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云祥

作品数:9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小肠
  • 3篇电离辐射
  • 3篇小肠运动
  • 3篇小鼠
  • 3篇肠运动
  • 2篇照射
  • 2篇色胺
  • 2篇套叠
  • 2篇中子
  • 2篇羟色胺
  • 2篇小肠吸收
  • 2篇酪氨酸
  • 2篇Γ线
  • 2篇Γ线照射
  • 2篇氨酸
  • 2篇5-HT含量
  • 2篇肠吸收
  • 2篇肠型
  • 1篇胆碱
  • 1篇血清

机构

  • 9篇军事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张云祥
  • 4篇陶来宝
  • 2篇袁丽珍
  • 1篇杨素娟
  • 1篇程炳立

传媒

  • 5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2篇军事医学

年份

  • 1篇1991
  • 2篇1990
  • 3篇1989
  • 1篇1985
  • 2篇198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γ线照射对小鼠大肠运动的影响被引量:1
1989年
本文观察不同剂量γ线照射后小鼠大肠运动变化和肠套叠形成.正常大肠活动为规则的周期性收缩,照射后连续性收缩发生例数随照射剂量增大而增多,收缩频率增加,同时约有50%左右的小鼠发生大肠强收缩.有3例小鼠大肠在强收缩同时出现大肠套叠.套叠产生部位多在升结肠,仅有少数小鼠大肠运动可为不同程度的抑制.因而设想大肠套叠的发生可能与肠运动功能增强有关.
梁心平张云祥
关键词:升结肠Γ线
不同剂量丙线照射后小鼠小肠组织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变化被引量:1
1982年
小肠是辐射敏感器官之一,急性辐射损伤时小肠运动功能出现明显紊乱,其变化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障碍前人已有报导。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急性放射病时由于肠套叠而引起的死亡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难看出,急性放射病时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对病程的发展和结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机理,国内外学者曾做过一些研究。他们认为。
薛宝刚张云祥
关键词:小肠组织小鼠小家鼠胆碱三甲基烷基铵
电离辐射对小鼠大肠和小肠5-HT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报告了小鼠经6、10和15Gy γ线全身照射后不同时间小肠和大肠中5-HT 含量平行测定的结果,并分析了与肠运动及肠套叠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6Gy 照后,大小肠5-HT 含量无明显改变,10和15Gy 照后前三天肠道5-HT 明显增高。从套叠发生情况看,6Gy 照射组未见小肠套叠,大肠套叠发生数为4/62(6.5%),10Gy 照后小肠套叠数为7/49(14.3%),而大肠为2/73(2.7%),发生时间均在照后一周左右。可以认为小肠套叠发生机率明显高于大肠,而肠道5-HT 含量的增高可能是形成套叠的原因之一。
陶来宝张云祥
关键词:小肠大肠肠套叠
丙线和中子照射后小鼠小肠5-HT含量的改变及其与小肠运动的关系
1985年
本文观察丙线和中子全身照射不同剂量后小肠5-HT含量变化的动态过程,以了解和分析照后肠道活动的紊乱和肠套迭形成的部分原因。用LACA小鼠进行实验,照射源为60钴和原子反应堆中所产生的丙线和中子。结果观察到小剂量(600rad)丙线照射后5-HT在较小范围内波动。较大剂量(1500rad)照射后5-HT明显持续增高,可为正常的2—3倍。大剂量(50000rad)照射后5-HT低于正常水平。中子照射后的变化规律与丙线照射组相似,但5-HT的改变程度比丙线照射组为重。对比丙线和中子照后小肠5-HT含量变化,其相对生物效应(即RBE)约为2.5—3.0。即照后小肠5-HT如果发生同等程度的变化时,所需的中子照射剂量要比丙线剂量小得多。如在照前先给以氨巯基类药物能明显地减轻小肠5-HT含量的增高。本文对上述结果及其与肠运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张云祥陶来宝程炳立
