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鼎
- 作品数:12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LDN7启动子甲基化促进肾透明细胞癌进展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 巩艳青李一帆彭鼎宁向辉刘漓波李学松龚侃张崔建周利群
-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意义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122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患者术前1周内最近一次的血常规结果。应用ROC曲线测定SI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的最佳界值。主要随访终点为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CSS的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及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界值为602.66,并将所有患者分为高SII组(SII>602.66)和低SII组(SII <602.66)。与高SII相关的因素包括:高龄、高ASA评分、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高PLR值。122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0个月(IQR 45.0~74.0),其中122例(9.9%)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因肿瘤死亡,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0.72%。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SII值、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及高PLR值是影响患者CSS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高G分级(HR=2.115,95%CI 1.378-3.246, P=0.001)、高T分期(HR=3.591,95%CI 2.278~5.661,P <0.001)、淋巴结转移(HR=2.169,95%CI 1.239-3.800,P=0.007)、远处转移(HR=5.590,95%CI 3.636-8.595,P <0.001)、高SII值(HR=1.788, 95%CI 1.212-2.637,P=0.003)为影响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II升高是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根治性切除术后CS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 余霄腾张崔建彭鼎林榕城唐琦杨恺惟张争何志嵩李学松周利群
- 关键词:肾癌肾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分析
- 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评价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9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5例接受二线阿西替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手术,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11例患者一线舒尼替尼治疗后进展,4例患者一线免疫治疗后进展。二线治疗方案:初始剂量5mg、2次/d,连续4周为一周期直至疾病再次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严重毒副反应。若患者对药物耐受好,剂量可增至7mg、2次/d,或10mg、2次/d,若毒副反应重则剂量减至3mg、2次/d。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这15例患者中位总位生存期(OS)23.0(18.0~28.0)个月。二线阿西替尼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1.5~47.0)个月。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最佳疗效: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3例(20.0%),疾病稳定(SD)8例(53.3%),疾病进展(PD)4例(26.7%)。多数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有蛋白尿2例(13.3%),腹泻1例(6.7%),呕吐2例(13.3%),乏力消瘦2例(13.3%),高血压5例(33.3%),手足皮肤反应1例(6.7%),口腔黏膜炎1例(6.7%),肝酶升高1例(6.7%),脑梗死1例(6.7%),上消化道出血1例(6.7%)。通过减量或暂停药,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可取得较长的OS和PFS,二线治疗有较高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 余霄腾唐琦李学松彭鼎宋毅虞巍张争何志嵩张崔建周利群
- 关键词:肾癌肿瘤晚期靶向治疗
- 溶酶体和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5年
-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远低于西方,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S)是细胞生理过程的一种重要调节机制,在细胞内普遍存在;它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肿瘤、病毒感染、神经变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炎症等。本文对UPS在前列腺癌发生进展中的作用及应用进行了相关综述。
- 巩艳青彭鼎郭应禄
- 关键词:前列腺癌UPS治疗靶点
- T2N0M0期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单中心235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分析T2N0M0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长期生存情况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2N0M0 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235例T2N0M0 UTUC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53(3~142)个月。入组患者中男性95例(40.4%),女性140例(59.6%);患者平均年龄(66.73±10.49)岁,末次随访时共有74例(31.5%)患者因肿瘤死亡,96例(40.9%)患者出现膀胱复发,中位死亡时间及复发时间分别为35个月和19.5个月。患者的3年和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9.1%和85.9%;3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5%和80.2%。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于55岁(HR=3.138,95%CI:1.348~7.306,P=0.008)和肿瘤直径大于5 cm(HR=3.320,95%CI:1.882~5.857,P<0.001)是T2N0M0 UTUC患者术后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HR=1.757,95%CI:1.159~2.664,P=0.008)和肿瘤低分级(HR=1.760,95%CI:1.151~2.692,P=0.009)是T2N0M0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T2N0M0 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预后较好,肿瘤复发率同非浸润性UTUC相当,但复发较早。肿瘤直径大于5 cm和年龄大于55岁是T2N0M0 UTUC肿瘤特异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发生在输尿管和肿瘤低分级是T2N0M0 UTUC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
- 关豹曹振朋彭鼎李一帆詹永豪刘漓波何世明熊耕砚李学松周利群
- 关键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
- 3~4期慢性肾脏病对肾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影响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患有3~4期慢性肾脏病(CKD)的肾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病理证实的1 353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将eGFR≥60ml·min^(-1)·(1.73m^2)^(-1)(1~2期CKD)的1 18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15ml·min^(-1)·(1.73m^2)^(-1)≤eGFR<60ml·min^(-1)·(1.73m^2)^(-1)(3~4期CKD)的171例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中位年龄55(25~84)岁,对照组中位年龄55(24~87)岁。男性患者试验组110例(64.3%),对照组837例(70.8%)。两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GFR显著低于对照组[(50.77±8.49)ml·min^(-1)·(1.73m^2)^(-1) vs.(92.00±34.65)ml·min^(-1)·(1.73m^2)^(-1),P<0.01]。试验组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85.4%vs.76.1%,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91.2%和89.1%(P=0.171),5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9.3%和8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中,eGFR<60ml·min^(-1)·(1.73m^2)^(-1)均不是影响CSS或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存在3~4期CKD并不影响肾癌患者的预后。
