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伊丹丹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话语
  • 2篇动因
  • 2篇语言
  • 2篇语言变异
  • 2篇神经病
  • 2篇歧视
  • 1篇隐喻
  • 1篇幽默
  • 1篇幽默效果
  • 1篇偏见
  • 1篇媒体
  • 1篇媒体话语
  • 1篇概念隐喻
  • 1篇报刊
  • 1篇报刊媒体
  • 1篇《疯狂的石头...
  • 1篇一带一路

机构

  • 5篇上海大学

作者

  • 5篇伊丹丹
  • 3篇唐青叶

传媒

  • 2篇中外企业家
  • 1篇阿拉伯世界研...
  • 1篇中国社会语言...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神经病”的语言变异过程、机制及其动因
2016年
'神经病'一词由'精神疾病'的俗称到泛指'非正常的人类行为'到'(你)神经病啊.',并演变成网络语'深井冰''蛇精病',对他人的言语、行为进行评价,是语言变异的结果。本文结合语料库和语篇个案从语言变异的视角探究'神经病'的变异过程、机制及其潜层动因,并进一步揭示该表达式所产生的人际距离、话语偏见和歧视,以及该词泛用滥用所折射的词与物的分裂和语言泡沫。
唐青叶伊丹丹
关键词:语言变异神经病
概念隐喻和话语偏见的产生
2015年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话语偏见在社会中无处不在,隐性的话语偏见可由语言策略,如隐喻表达出来。本文着重探究偏见是如何通过概念隐喻的运用而产生的,借助于具体的案例分析二者的关系。
伊丹丹
关键词:隐喻偏见
论《疯狂的石头》幽默效果的产生
2015年
《疯狂的石头》作为典型的中国式喜剧电影在中国电影节享誉盛名,电影所产生的幽默深受观众的喜爱与推崇。研究发现,合作原则与幽默的语用机制联系密切,故本文试图从合作原则的违反探讨电影《疯狂的石头》中幽默效果的产生,以加深人们的理解。
伊丹丹
关键词:《疯狂的石头》幽默
中国和土耳其的形象互构:基于报刊媒体的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以中国和土耳其报刊中的相互报道为研究样本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两国报刊报道对方时涉及的议题,以及所采用的话语策略和风格。本文认为,土耳其三大英文报刊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报道呈现了中国正面、积极的大国形象,但涉及新疆议题时却带有两面性,成见较深;中国三大报刊对土耳其的报道客观、中立,但土耳其在中国报刊上的曝光率相对不足。中土两国都还未形成一个系统地报道对方国家的媒体沟通合作机制。两国媒体运作体制、政治、文化等差异是造成报道差异主要原因。
唐青叶伊丹丹
关键词:媒体话语
“神经病”的语言变异过程、机制及其动因
"神经病"一词由"精神疾病"的俗称到泛指"非正常的人类行为"到"(你)神经病啊!",并演变成网络语"深井冰""蛇精病",对他人的言语、行为进行评价,是语言变异的结果。本文结合语料库和语篇个案从语言变异的视角探究"神经病"...
唐青叶伊丹丹
关键词:语言变异神经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