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刘凡

刘凡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纤维化
  • 2篇扩散
  • 2篇肝纤维化
  • 2篇表观
  • 2篇表观扩散系数
  • 2篇成像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蛋白酶抑制
  • 1篇毒性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对比剂剂量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胸部影像
  • 1篇胸部影像学
  • 1篇抑制剂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表现
  • 1篇制剂

机构

  • 5篇中南大学
  • 2篇海南医学院附...
  • 2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吉林油田总医...

作者

  • 5篇刘凡
  • 4篇战跃福
  • 3篇韩向君
  • 2篇陈建强
  • 2篇李群
  • 1篇李景辉
  • 1篇曹玉芳
  • 1篇谈顺
  • 1篇谢晓红
  • 1篇宋维
  • 1篇张淑芳
  • 1篇梁贤文
  • 1篇邓超
  • 1篇王小智
  • 1篇李香营
  • 1篇吴烨华
  • 1篇王雄
  • 1篇计超

传媒

  • 3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56-CT肝灌注成像评价肝硬化的价值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256-CT灌注成像评价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价值。方法: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经肝穿刺活检和影像学、血液学、生物化学检查筛选出的20例肝硬化患者,根据肝穿刺结果和Child-Pugh评分将患者分为肝硬化代偿期组(n=8)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n=12),并选择同期无肝脾疾病者作为对照组(n=11),利用256-CT进行肝灌注(256-CT liver perfusion,256-CTP)。采用256-CTP模式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门静脉灌注(portal venous perfusion,PVP)、总肝灌注(total liver perfusion,T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采用大体灌注模式计算灌注参数,包括肝灌注(liver perfusion,LP)、增强峰值(peak enhanced,PE)、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血容积(blood volume,BV)。采用非参数Spearman检验分析肝硬化分期与各灌注参数值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各灌注指标预测肝硬化程度的能力,选择约登指数最大作为截断点,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对照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PVP分别为(76.63±37.26),(38.78±16.13)和(36.14±15.31)m L/(100 m L·min);TLP分别为(98.48±43.58),(55.63±14.47)和(54.41±20.81)m L/(100 m L·min);PE分别为(55.62±18.25),(44.11±5.79)和(41.08±7.74)HU,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I分别为(19.50±6.08)%,(31.81±16.48)%和(34.47±16.04)%;P分别为(37.32±8.59),(47.06±14.61)和(59.86±20.87)s,表现为逐渐上升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P,LP和BV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VP,TLP,PE和LP与肝硬化分期呈负相关(分别r=-0.592,-0.567,-0.409和-0.569,均P<0.05);HPI,TTP与肝硬化分期呈正相关(分别r=0.434和0.538,均P<0.05)。HPI和TTP对肝硬化具有较高的预测效度,ROC曲线对预测肝硬化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程度TTP略优于HPI。结论:25
战跃福吴烨华陈建强刘凡韩向君
关键词:肝硬化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灌注
大鼠肝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mRNA表达与弥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大鼠肝纤维化不同分期肝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mRN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饮食建立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开始,取实验组大鼠48只和对照组大鼠12只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计算b值=800 s/mm^2时的ADC值。DWI检查后快速处死大鼠,行病理检查,采用RT-PCR检测TIMP-1 mRNA表达。成模大鼠按肝纤维化病理分期结果又分为S0期组(n=4)、S1期组(n=11)、S2期组(n=12)、S3期组(n=10)和S4期组(n=9),比较肝纤维化各组ADC值及TIMP-1 mRNA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肝纤维化S1~4期组大鼠肝ADC值及TIMP-1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F=46.54和53.87,均P<0.05),ADC值除对照组与肝纤维化S1期组、S1期组与S2期组、S2期组与S3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TIMP-1 mRNA除肝纤维化S1期组与S2期组、S3期组与S4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秩相关分析显示肝ADC值与TIMP-1 mRNA表达的变化呈负相关(r=–0.76,P<0.01)。结论:随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不断加深,ADC值逐渐减低,TIMP-1 mRNA表达逐渐升高,二者呈负相关。
战跃福梁贤文韩向君陈建强张淑芳谈顺李群王雄刘凡
关键词:肝纤维化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表观扩散系数
新型冠状病毒、细菌和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影像学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23年
