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0年 多发性硬化(MS)是临床常见的炎性、脱髓鞘性中枢神经系统(CNS)退行性变,通常认为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多个亚型的T细胞均参与了MS的发病及其病程的调控.其中包括CD4^+Th1细胞、CD8^+T细胞、Th17细胞、CD16+γδ T细胞、Th2细胞、调节性CD4+T细胞、NK T细胞、CD8+调节性T细胞等,因而研究MS了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瞿金涛 汪玫 肖林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T细胞 发病机制 1998-2007年国内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领域文献回顾与分析 瞿金涛 汪玫 郁胜强肥厚腰椎黄韧带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6 2014年 背景:腰椎黄韧带肥厚是临床上引起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目的:分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腰椎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所取黄韧带,对照组6例(椎管内占位且无腰椎不稳患者黄韧带)、突出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黄韧带)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黄韧带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Ⅴ型胶原蛋白的mR NA含量,分析3个细胞因子在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 NA表达均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0.05);腰椎管狭窄症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m RNA在3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突出组(均P<0.0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 NA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腰椎管狭窄症组Ⅰ型胶原蛋白mR NA表达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0.05);Ⅲ型胶原蛋白、Ⅴ型胶原蛋白mR NA表达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蒋玉权 刘继春 叶晓健 胡跃 瞿金涛关键词:黄韧带 腰椎 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毒性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11年 近年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克隆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单克隆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出现了皮疹、腹泻、高血压等若干毒性反应,还有一些新药,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伏立诺他、范得它尼等,都有相关的毒性反应。分子靶向治疗毒性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服药的依从性。本文就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药物的毒性反应及处理措施作一综述。 汤宇 魏显招 瞿金涛 张景熙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分子靶向治疗 毒性 橄榄针联合外固定针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 踝关节扭伤及骨折是高发伤。踝关节扭伤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者在普通人群中可占5%,运动员中可高达占20-30%。而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者可高达13%。下胫腓联合螺钉被广泛应用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治疗,是当前治疗下... 瞿金涛 石国华 董继武 胡跃关键词:外固定 下胫腓联合损伤 1998—2007年国内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领域文献回顾与分析 被引量:21 2010年 目的对国内发表的有关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及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文献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分析,以此反映国内透析领域的研究侧重。方法在CNKI中搜索1998—2007年有关PD及HD文献在非核心与核心期刊的数量、地理分布及在7种选定的专业期刊中所占比例。PUBMED中搜索作者地址为"中国"的PD、HD文献并加入核心期刊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7年,HD的文献总数有不断增多的趋势(P=0.0251),但其在核心期刊的数量增长趋势不明显(P=0.7261);PD无论在总数(P=0.9338)还是在核心期刊中的数量(P=0.5902)均无明显增长。各年HD的文献总数为PD的4倍以上。地理分布:上海、北京、广州发达地区在全国发表的文献中,PD文献所占比例高于HD文献所占比例,且3地PD文献在全国PD文献中的比例有增长的趋势(P=0.0186)。对于本文所选的7种专业杂志,HD和PD文献占其发表文献总数的比例在1998—2002年间均明显上升(HD:P=0.0374;PD:P<0.0001),2002年之后HD文献所占比例有所下降,PD文献所占比例则无明显变化(PD:P=0.7471;HD:r=-0.9,P=0.0374)。结论目前国内研究偏重于HD领域,PD的文献发表较少,且文献在专业杂志中的发表比例不高,这种现象应得到改善。HD和PD两种透析方式应得到较为均衡的投入和研究,优缺互补,以延长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寿命、减少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瞿金涛 汪玫 郁胜强关键词:腹膜透析 血液透析 文献统计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药物治疗的临床应用 2010年 瞿金涛 汪玫 汤宇 姚定康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药物治疗 Th17在多发性硬化中发病机制及相关治疗进展 被引量:2 2010年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环境中的某种因素如病毒的感染的刺激也可能引发疾病。以往认为CD4+自身反应性Th1与Th2之间功能紊乱是主要机制,但最新研究表明Th17细胞在MS的发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本文则对近期有关Th17细胞在MS发病中的研究及进展作一概括论述,并提出较为新的针对Th17细胞可能的治疗方式。 瞿金涛 汪玫 肖林关键词:多发性硬化 T细胞 非钙性磷酸盐结合剂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10年 控制血清磷水平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非常重要,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磷酸盐结合剂来治疗高磷血症。理想的治疗目标在于降低血清磷水平的同时不打破体内钙的平衡,减少药物引起的潜在毒性物质的积累。常用的控制血磷水平的药物有氢氧化铝和钙结合剂等,前者能有效地降低血磷,但金属铝易在体内积累并产生毒性;后者会促进高钙血症和钙超载的发生,加速心血管钙化。因此非铝、非钙类结合剂是当前研究热点,此类药物如司维拉姆、碳酸镧能有效降低血清磷,但由于价格因素未能广泛应用;考来替兰、烟酸和镁盐等新一代的非钙类磷酸盐结合剂,与原有非钙类磷酸盐结合剂相比其价格更便宜,但远期效果及安全性还有待观察。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非钙类磷酸盐结合剂在ESRD中的应用进展,以期对临床用药有所帮助。 瞿金涛 汪玫 郁胜强关键词:终末期肾病 高磷血症 橄榄针联合外固定架治疗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对比研究 目的 踝关节扭伤及骨折是高发伤。踝关节扭伤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者在普通人群中可占5%,运动员中可高达占20-30%。而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损伤者可高达13%。下胫腓联合螺钉被广泛应用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治疗,是当前治疗下... 瞿金涛关键词:外固定架 下胫腓联合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