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曼

作品数:5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下水
  • 2篇地表水
  • 2篇浅层
  • 2篇浅层地下
  • 2篇浅层地下水
  • 2篇淮河流域
  • 1篇氮输入
  • 1篇氮污染
  • 1篇氮源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
  • 1篇多尺度
  • 1篇有机氮
  • 1篇生态
  • 1篇生态意义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地质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5篇马腾
  • 5篇廖曼
  • 2篇王妍妍
  • 2篇王智真
  • 1篇邓娅敏
  • 1篇张俊文
  • 1篇杜尧

传媒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作用下硝态氮的迁移转化实验被引量:23
2017年
全球水体氮污染形势严峻,且以硝态氮(NO_3^--N)污染为主,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G-S)相互作用模式对NO_3^--N在"潜流带"(HZ)中迁移转化的影响是开展水体氮污染综合防控的关键.开展地表水(S)补给地下水(G)(下降流)、地下水(G)补给地表水(S)(上升流)以及交替作用3种模式的NO_3^--N迁移转化实验,研究表明:3种模式下,出水NO_3^--N浓度可降低95%以上;上升流中反硝化强度大于下降流;异化还原作用(DNRA)对下降流与上升流出水氨氮(NH_4^+-N)浓度的贡献分别约为71%和11%;上升流实验后水-土界面有机氮含量是下降流实验后水-土界面的2.3倍.结果表明,G-S相互作用下NO_3^--N的衰减途径主要包括:合成有机氮、反硝化及DNRA;相互作用模式对各衰减途径的强度存在影响;HZ介质通过吸附NH_4^+-N和微生物作用合成有机氮的方式截留氮素.
闫雅妮马腾张俊文廖曼王智真
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硝态氮反硝化
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原理、方法及其生态意义被引量:20
2017年
精确量化潜流带水文交换和生物地球化学反应一直是一个挑战,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将小尺度上的水文通量及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动力学与更大尺度上它们对河流水质和生态的累积效应关联起来.基于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耦合原理,系统综述了渗流仪测量、测压管测量、示踪剂注射试验、温度示踪等潜流带水文学研究方法以及野外示踪试验、室内培养试验等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针对性地评述了潜流带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更大尺度上的累积效应及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将从潜流带研究技术方法的先进化、水文地貌理论与模型的深入化和潜流带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尺度化等方面持续地发展.
杜尧马腾邓娅敏廖曼郑倩琳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多尺度水文地质
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评价被引量:5
2016年
特殊脆弱性评价是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区域性防治的前提.结合淮河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和硝酸盐污染特点,对传统地下水特殊脆弱性模型DRASTIC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地下水位埋深(D)、净补给量(R)、含水层富水性(A)、土壤介质(S)、包气带介质(I)、土地利用类型(L)、地下水开采量(E)为评价因子的DRASILE模型,采用经验值与实际硝酸盐浓度共同确定体系给分表,利用二层次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制定了淮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硝酸盐特殊脆弱性评价图.为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在SPSS21.0用F统计量和皮尔森相关系数(ρ)分别进行指标选取和脆弱性分值准确性的检验,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达到0.559.本研究为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廖曼闫雅妮郑倩琳王妍妍王智真马腾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硝酸盐
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氮源追溯被引量:5
2019年
淮河流域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为了从源头追溯氮污染物的来源,本文通过清单法收集淮河流域2002-2017年期间35个地级市的农业统计资料,首先构建基于化肥施用氮、人畜粪便返田氮、生物固氮、大气沉降氮、种子带入氮、秸秆带入氮为输入项和作物收获氮、反硝化脱氮、氨挥发脱氮为输出项的氮平衡模型,估算进入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的氮盈余量和强度;然后利用氮盈余量与淋滤系数构建氮淋滤模型定量估算氮淋滤到地下水体中的量。研究发现: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入量为1005.01万t·a^-1,化肥施用氮是最大的氮输入源,占总输入量的52.76%;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氮年均输出量为706.43万t·a^-1,作物收获氮在氮输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87.29%。随着时间的增加,氮盈余量和强度逐步降低。本次从地级市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与以往从流域角度计算的氮源强度和其时间变化规律相差不大,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从地区上分析,河南省各地级市的氮源强度最高,山东省和安徽省各地级市的最低。2002-2017年间,淮河流域农业区氮盈余量淋滤进入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物总量为26.22万~41.71万t·a^-1,淋滤进入到地下水体中的氮污染物平均量为31.41万t·a^-1,其中2006年最高。较大的氮淋滤值对水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负荷。采用SPSS21.0中用F统计量和皮尔森相关系数(ρ)对地下水中的实际氮污染物浓度与估算值间的氮污染物量进行相关性检验,最终通过显著性检验且相关系数达到0.517,证实了本次模型选择的准确性。本文研究表示,2002-2017年淮河流域农业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体中氮的来源主要为化肥输入,最主要的输出途径为作物收获,污染最严重年份为2006年,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期资料,对地�
廖曼马腾马腾刘妍君罗飞
关键词:氮输入
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识别被引量:8
2016年
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是地表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何从水循环角度有效控制地下水中的氮向地表水排泄是地表水氮污染控制的关键问题,而如何从流域尺度识别出哪些是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的高风险区域,则是阻控地下水向地表水排氮的难点.为此提出了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的定义和识别方法,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从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相互作用关系、地下水氮污染程度和地下水遭受氮污染的风险三方面,按照优先治理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强、氮污染等级高、特殊脆弱性高的原则识别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氮污染阻断优先控制区.本研究为大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地表水氮污染综合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郑倩琳王妍妍闫雅妮廖曼马腾
关键词:地下水地表水淮河流域氮污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