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主题

  • 5篇人参
  • 4篇皂苷
  • 4篇色谱
  • 3篇滴丸
  • 3篇学成
  • 3篇乙酯
  • 3篇人参皂苷
  • 3篇人参总皂苷
  • 3篇柱色谱
  • 3篇总皂苷
  • 3篇化学成分
  • 3篇环氧
  • 3篇硅胶
  • 3篇硅胶柱色谱
  • 3篇达玛
  • 2篇药理
  • 2篇药物
  • 2篇乙醇
  • 2篇乙醇提取
  • 2篇乙醇提取物

机构

  • 25篇吉林大学
  • 2篇湖南中医药大...
  • 2篇吉林华康药业...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吉林人参研究...
  • 1篇吉林敖东延边...
  • 1篇江苏恒瑞医药...

作者

  • 25篇朱海林
  • 22篇刘金平
  • 22篇李平亚
  • 16篇王振洲
  • 10篇王翠竹
  • 4篇郑茜
  • 3篇陈金鸾
  • 3篇张浩
  • 3篇赵天一
  • 3篇周柏松
  • 2篇杨娜
  • 2篇王放
  • 2篇张浩
  • 2篇王亚茹
  • 1篇韩柳
  • 1篇李卓
  • 1篇王国强
  • 1篇刘传贵
  • 1篇郑敬彤
  • 1篇朱继忠

