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郎敏

作品数:13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出血
  • 6篇脑出血
  • 4篇血管
  • 3篇血管造影
  • 3篇预后
  • 3篇造影
  • 3篇评估量表
  • 3篇量表
  • 3篇急性
  • 3篇CT
  • 2篇血性
  • 2篇血肿
  • 2篇血肿扩大
  • 2篇预后因素
  • 2篇死亡率
  • 2篇卒中
  • 2篇疗效
  • 2篇脑出血患者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机构

  • 7篇重庆市巴南区...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2篇重庆市中医院

作者

  • 13篇谭郎敏
  • 4篇陈阳美
  • 3篇唐明山
  • 3篇肖静
  • 2篇刘翠芳
  • 2篇郑宗菊
  • 2篇潘成德
  • 1篇谭瑞
  • 1篇张清华
  • 1篇胡永军
  • 1篇邓芬
  • 1篇江思德
  • 1篇潘永霞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药物生物技术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TA 点征在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脑出血(ICH)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ICH较缺血性卒中预后更差,致残程度重,死亡率极高,其早期血肿扩大是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表明cT血管造影(CTA)点征能有效预测ICH早期血肿扩大、评估临床预后。本文旨在探讨CTA点征的相关定义、原理及在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谭郎敏陈阳美
关键词:脑出血CT血管造影
CTA点征在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血(ICH)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0%~30%,ICH较缺血性卒中预后更差,致残程度重,死亡率极高,其早期血肿扩大是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影像学的不断发展,大量研究表明CT血管造影(CTA)点征能有效预...
谭郎敏陈阳美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预后因素
CT血管造影点征与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相关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对自发性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ICH)患者出现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graphy,CTA)点征阳性与阴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CTA点征预测脑出血血肿扩大、预估神经功能和临床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分析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共66例脑出血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生命体征、实验室、影像资料及随访1月预后情况;用单因素分析CTA点征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基线特征;计算CTA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根据P值观察点征预测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对1月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点征阳性组与点征阴性组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ICH体积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征预测血肿扩大的阳性预测价值62.5%,阴性预测价值80.95%,灵敏度65.21%,特异度79.07%;点征阳性组中,初诊血肿体积与复诊血肿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点征阴性组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点征阳性组与点征阴性组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方面及1月后mRS评分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点征阳性较点征阴性的脑出血患者临床表现更严重;CTA点征可以预测血肿扩大;脑出血患者出现CTA点征阳性可能预示早期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风险高,1月后的临床预后更差。
谭郎敏肖静唐明山邹耀兵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
血清AQP9、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血清水通道蛋白9(AQP9)、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8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出血性转化组(n=25)及非出血性转化组(n=156)。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清指标、溶栓指标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2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AQP9、HIF-1α水平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基线收缩压、基线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溶栓时间窗长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QP9、HIF-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因素包括AQP9、HIF-1α、溶栓时间窗、基线NIHSS评分,临床上应根据以上因素制定相关策略,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
谭郎敏刘翠芳范蕊肖占琴
关键词:出血性转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脑出血患者30天死亡率及新型脑出血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30天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和预测发病30天的预后情况;比较新型脑出血评估量表[初始脑出血评分表(original ICH score,oICH)[3];NICH评分量表(New I...
谭郎敏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因素死亡率评估量表
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首次40 mg,以后20 mg,1次/天)与对照组63例(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每次10 mg,1次/天),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77.78%,但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双侧搏动指数(P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期血流速度(Vs)与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荷剂量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和脑血流动力学改善作用。
肖静潘永霞潘成德郑宗菊谭郎敏唐坤裕唐明山
关键词:脑梗死瑞舒伐他汀血流动力学疗效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d病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新型出血性脑卒中临床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分析出血性脑卒中患者30 d病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o ICH、NICH、MICH量表预测30 d病死率的精确性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152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预后;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用诊断性实验中Youden指数、ROC曲线下面积来评估量表的预测价值。结果年龄、脉压差、冠心病病史、静脉血糖、白细胞计数、血肿体积、IVH、GCS、有无中线移位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80岁、GCS(3~4分)、静脉血糖较高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 ICH在灵敏度、特异度方面优于NICH、MICH。结论年龄〉80岁、GCS(3~4分)、静脉血糖较高是预测出血性脑卒中短期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o ICH在预测出血性脑卒中30 d病死率方面可能优于MICH和NICH。
谭郎敏邓芬
关键词: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评估量表
rt-PA静脉溶栓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研究被引量:27
2018年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于2013年7月至2016年6月选择发病<6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rt-PA(0.6~0.9 mg/kg)治疗组58例与低UK(l万~1.5万IU/kg)治疗组58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以及治疗后7 d与14 d的mRS评分、治疗后24 h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评分,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及脑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4 h与治疗后7 d,两组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d与治疗后14 d,两组的mR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 h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rt-PA组的总有效率(87.93%)略高于UK组(79.32%),rt-PA组SICH发生率(3.45%)略低于UK组(8.62%),P均>0.05。结论 rt-PA与尿激酶治疗发病6 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前者的安全性略高。
肖静谭郎敏潘成德郑宗菊鄢宗仁唐坤裕唐明山
关键词:脑梗死静脉溶栓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疗效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的疗效及对外周血5-HT、VIP、β-EP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的疗效及对外周血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β-内啡肽(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脑卒中后丘脑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米替林治疗;研究组采用阿米替林+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V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外周血5-HT、VIP、β-E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FIB及5-HT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VIP及β-EP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应用阿米替林相比,阿米替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丘脑痛的疗效更好,有利于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外周血5-HT、VIP、β-EP水平,且安全性好。
谭郎敏刘翠芳范蕊肖占琴
关键词:醒脑开窍针法丘脑痛血管活性肠肽Β-内啡肽
脑出血患者30天死亡率及新型脑出血临床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30天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指导脑出血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比较新型脑出血评估量表[初始脑出血评分表(original ICH score,olCH)[3];NICH评分(New ICH score,NIC...
陈阳美谭郎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