关键词:中子5-羟色胺肠运动肠套迭
电离辐射后小鼠血清唾液酸含量的变化
1989年
本实验测定了正常小鼠及^(60)Co γ线6、10、15Gy照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唾液酸含量,实验表明,血清唾液酸含量的升高,与照射剂量有一定的关系,小剂量照射时变化不明显,大剂量照射病情严重时,唾液酸含量明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电离辐射对细胞的损伤程度,本方法用血量少,操作简便,稳定可靠,有可能作为辐射损伤病情的辅助参考,尚须进一步加以探索.
陶来宝张云祥
关键词:白血病
全身γ线照射后大鼠小肠对酪氨酸吸收的影响被引量:1
1990年
用两种在体实验法,即肠腔单向灌注法和十二指肠一次注入门静脉取血法研究全身一次^(60)Co γ线照射后,大鼠小肠酪氨酸吸收率的改变。结果表示,照后第3天,吸收率下降最明显,但从第5天开始即逐渐回升,直到30天时,吸收率已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这表明,低剂量全身γ线一次照射后,大鼠小肠对酪氨酸的吸收率仅有暂时性下降,第5天即开始恢复,这与小肠粘膜的迅速修复有关。随着照射剂量的加大,酪氨酸的吸收率下降更明显。大鼠小肠酪氨酸吸收的变化与照射剂量有关。
董红林袁丽珍张云祥
关键词:Γ线照射小肠吸收酪氨酸
丙线和中子所致肠型急性放射病时小肠运动变化被引量:3
1982年
前文曾报告了狗经丙线一次全身照射500rad(造血型)后空肠、回肠运动的变化。观察到在照后5天内无论空肠或回肠在收缩频率方面均与正常相似,但在照后1~2天内收缩幅度有所增强,以后渐次减弱,极期时肠运动可进入无收缩麻痹状态。在部分动物中出现极明显的收缩紊乱。动物可以在长时间无收缩状态中突然出现高张力、高幅度、阵发性紧张性收缩。
张云祥杨素娟陶莱宝
关键词:小肠运动中子核子
电离辐射对大鼠小肠吸收酪氨酸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1991年
用在体方法研究电离辐射后大鼠小肠吸收酪氨酸(Tyr)的变化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说明,以较低剂量6Gyγ线照射后第3天,出现暂时Tyr吸收障碍,以后很快恢复,并持续在正常水平。随照射剂量的增加,吸收障碍加重,3Gy以下照射,则不出现Tyr吸收障碍。6Gy照射后早期及不同剂量照射后第3天,肠上皮细胞计数及空肠和血浆的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变化与肠吸收Tyr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关系,表明肠上皮的损伤是引起照射后吸收障碍的原因之一。提示DAO活性也是能反映肠道辐射损伤的一个较敏感指标。实验还测定了小肠粘膜Na^+,K^+-ATP酶活性以及用加入葡萄糖后的小肠壁电位差和短路电流的增加幅度来判断Na^+的跨膜转运情况,说明Na^+,K^+-ATP酶活性下降及Na^+转运障碍也是引起肠吸收Tyr障碍的原因。
董红林袁丽珍张云祥
关键词:电离辐射酪氨酸小肠
重度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损伤时小肠运动与套叠形成
1989年
小鼠经γ线全身一次50、100、400和600Gy照射后,动物产生重度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并观察小肠运动的变化和套叠形成.结果在50和100Gy照射后1~2天即可见到肠套叠形成.照射后5h出现肠运动增强,1~2天后运动逐渐减弱,死前处于较深抑制或肠麻痹.400和600Gy照射后活存24h和6h两组动物均未见套叠形成,部分400Gy照射小鼠肠运动有增强,但未见到深度抑制,600Gy照射小鼠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肠运动抑制,未见肠麻痹,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张云祥陶来宝
关键词:肠运动放射病肠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