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山”理论视野下的鲁迅小说里的“瘦”
- 2017年
- 鲁迅小说中对"瘦"字的个性化运用体现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价值。分析鲁迅小说"冰山式"的创作方式、对"瘦"字的审美选择以及"瘦"字在鲁迅小说中的语境化嵌入之后,显然的结果便是,"瘦"的频繁出现是鲁迅个体存在之关注的必然。
- 杨书云黄乔生
- 关键词:鲁迅小说
- 美学上的精神相遇:莫言与高更
- 2015年
- 绘画与文学是艺术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但在精神的内层面,却有颇多相通之处。莫言与高更,虽然服务于艺术的不同门类,但在对艺术理念的阐述上二者可谓知音。莫言是中国新时期颇有个性的一位作家,他擅长通过主观化的色彩来增加文本张力;高更是后印象画派的杰出代表,他反对将现实进行刻板临摹,认为色彩只能是思想的主观表达。二者在创作中都掺杂进了现实考量,或多或少表现出了原始回归的倾向。他们注重原始生命力的表达,并在创作的过程中对现代文明进行了再思考。从莫言对后印象派高更的精神选择、二者对原始的精神依赖以及对现代文明的艺术反思中分析他们的艺术理念,相信对莫言和高更的研究都有所助益。
- 杨书云
- 关键词:现实关怀
- 存在主义维度上的个体自觉——《狂人日记》与《山上的小屋》对比分析
- 2016年
- 鲁迅和残雪在精神气质上的沟通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五四时代的精神导师,鲁迅首先认识到了个体的存在,并对个体的精神进行了深度的解剖与开掘;残雪,同样钟情于对个体意识的彰显。《狂人日记》以其精神的先觉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史以及思想史,七十七年之后,作为个体自觉的一个里程碑《山上的小屋》诞生于中国文坛。二者精神气质的同质性使立足于个体觉醒的研究方向有了可能。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二者以个体意识为中心的叙述方式、对主体精神的深度探究以及二者在个体意识伸张上的精神呼应,寻找作家存在主义维度的个体自觉在文学史轮回上的意义将会是一次有益的学术尝试。
- 杨书云刘新
- 关键词:《狂人日记》《山上的小屋》存在主义
- 个体存在的时代阐述——《伤逝》与《白狗秋千架》的忏悔对比
- 2016年
- 忏悔在人类学上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鲁迅《伤逝》和莫言《白狗秋千架》借忏悔叙事都共同表达了对个人存在的关注。但是,二者毕竟时代不同,在忏悔的表述方式、忏悔的具体内涵,以及其阐发的精神意念等方面是不同的。相比较而言,如果说鲁迅的"忏悔"在凄冷中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社会的针砭与呐喊,莫言文本则借忏悔的自我消解多了20世纪80年代摧枯拉朽的时代印记。
- 杨书云
- 关键词:伤逝忏悔
- 2014年周作人研究述略
- 2016年
-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 杨书云
- 关键词:周作人研究
- 透视传统与正视现实——《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的比较研究
- 本文将《故事新编》与鲁迅早期小说《呐喊》《彷徨》进行对比,探究其独特性,尝试在鲁迅一生创作脉络中及在文学史上将其重新定位。 第一部分讨论《故事新编》与《呐喊》《彷徨》在思想观念上的共通之处。在《故事新编》中,他依然坚持...
- 杨书云
- 关键词:《故事新编》《呐喊》《彷徨》早期小说
- 文献传递
- 空间与符号——论老舍《柳家大院》的叙事策略被引量:1
- 2016年
- 老舍擅长抒写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大杂院的世态人情,从而实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重新考量文化与人性。《柳家大院》正是老舍这种创作观的具体实现。空间即社会建构,从本体意义上看,柳家大院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空间与人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二者的结合。老舍通过柳家大院中人情是非的描写,运用空间化的叙事策略,借助一系列的符号群体,实现了一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从空间化的叙事策略着手,分析人物的符号学意义,对《柳家大院》进行重新解读,在考量其文学史意义上的思想价值的同时,深入发掘其文体意义,相信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老舍研究。
- 杨书云黄乔生
- 关键词:空间化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