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迪

作品数:7 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动力工程及工...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传热
  • 2篇多孔介质
  • 2篇水分迁移
  • 2篇相变
  • 2篇纳米
  • 2篇CT分析
  • 2篇传热传质
  • 1篇导热
  • 1篇导热系数
  • 1篇短管
  • 1篇气液分离
  • 1篇强化传热
  • 1篇热流密度
  • 1篇微尺度
  • 1篇微细
  • 1篇稳定性
  • 1篇相变材料
  • 1篇毛细作用
  • 1篇纳米流体
  • 1篇浸湿

机构

  • 7篇清华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吴迪
  • 4篇彭晓峰
  • 1篇谭凯
  • 1篇段远源
  • 1篇陈颖
  • 1篇张扬
  • 1篇吴兴辉
  • 1篇龚玮
  • 1篇杨震

传媒

  • 2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化工进展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国际学术动态
  • 1篇2006中国...
  • 1篇中国工程热物...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微细毛细管内的核化喷射现象
本文实验段采用微细毛细管,利用外表面透明薄层金属膜进行通电加热,进行管内核化相变现象的可视化实验观察.发现在很高的热流密度下并没有明显的气泡产生,但当热流密度达到一临界值时,管内的水会立即相变,瞬间产生喷射.针对这种喷射...
吴迪彭晓峰
关键词:相变热流密度
文献传递
第6届ASME国际微、细及纳米通道会议
2009年
2008年6月21~27日,我在学校和导师彭晓峰教授的资助下,赴德国达姆施塔特(Darmstadt)参加了在传热学科微尺度传热传质研究领域中享有盛誉的第6届ASME国际微、细及纳米通道会议(ICNMM2008),并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吴迪
关键词:传热传质微尺度传热学
毛细作用气液分离过程的理论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针对分液冷凝换热器的毛细作用气液分离流动过程,建立了稳定流动情况下的一维数学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静压、重力、毛细压力、切应力的影响;考察了在稳定状态下孔径、孔数以及其组合方式对液膜高度的影响,同时还考察了入口干度和流量对液膜高度的影响;发现孔径和孔数对液膜高度影响基本相同,都是随着数值的增大而液膜高度减小.孔径为1.3 mm、孔数为8时液膜高度都分别为零,气液分离失效,但是干度和流量的对液膜高度影响趋势却相反.在干度为0.5、流量为0.058 kg/s时液膜高度也都分别为零,气液分离失效.
谭凯陈颖吴迪
关键词:气液分离孔径干度毛细作用
十四烷纳米流体导热系数影响因素探究被引量:5
2015年
十四烷是工业中最常用的液态烷烃之一,常被用于有机溶剂,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比于纯烷烃,烷烃基纳米流体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特别是导热系数的增强。采用实验与理论模型对比的方法,对一些影响十四烷基纳米流体导热系数的因素进行研究,包括纳米颗粒种类、浓度、温度以及稳定性。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的有效导热系数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各种纳米颗粒中,碳纳米管对导热的增强最为显著,且碳纳米管流体具有最好稳定性。
段远源吴兴辉龚玮吴迪杨震
关键词:纳米流体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稳定性
多孔介质内气液相变水分迁移的微CT分析
本文以木头和面包为研究对象,采用CT成像、结构重构及灰度值分析技术对多孔介质内气液相变过程进行实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多孔介质气液相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水分向孔疏区迁移,孔密区蒸发速度高于孔疏区;第二阶段,...
吴迪彭晓峰
关键词:相变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水分迁移
文献传递
多孔介质浸湿过程水分迁移的微CT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以木材为对象,针对浸泡水的过程,利用CT成像、结构重构及灰度值分析技术进行孔隙内水分动态迁移过程的实验观察与分析。水分浸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浸入孔密区,且在一定量的浸水范围内,水分会保持在孔密区不会浸入孔疏区;第二阶段,突破孔密区,到达孔疏区,很快在孔疏区的水分聚集超过孔密区,孔密区内形成一条非饱和带;第三阶段,更多水分浸入时,孔疏区先达到饱和状态,水分不断向孔密区施压,最终浸湿非饱和带。
吴迪彭晓峰
关键词:CT多孔介质浸湿水分迁移
高性能冷凝器技术原理与实践被引量:43
2007年
传统管内冷凝器多采用无汽液分离的单一管内流程进行冷凝,会因壁面凝结逐渐增厚液膜、出现复杂两相流,冷凝换热中系统运行稳定性、流动阻力和系统的调控等严重恶化。本文通过创新的巧妙结构设计,实现沿程汽液自动分离和短管内珠状或非稳定薄液膜冷凝高效传热,开发出高性能凝结换热器。文中简要介绍了这种换热器的技术原理和思路,并给出了一些实验验证。
彭晓峰吴迪张扬
关键词:冷凝器强化传热短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