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静
- 作品数:12 被引量:7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 烟台牟平海洋牧场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9
- 2017年
- 为明确烟台牟平海洋牧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影响因子及低氧对该区域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于2015年6月和8月分两个航次在该区域分别设置相同的18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调查和分析。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群落特征分析,使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计算优势度指数(Y)、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法(MDS)分析以及azti’s marine biotic index(AMBI)和multivariate-AMBI(m-AMBI)分析。其中6月航次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97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达到10.64 g/m2,甲壳类贡献率最高;8月航次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78种,多毛类是优势类群。总平均生物量达到9.28 g/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6月份的H',D,J分别为3.071±0.773、2.782±0.778和0.622±0.143;8月份分别为3.192±0.369、2.730±0.510和0.751±0.076。通过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发现,6月份和8月份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关系较大,其中最能解释该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的环境因子为水深、水温、浊度,而溶解氧是造成6月份与8月份丰度和生物量较大差异的主要因素。AMBI和m-AMBI分析表明该区域部分采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以污染耐受种为主,底栖生态健康不佳。烟台牟平海洋牧场8月份季节性的缺氧环境,已在短期内影响了底栖动物的物种组成。
- 杨东周政权张建设刘甜甜李晓静艾冰花李宝泉陈琳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低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 烟台牟平海洋牧场季节性低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效应被引量:8
- 2019年
-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世界许多海区尤其是近岸海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低氧现象,导致海洋动物大量死亡,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明确烟台牟平海洋牧场低氧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效应,我们于2016年夏季(6月、8月、9月共3个航次)在该海域进行现场调查,分析低氧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牟平海洋牧场8月低氧事件发生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为短叶索沙蚕(Lumbrinereis latreilli)、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和内肋蛤(Endopleura lubrica)。低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表现为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变化上。例如,耐受低氧的机会种数量增加,如短叶索沙蚕;敏感种数量减少,如微小海螂(Leptomya minuta)、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大蝼蛄虾(Upogebia major)、极地蚤钩虾(Pontocrates altamarimus)、塞切尔泥钩虾(Eriopisella sechellensis)等。同时,低氧也导致了物种多样性的降低,但丰度和生物量受其影响不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机会种短叶索沙蚕丰度和生物量的剧增所致。大型底栖动物不同物种耐受低氧的阈值不同。例如,短叶索沙蚕在溶解氧(DO)<1.0 mg/L受影响最大,在DO=2.0 mg/L时受到的影响不明显,而其他敏感种如微小海螂、大蝼蛄虾、极地蚤钩虾、塞切尔泥钩虾等在DO<2.5 mg/L时,已表现出明显的不适。低氧事件之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其恢复程度和需要的时间长短与低氧发生的程度有关。
- 杨陆飞陈琳琳李晓静周政权刘博宋博李秉钧李宝泉
- 关键词:低氧群落恢复
- 一种适合于海底机械化操作的海胆养殖笼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合于海底机械化操作的海胆养殖笼,涉及海洋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包括笼体,所述笼体一侧设有矩形缺口,所述矩形缺口处配合设有侧门板,所述笼体和侧门板上均设有若干个穿孔,所述侧门板通过合页与笼体铰链连接,所述...
- 王悦李晓静王全超
- 芝罘岛污水排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分析芝罘岛附近污水排放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近岸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和海洋环境生态监测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2年9月在芝罘岛附近海域设置10个站位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和分析。采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6.0计算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MDS标序及ABC曲线分析。【结果】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3种,其中多毛类3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11种,棘皮动物3种,其他类群生物1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8.30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618.67ind./m2,多毛类贡献率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3.173±0.102,5.469±0.417和0.965±0.007。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与盐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与12个主成分环境因素均无显著相关性。CLUSTER聚类分析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60%的相似性水平上,不同站位可分为3组,且不同群落组间差异显著。离排污口最近的Z2站位以丝异蚓虫为主的多毛类占绝对优势,且优势种表现出小型化趋势。【结论】水深、溶解氧与总氮含量是影响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大。ABC曲线显示该海域部分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等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材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趋势,物种组成单一,多毛类占绝对优势。
- 刘甜甜李晓静周政权陈琳琳李宝泉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污水排放环境因子
- 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变特征及原因探讨被引量:10
- 2016年
- 根据50多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历史资料,以及2011-2013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南部包括黄河口邻近海域及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长期演变的过程和规律,旨在阐明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趋势,识别其重要的演变时段.并结合50年来渤海南部海域相关底栖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探讨底栖动物群落的演变原因.过去50余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以及群落结构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具体表现为寿命长、体积大、具有高竞争力的K对策种的优势地位正逐渐丧失,而被寿命短、适应能力宽、具有高繁殖能力的R对策种所取代.按照50余年来渤海南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变化特征,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水平低,生物量和丰度均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经济型个体较大的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群落中的主要贡献类群;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物种数水平升高,生物量水平降低,小型的软体及棘皮动物成为优势类群;第三阶段是2006年之后至今,底栖动物群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表现在生物量的上升与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优势地位的逐渐恢复.通过对渤海南部各种环境因素的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的长周期变化是渤海南部海域多种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变化及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 陈琳琳王全超李晓静周政权李宝泉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演替黄河口