目的:分析并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细菌性肺炎及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因不同病因引起肺部感染患者的胸部CT资料,其中包括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及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6例新冠肺炎患者,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收治的5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由2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及2位高年资重症医学科医师共同评估患者发病后首次胸部CT的病灶累及范围及影像学特点。结果:新冠肺炎及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以双侧肺叶病变较多,其发生率明显高于细菌性肺炎(91.6%、75.0%比26.0%,P<0.05)。而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新冠肺炎比较,细菌性肺炎患者以单肺多叶病变为主(62.0%比18.8%、5.6%,P<0.05),并伴有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新冠肺炎患者肺组织磨玻璃影比例高达97.2%,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达56.2%,而细菌性肺炎患者仅有2.0%(P<0.05)。新冠肺炎和其他病毒性肺炎患者肺组织实变影(25.0%、12.5%)、支气管充气征(13.9%、6.2%)、胸腔积液(16.7%、37.5%)的发生率明显少于细菌性肺炎患者(62.0%、32.0%、60.0%,均P<0.05),铺路石征(22.2%、37.5%)、细网格征(38.9%、31.2%)、晕征(11.1%,25.0%)、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30.6%、37.5%)、双肺斑片样/条索阴影(80.6%、50.0%)等指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细菌性肺炎患者(2.0%、4.0%、2.0%、0%、22.0%,均P<0.05)。新冠肺炎患者局部斑片影的发生率仅为8.3%,明显低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患者(8.3%比68.8%、50.0%,P<0.05)。新冠肺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细菌性肺炎患者病灶周围血管影增粗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12.5%、30.0%,P>0.05)。结论:新冠肺炎患者胸部CT出现磨玻璃影、铺路石样和网格影样改变的概率明显
曹玉芳王小智谢晓红李景辉邓超李香营朱珠华吴志殿计超牛毅刘凡余燕梅宋维
关键词: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
3.0 TMRI表观扩散系数诊断中度肝纤维化价值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3.0 T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诊断中度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采用3.0 T MRI行DWI检查,计算b值=800 s/mm^2时ADC值。DWI检查后快速处死大鼠,行病理检查,对照组(12只)、轻度肝纤维化组(S_1期18只)和中度肝纤维化组(S_2、S_3期共22只)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多重比较。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区分中度和轻度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中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值为(1.47±0.39)×10^(-3)mm^2/s,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值为(1.78±0.67)×10^(-3)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区分中度肝纤维化和轻度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以ADC值=1.68×10^(-3)mm^2/s为界值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100%。结论 3.0 T MRI功能弥散加权成像能反映早期肝纤维化微观改变,肝脏ADC值有助于中度肝纤维化的诊断。
路洪剑战跃福李群刘凡
关键词:肝纤维化表观扩散系数
“双低”在肝脏CT增强扫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降低辐射剂量方法结合运用低浓度对比剂进行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180例受检者首先根据使用碘克沙醇剂量的不同随机分为I组(270 mg I/m L碘克沙醇)和II组(320 mg I/m L碘克沙醇),然后将A(120 k V/300 m A),B(100 k V/400 m A),C(100 k V/300 m A)3组不同的扫描条件随机分布于I组和II组各期(动脉期、静脉期、延时期)的动态增强扫描中;记录、统计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eff ective radiation dose,ED)、图像CT值及反映图像质量的噪声值(image of noise,NI)、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整体图像质量(overall image quality,OIQ)。结果:总体样本中C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38%,40%,41%,图像质量各值(NI,SNR,CNR,OIQ)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ED值比A组在3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分别降低约18%,20%,20%,而图像质量各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同扫描条件及时相下I,II两组图像CT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图像质量各值无明显差异(P>0.05);A-II组与B-I,C-I组图像CT值无明显差异(P>0.05);所得图像质量各值A-II组与B-I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A-II组与C-I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降低管电压适当提高管电流结合应用低浓度对比剂,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
刘凡战跃福韩向君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扫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