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辉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野生
  • 3篇野生稻
  • 2篇亚洲栽培稻
  • 2篇遗传变异分析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基因
  • 1篇第一内含子
  • 1篇水稻
  • 1篇酶基因
  • 1篇内含子
  • 1篇进化
  • 1篇基因序列
  • 1篇过氧化物酶
  • 1篇过氧化物酶基...
  • 1篇OS
  • 1篇SNP
  • 1篇WAXY基因
  • 1篇CT
  • 1篇N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云南省农业科...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刘辉
  • 2篇马继琼
  • 2篇许明辉
  • 2篇曾千春
  • 2篇孙一丁
  • 2篇王炎炎
  • 2篇李程鹏
  • 1篇杨奕

传媒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2014中国...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水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POX1遗传变异分析
2015年
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李程鹏孙一丁刘辉曾千春王炎炎马继琼许明辉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野生稻OS
类重金属ATP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2016年
OsHMA2是水稻根和地上部一个主要的Zn和Cd的转运蛋白,在水稻基因组OsHMA2位点存在OsHMA2类似基因OsHMA2-like,编码蛋白包含水稻P1B型ATP酶重金属转运蛋白的功能域。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7份亚洲栽培稻和8份野生稻基因OsHMA2-like编码区序列进行了测序分析,以了解水稻OsHMA2-like序列的多样性,为发掘基因资源提供信息。OsHMA2-like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在471bp的编码序列内发现了6个变异位点;Tajima'sD检验表明均不显著,说明这些位点属中性进化状态;6个变异位点中,第15、78、132、214、417位点碱基不引起氨基酸的变异,而第457位的变异使得5个供试材料(1个O.nivara,4个ARO品种和1个粳稻品种)由于提前形成终止子在C末端少3个氨基酸,ARO类品种在此位点上与TRJ、IND、TEJ存在显著差异,这暗示ARO类品种可能由O.nivara演化而来。
李程鹏孙一丁刘辉曾千春王炎炎马继琼杨奕许明辉
关键词:亚洲栽培稻野生稻进化
野生稻waxy基因(CT)n卫星序列和第一内含子特征SNP初探
王炎炎孙一丁刘辉马继琼李程鹏许明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