传媒

  • 6篇特产研究
  • 2篇中草药
  • 2篇人参研究
  • 2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中药材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9篇2016
  • 3篇2015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NMR和UPLC-QTOF-MS/MS技术的林下山参化学成分研究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Panax)多年生植物。作为滋补药物和功能性食品,在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被广泛应用。栽培的人参俗称“园参”(Cultivated...
朱海林
关键词:化学成分代谢组学NMR
文献传递
林下山参不同部位的人参总皂苷与单体皂苷的含量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采用香草醛-高氯酸比色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4个部位中的人参总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1.4%),其次为茎(5.1%)、根(4.4%)和籽(3.9%)。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体皂苷进行含量测定,关于单体皂苷(元),根中含较多的-Rb1、-Rg1、-RC、-Re和-Rd(0.46%、0.36%、0.30%、0.20%和0.15%),占总皂苷的33.4%;茎中含较多的Re、-Rd、原人参三醇(-PPT)和-Rb3(0.21%、0.19%、0.17%和0.16%),占总皂苷的14.4%;叶中含较多的Re、-Rd、-Rg1、-Rb3、-Rc、-Rb2和-PPT(1.56%、1.49%、0.71%、0.43%、0.34%、0.33%和0.20%),占总皂苷的23.6%;籽中含较多的Re、-Rg1和-Rd(0.68%、0.35%和0.28%),占总皂苷的33.5%。根、茎、叶和籽中总皂苷含量及各单体皂苷(元)的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为林下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以及茎、叶等地上部分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海林林红强谭静王涵岳乐乐李平亚刘金平
关键词:总皂苷
达玛-20S,25S-环氧-3β,12β,26-三醇及其提取方法和药物用途
本发明涉及达玛-20S,25S-环氧-3β,12β,26-三醇及其提取方法和药物用途,属于医药领域。取西洋参茎叶适量,加3-8倍量的60-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每次3-6小时,共提取5-7次,每次50L,合并提取液,回...
韩柳李平亚刘金平李卓王翠竹朱海林王振洲郑茜
文献传递
毛酸浆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对茄科酸浆属植物毛酸浆Physalis pubescens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毛酸浆果实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甲基糠醛(1)、咖啡酸乙酯(2)、β-谷甾醇(3)、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4)、槲皮素-3,5,7三甲氧基-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7)、橄榄苦苷(8)、4,4′-二羟基-2′-甲氧基查耳酮(9)。结论化合物4~9为首次从茄科酸浆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朱海林王振洲郑炳真祁增郑茜李平亚王放刘金平
关键词:毛酸浆5-羟甲基糠醛橄榄苦苷
莽吉柿胶囊的药效学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考察莽吉柿胶囊对高脂血症家兔脂质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阳性对照药血脂康胶囊组(200mg/kg)及莽吉柿胶囊低剂量组(30mg/kg)、中剂量组(60mg/kg)、高剂量组(120mg/kg)6组。对照组动物饲以常规饲料,其余组动物均饲以高胆固醇饲料。共给药6周(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除外)。每周称量动物体重1次。每2周耳缘静脉取血,测定血清中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C/HDL-C)、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给药周期结束,心脏取血,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并测定肝组织中TC和甘油三酯(TG)。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清LDL-C、TC和TC/HDL-C等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莽吉柿胶囊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和血浆黏度均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血清中TC、LDL-C、TC/HDL-C和TG降低;肝脏中TC和TG降低,肝脏系数明显减小。高剂量组血清中TC/HDL-C明显降低,降低TC和LDL-C的强度优于阳性对照药组(P<0.05)。莽吉柿胶囊预防性给药可明显抑制家兔实验性高脂血症的形成,改善实验性高脂血症家兔的血液流变学特性。
王振洲李平亚张楠淇王翠竹李生祁增朱海林郑炳真刘金平
关键词:高脂血症血液流变学药效学
桔梗新醇及其提取方法及其医药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桔梗新醇及其提取方法及其医药用途,属于医药领域。取干燥桔梗叶,粉碎,加3~5倍量70~90%乙醇回流提取3~5次,每次2~4h,减压回收,得提取物,将提取物混悬于水中,分别用石油醚、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
王翠竹王振洲林红强周柏松祁增王亚茹杨娜李雅萌朱海林赵天一刘金平李平亚
文献传递
(20S,25R)-达玛-20,25-环氧-3β,12β,26,24β-四醇及其提取方法及医药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20S,25R)-达玛-20,25-环氧-3β,12β,26,24β-四醇及其提取方法及其医药用途,属于医药领域。取红参,粉碎,加3~5体积倍量的80~9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每次2~4小时,共提取3~5...
李平亚郑茜刘金平张楠琪王振洲朱海林陈金銮张浩
文献传递
HS-SPME/GC-MS法分析林下山参根、茎、叶及籽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并比较20年生林下山参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异同,填补林下山参茎、叶挥发性成分研究的空白。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析与鉴定。结果:共鉴定挥发性成分184种。其中,根含烃(23.42%)、醇酚(21.39%)、酯(16.26%)及醛(6.79%)等54个成分;茎含烃(80.46%)、醇酚(4.02%)及酯(4.84%)等84个成分;叶含烃(86.54%)、醛(3.73%)、酮(2.03%)及酯(2.20%)等68个成分;籽含烃(81.58%)、酯(4.52%)、醇酚(3.45%)及醛(2.04%)等81个成分。且根、茎、叶和籽中各存在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4个部位的共有成分仅为9种。结论:林下山参根、茎、叶、籽中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且均含有多种特有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林下山参的不同部位提供了数据支持。
朱海林林红强吴福林周柏松杨娜岳乐乐李平亚刘金平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RP-HPLC法测定林下山参片中有机酸的含量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测定林下山参片中有机酸的含量。方法以食品中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标准GB/T 5009.157-2003,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林下山参片中富马酸、柠檬酸、马来酸、琥珀酸、酒石酸、香草酸和肉桂酸等7种有机酸的含量,采用XAqu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NH4)2HPO4-H3PO4缓冲溶液(p H=2.7)为流动相分离测定前五种有机酸,流速为0.8 m 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10 nm;用Unitary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5%冰乙酸梯度洗脱测定香草酸和肉桂酸含量,流速为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为260 nm。结果 :马来酸、柠檬酸、反丁烯二酸、香草酸及肉桂酸的含量分别为0.015‰、2.619‰、0.030‰、0.009‰、0.025‰。结论首次通过RP-HPLC法对林下山参片中的有机酸进行含量测定,为林下山参新产品的科学服用提供了依据。
张浩朱海林陈金鸾王振洲赵炳林刘金平李平亚
关键词:有机酸RP-HPLC
中药作用靶点的预测及发现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与单一作用靶点的药物相比较,中药的作用机制为典型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性治疗,各药物之间能够产生协同作用,最终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确证中药作用的靶点,对阐明我国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近年来研究表明,对中药多组分作用多靶点的探究主要是通过网络药理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等途径实现。本文综述了近5年在中药作用靶点预测、识别和确证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进一步阐明中药的作用靶点提供了参考。
朱海林王振洲高爽李平亚刘金平
关键词:网络药理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蛋白质组学生物芯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