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评价针灸与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Science Direct数据库,收集2001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表的关于对比针灸与SASP治疗UC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章,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使用《针灸RCT文章规范表述要素表》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RCT文献25篇,计2 166例患者。文献质量评价显示纳入的RCT文章平均质量得分24.48(61.2%),其中得分最高的为干预细节描述(8.32,69.33%);纳入的RCT均存在方法学问题,有产生偏倚的中度可能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SASP比较,针灸在提高治疗的短期有效率(OR=5.23,95%CI[3.88,7.05],Z=10.83,P<0.05)和长期有效率(OR=4.15,95%CI[1.87,9.20],Z=3.51,P<0.05)上均优于SASP治疗;针灸能显著改善受试者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含量(S M D=1.78,95%CI[0.40,3.15],Z=2.54,P<0.05)、Ig G含量(SMD=2.05,95%CI[0.24,3.86],Z=2.22,P<0.05)和Ig A含量(SMD=4.27,95%CI[1.11,7.42],Z=2.65,P<0.05),但不能降低Ig M含量(SMD=0.13,95%CI[-0.15,0.42],Z=0.90,P>0.05)。结论:针灸治疗UC的疗效优于SASP,但由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质量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上述结论尚有待开展更多设计严谨、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确认。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施以针刺治疗,穴取百会、关元、子宫、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运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 min。每隔2 d针灸1次,每周2次,8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月经期停止针刺。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进行更年期症状评分量表(Kupperman index,KI)和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menopaus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MENQOL)症状评分;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检测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雌二醇(estradiol,E2),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8周、12周后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MENQOL评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血清E2、FSH、LH含量均有所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8周、12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2.3%(24/26)、88.5%(23/26)、92.3%(24/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相关症状与生存质量有改善作用,并对患者E2水平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