- 贾卓巩艳青张崔建唐世英唐琦彭鼎张雷杨恺惟李学松何志嵩周利群
- 关键词:肾癌慢性肾脏病手术治疗预后
- 少见类型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探讨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以外的少见类型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52例少见类型肾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包括集合管癌12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细胞癌5例,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5例,未分类癌3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2±17)岁.肿瘤位于右肾27例,位于左肾25例.肿瘤最大径1.5~21.0 cm,平均(6.5±3.9)cm.统计患者基本信息、肿瘤大小、肿瘤病理分型、Fuhrman分级、TNM分期等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对少见类型肾细胞癌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8例发现淋巴结转移,9例发现远处转移.泌尿系统超声、腹部CT增强扫描为主要影像学诊断手段,但无一例于术前确诊,均依靠手术或穿刺获得标本进行病理学确诊.术后平均随访65个月,平均生存时间(34±23)个月.少见类型肾细胞癌患者的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3%、59%、54%.结论 少见类型肾癌临床表现与透明细胞癌类似,影像学改变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
- 丁长民李学松张崔建杨恺惟彭鼎杨菁华贾卓席晨光何志嵩周利群
- 关键词:肾细胞癌预后
- 后肾腺瘤16例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后肾腺瘤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4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6例后肾腺瘤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6例后肾腺瘤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4~83岁,平均年龄33.7岁。2例因发热症状入院,其余14例因体检发现肾脏占位入院。1例血常规结果提示红细胞增多症,1例存在轻度贫血,所有病例血肌酐在正常范围。11例肿瘤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所有患者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15例行CT检查;14例肿瘤为实性,1例为囊实性,CT值为(41±4)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CT值为(77±9)HU。6例行MRI检查,T1WI及T2WI呈高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肿瘤最大径为(4.7±3.9)cm(范围:1.7~17.5 cm)。16例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包括部分肾切除术11例,肾根治术4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1例;其中11例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16例患者均由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后肾腺瘤,手术切缘均阴性。免疫组化Vimentin、CD57、AE1/AE3、WT1、CK7、AMACR阳性表达例数分别为16、15、12、10、3、2例。16例获得定期随访,随访时间8~1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或转移,1例于术后125个月因高龄死亡(83岁)。结论后肾腺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肾细胞癌鉴别,病理结果可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首选保留肾单位手术,预后良好,但仍需定期随访。
- 贾卓张崔建席晨光巩艳青杨恺惟彭鼎刘漓波李峻李学松何志嵩周利群
-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预后
- T_3N_0M_0期肾细胞癌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单中心182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影响T_3N_0M_0期肾细胞癌患者肿瘤学预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2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中显著相关的变量采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共182例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126例(69.23%),女性患者56例(30.77%)。患者平均年龄为(56.75±12.45)岁,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99个月),末次随访时共有50例(27.47%)患者死亡,59例患者(32.42%)复发。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68.30%(95%CI:60.16%~75.84%),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60.70%(95%CI:53.16%~68.84%)。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HR=2.434,95%CI:1.243~4.769,P=0.010)、术前低白蛋白血症(HR=2.188,95%CI:1.074~1.074,P=0.031)及贫血(HR=3.320,95%CI:1.839~5.991,P〈0.001)是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更高的Fuhrman分级(HR=2.552,95%CI:1.433~4.545,P=0.001)、术前贫血(HR=2.535,95%CI:1.497~4.293,P=0.001)是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贫血是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Fuhrman分级、贫血是T_3N_0M_0肾细胞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彭鼎李学松张崔建杨恺惟唐琦张雷余霄腾何志嵩周利群
- 关键词:肾肿瘤肾切除术
- 术前贫血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影响:单中心686例患者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评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686例手术治疗的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临床随访数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测定均在入院第1天,并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贫血分类标准(男性血红蛋白<130 g/L,女性血红蛋白<120 g/L),将患者分为贫血和正常血红蛋白水平两组,并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86例患者中,女性383(55.8%,383/686)例,男性303(44.2%,303/686)例,中位年龄为68岁(四分位距:60~74岁),术前贫血患者320例(46.6%,320/686)。术前贫血和患者性别(P=0.002)、年龄(P<0.001)、淋巴结转移(P=0.026)、肿瘤分级(P=0.018)、伴随原位癌(P=0.038)、肿瘤组织坏死(P=0.007)和肾功能状态(P<0.001)显著相关。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四分位距:31~75个月),随访期间共有160例(23.3%,160/686)患者死亡,其中141例(20.6%,141/686)死于肿瘤,19(2.7%,19/686)例死于其他疾病或意外。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贫血是患者总生存(P<0.001,HR=1.861)和肿瘤特异性生存(P=0.003,HR=1.688)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贫血是UTUC患者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关豹翁迈凡航彭鼎方冬熊耕砚李学松周利群
- 关键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血红蛋白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