- 山东烟台大沽夹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8
- 2016年
- 为了解烟台大沽夹河河口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受干扰情况,于2012年9月在上述区域设置12个采样点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调查和分析。对采集的生物样品进行物种鉴定、计数和称重,利用生物统计软件PRIMER计算优势度指数(Y)、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并进行等级聚类(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undance and biomass curves,ABC)分析。共采集和鉴定大型底栖动物89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总平均生物量为18.02 g/m^2,软体动物贡献率最高;总平均丰度为2,165 ind./m^2,甲壳类贡献率最高。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2.620±1.324、0.585±0.294和2.398±1.351。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结果表明,在30%的相似性水平,不同站位可分为5组,且不同组间差异显著。环境因子与群落分布特征相关性较大,其中最能解释群落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的环境因子为水温、盐度和总磷含量。ABC曲线表明该区域超过80%的采样点其大型底栖动物已受到中等到严重程度的扰动。结合历史资料发现,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呈小型化变动趋势,尤其是大沽夹河入海口处,物种组成单一,小型甲壳类占绝对优势。
- 李晓静周政权陈琳琳李宝泉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群落演替
- 渤海湾曹妃甸围填海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7年
- 为研究渤海湾围填海工程对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利用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调查数据,对渤海湾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总平均丰度、总平均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调查区域的优势类群为多毛类,优势种为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和日本倍棘蛇尾(Amphioplus japonicas),这与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单一和物种小型化的特征相符。曹妃甸围填海海域与邻近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数、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均没有显著差异。2014年春季较2013年秋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稍有所提高,这可能是围填海工程放缓和阶段性施工结束后生物群落在缓慢的恢复。ABC曲线(Abundance/Biomass Curves)分析表明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均已受到中等程度干扰;M-AMBI指数分析发现曹妃甸围填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较差。结合渤海湾围填海面积和历史数据,发现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已对渤海湾生态环境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受损。受损生态系统的完全恢复需要漫长的过程,受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次生演替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 李晓静周政权陈琳琳李宝泉刘甜甜艾冰花杨陆飞刘博王诗帅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围填海工程
- 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海洋沉积物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对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作用,侵蚀和沉积速率的相对比值不仅影响沉积层的稳态过程,还能改变沉积层的理化属性。侵蚀和沉积过程涉及因素复杂,不仅包括物理因素(海流、潮汐、沉积物性质)、化学因素(浑浊度、间隙水的离子组成),还包括生物因素(海草、海藻的丰度以及生物扰动作用)。生物扰动是海洋生态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是水层-底栖界面的耦合过程中的关键生物影响因子。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扰动逐步得到重视,尤其是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并逐步由定性研究过渡到定量研究,进入室内生态模拟、现场测试和构建模型相结合的阶段。但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研究起步相对较晚,10余年前才开始得到较多关注。本文综述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和沉积的影响,包括目前研究状况,常用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研究热点,为今后深入研究关键生物种群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侵蚀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的形成提供参考。
- 李宝泉李晓静周政权陈琳琳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
-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及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及长周期变化被引量:10
- 2020年
-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渤海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功能恢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研究该区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时空分布,作者在该区域典型潮间带和近岸浅海(5m以浅水域)布设11个断面,分别于2016年8月和11月, 2017年5月、8月和11月进行3个季节取样。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邻近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87种。其中,潮间带分布119种,近岸浅海分布99种。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均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与历史资料相比,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和近岸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动物个体呈小型化趋势。总体表现为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个体大的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经济类群逐渐被个体小且经济价值较低的多毛类、双壳类和甲壳动物取代。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复杂,主要驱动力包括黄河来水量与输沙量的减少、人类活动(过度捕捞、开发力度加大)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
- 李宝泉姜少玉吕卷章陈琳琳陈琳琳陈琳琳李晓静宋博李晓静
-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
- 蓬莱19-3平台溢油事故对渤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研究渤海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状况,探明2 0 1 1 年发生的蓬莱1 9 3 平台溢油事故对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影响.【方法】根据2 0 1 4 年夏季对渤海海域3 2 个站位底栖生物的采样调查资料,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渤海海域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和底质状况.【结果】渤海海域3 2 个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生物1 9 1 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8 3 种,甲壳动物4 0 种,软体动物4 2 种,棘皮动物1 5 种,其它类群动物1 1 种.优势种为凸壳肌蛤调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丰度为676. 88ind/m2 , 变化范围为1 5 -11 555 ind/m^2 , 低于溢油前水平;平均生物量为30. 77 g/m^2 , 变化范围为0. 0 9 -141. 5 5 g / m ^2 , 高于溢油前水平.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为棘皮动物,丰度的主要贡献者为软体动物,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小型化有减缓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 ielou物种均勻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 1 1 ± 1 . 2 0 ,2 . 8 9 ± 1 . 4 0 和0. 8 2 ± 0 . 2 2 n A B C 曲线显示渤海海域正处于中度扰动状态,溢油区各站位A B C 曲线均显示底质状况较好,但个别站位生物量起点较低且曲线整体偏左,说明有向中度干扰发展的趋势.【结论】溢油事故3 年后,受溢油影响的底栖生物群落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 周政权李晓静陈琳琳刘欣李宝泉
-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