后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及B组(P<0.05)。A组住院时间少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BiPAP呼吸机行高吸气压治疗顽固性心力衰,可改善患者左心功能,降低cTnI、cTnT、BNP水平,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会明显增加通气治疗的不良反应。
董树青庞宇博林晓红高红格马运英张东霞
关键词: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T
不同临床途径对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参数及预后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临床急救途径对行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抢救流程时间参数及预后影响分析。方法选取发病12h内进入邢台市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STEMI患者335例,其中传统通道组入院者84例、绿色通道组115例、优化绿色通道组136例。观察指标为第1次医疗接触至抗血小板治疗(FMC2A)时间、第1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D2B)时间、第1次医疗接触至签署介入治疗同意书(FMC2S)时间、脑血管意外、住院期间第2次出现非致命心肌梗死、心源性与全因病死、发生心力衰竭,以及在调查时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3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分析影响STEMI患者在PCI手术后住院与半年随访期间临床预后的各种相关因素。结果传统通道组、绿色通道组及优化绿色通道组患者的FMC2A时间、FMC2B时间、FMC2S时间、D2B时间都依次缩短;3组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再次出现非致命心肌梗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和优化绿色通道组在住院期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原因病死率均较低(P<0.05);与绿色通道组比较,优化绿色通道组在住院期间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各种原因病死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再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率、严重心律失常、靶血管再次的血管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通道组比较,绿色通道组和优化绿色通道组再次因心源性疾病入院、心力衰竭、心源性与全因病死率均较低(P<0.05)。结论优化绿色通道模型可显著减少FMC2A时间、FMC2B时间、FMC2S时间、D2B时间,并使PCI手术后住院与半年随访期间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
张东霞刘寒许红娟李文超万玉艳
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96例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坎地沙坦组(口服坎地沙坦)、贝那普利组(口服贝那普利)和联合治疗组(口服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各32例。比较三组治疗后疗效。结果治疗后三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联合治疗组的SBP、DBP下降程度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治疗后24 h尿蛋白量、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治疗组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治疗后血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坎地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降低血压,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王明铭陈海霞张东霞郭更新刘爱翔
关键词:坎地沙坦贝那普利糖尿病肾病高血压
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治T2DM患者270例,按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N组和2型糖尿病组(DM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及总胆固醇(TC)、尿酸(UA)等指标。结果:DN组年龄、病程、BMI、SBP、DBP、FPG、HDL-C、TG、UA、Hb A_(1c)水平均高于DM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病程、Hb A_(1c)、BMI、SBP、UA、FPG与DN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糖尿病病程、Hb A_(1c)、BMI、SBP、UA、FPG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临床防治DN过程中应注意对危险因素的干预。
王明铭陈海霞张东霞郭更新刘爱翔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肾病
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 7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调脂、降糖及控制饮食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坎地沙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有炎性因子水平升高,坎地沙坦可降低CRP、TNF、IL-6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具有对肾功能保护作用。
王明铭陈海霞张东霞郭更新刘爱翔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坎地沙坦炎症
配对相关同源框1蛋白、癌易感性候选基因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配对相关同源框1蛋白(paired related homoeobox-1,PRRX1)、癌易感性候选基因2(cancer susceptibility candidate-2,CASC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72例经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ization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PRRX1、CASC2表达。分析PRRX1、CASC2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随访期间患者死亡为终点事件,分析PRRX1、CASC2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组织中PRRX1、CASC2表达均低于癌旁组织(P<0.05)。PRRX1表达与血管侵犯、肝内转移、远端转移和TNM分期有关系(P<0.05);CASC2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有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RRX1低表达组、CASC2低表达组原发性肝癌患者3年生存率均低于PRRX1高表达组、CASC2高表达组患者(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远端转移、PRRX1低表达、CASC2低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患者不良预后独立相关(P<0.01)。结论:PRRX1、CASC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呈低表达。PRRX1、CASC2低表达可能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和进展有关,可作为其预后评估的辅助指标。
李文超张冬张东霞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