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天杰

作品数:1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大豆
  • 5篇花叶
  • 5篇花叶病
  • 5篇花叶病毒
  • 5篇SMV
  • 5篇大豆花叶
  • 5篇大豆花叶病
  • 5篇大豆花叶病毒
  • 4篇小麦
  • 4篇基因
  • 3篇蛋白
  • 3篇氧化氮
  • 3篇一氧化氮
  • 3篇胼胝质
  • 3篇抗体
  • 3篇抗体制备
  • 2篇蛋白基因
  • 2篇锈菌
  • 2篇叶锈菌
  • 2篇原核表达

机构

  • 13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邯郸市农业科...

作者

  • 13篇孙天杰
  • 11篇王冬梅
  • 8篇张洁
  • 3篇刘娜
  • 2篇杨郡
  • 2篇范龙
  • 1篇赵青松
  • 1篇陈琰
  • 1篇魏凤菊
  • 1篇肖付明
  • 1篇闫龙
  • 1篇刘刚

传媒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2017第七...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O信号在大豆抗SMV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
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肼胝质在胞间连丝上沉积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抵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进行胞间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通过药物学试验进一步证明一氧化氮(...
孙希哲孙天杰段茜茜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一氧化氮胼胝质大豆大豆花叶病毒
文献传递
大豆单锌指蛋白基因GmSZFP的克隆及其在SMV与寄主互作中的功能
2022年
【目的】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研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为深入探讨其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大豆品种冀豆7号与SMV毒株SC-8、N3组成的亲和、不亲和组合为试验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预测GmSZFP的分子结构特征;以酵母转录激活试验检测其转录因子活性;借助实时定量PCR(RT-qPCR)验证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中转录水平的表达特征;结合VIGS技术探究GmSZFP在大豆与SMV互作过程中的功能。【结果】通过PCR克隆GmSZFP的CDS区,序列全长为1071 bp;氨基酸序列分析和酵母转录激活试验发现GmSZFP为C2H2型锌指蛋白转录因子,且具有转录激活活性;RT-qPCR结果显示,GmSZFP受SMV的强烈诱导,在亲和组合与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模式不同,在不亲和组合中,GmSZFP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其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和组合,若在接种病毒前给叶片预注射咪唑,GmSZFP的表达水平降低,并与亲和组合相近,说明GmSZFP在转录水平响应SMV的侵染并受胞内H2O2信号调控;利用VIGS技术沉默GmSZFP后,发现接种部位胼胝质的积累水平较对照大大降低,RT-qPCR检测胼胝质合酶基因GmGSL7c和GmGSL12b的表达量较对照降低,胼胝质水解酶基因BG的表达量较对照增加;在基因沉默植株叶片上点接种SMV后72 h,病毒向外扩散至2 mm,在96 h时病毒扩散至3 mm,而对照组叶片在接种点外始终未能检测到SMV外壳蛋白CP的表达;摩擦接种SMV后10 d,在基因沉默植株的上位叶表现出花叶、失绿和卷曲等感病症状,并检测到CP的表达,说明沉默GmSZFP后,SMV在胞间扩散和长距离运输的能力均增强。【结论】大豆GmSZFP是典型的C2H2型单锌指蛋白,GmSZFP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
赵玎玲王梦璇孙天杰苏伟华赵志华肖付明赵青松闫龙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
NO信号在大豆抗SMV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探索
实验室前期工作证明,胼胝质在胞间连丝上沉积是大豆[Glycine max(L.) Merr.]抵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进行胞间转移的关键因素,并通过药物学试验进一步证明一氧化氮...
孙希哲孙天杰段茜茜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一氧化氮胼胝质大豆大豆花叶病毒
GmNHX5在大豆响应盐胁迫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及转基因大豆的耐盐性鉴定
大豆[Glycine max(L.)]是一类重要的油料经济作物,也是人类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壤盐碱化对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抗逆基因导入大豆,为培育大豆抗逆新品种开辟了...
孙天杰
关键词:大豆盐胁迫耐盐性
文献传递
在小麦和叶锈菌互作过程中TCTP的表达特征
2020年
翻译控制肿瘤蛋白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参与植物抵抗逆境胁迫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以叶锈菌生理小种260与4种含有不同抗叶锈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分别组成亲和程度不同的组合为对象,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从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探讨TCTP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转录水平还是翻译水平上,TCTP在不亲和组合中均表现为表达量显著上调,但在不同的Lr基因背景下其表达模式有所不同;而在亲和组合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基于TCTP mRNA和蛋白水平的结果,发现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体系中TCTP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均受到调控,推测其在小麦抵抗叶锈菌侵染的防卫反应中可能发挥正调控作用,这将为进一步研究TCTP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路兴通麻楠孙天杰郭云杉常亭亭王冬梅
关键词:TCTP小麦叶锈菌
大豆GmNHX1基因克隆及其在酵母中的耐盐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在植物响应盐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耐盐大豆品种‘冀豆7号'克隆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GmNHX1,并利用酵母突变体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GmNHX1包含1 64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6个氨基酸,有典型的Na^+/H^+逆向转运蛋白特征,与已知功能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具有较高同源性。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mNHX1受盐胁迫上调表达,在相同浓度盐胁迫下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量高于根系;耐盐品种‘冀豆7号'在200 mmol/L NaCl胁迫下,其GmNHX1的表达相较0 mmol/L NaCl处理下的表达增加了225%,而盐敏感品种‘冀豆17'只增加了94%。利用nhx1盐敏感酵母突变体进行功能互补试验,结果发现在50,200 mmol/L NaCl胁迫条件下,转GmNHX1酵母突变体菌株生长速度高于对照,GmNHX1具有恢复nhx1酵母突变体耐盐性的功能。
范龙孙天杰杨郡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NA+/H+逆向转运蛋白大豆耐盐性
GmGSL7c在大豆抗SMV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1年
为了阐明大豆Glycine max(L.)Merr.胼胝质合酶在大豆抵御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侵染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大豆中鉴定出24个胼胝质合酶,并挑选出受一氧化氮(NO)影响且参与SMV抗性调控的大豆胼胝质合酶Glyma.08G308200(GmGSL7c).使用RT-qPCR验证了清除NO的大豆植株中基因GmGSL7c的表达情况,并借助基于烟草脆裂病毒(TRV)介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沉默GmGSL7c基因.结果发现,GmGSL7c的沉默影响了叶片中SMV诱导的胼胝质积累,在沉默植株未被接种的上位叶中可检测到SMV外壳蛋白基因SMV-CP并观察到发病症状,表明GmGSL7c基因的沉默抑制了大豆对SMV的抗性,为进一步研究大豆与SMV间互作的抗病信号通路奠定了基础.
王梦璇孙希哲孙天杰张洁王冬梅
关键词:一氧化氮大豆花叶病毒胼胝质
小麦TaTCTP蛋白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阐明翻译控制肿瘤蛋白(Translationally controlled tumor protein,TCTP)在小麦-叶锈菌互作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克隆了TaTCTP的开放阅读框(ORF)全长,并经过原核表达、亲和纯化、动物免疫,制备了TaTCTP兔多克隆抗体。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区全长为507 bp,编码168个氨基酸,预期分子量为18.8 kD,并具有较高的可溶性。以纯化后的TaTCTP重组蛋白制备的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TaTCTP,效价为1∶6400。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TaTCTP在叶锈菌侵染后受诱导上调。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TaTCTP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麻楠孙天杰刘超焦园园王冬梅
关键词:小麦TCTP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小麦TaTLP8的抗体制备及其蛋白水平表达分析
2023年
为探究TaTLP8类甜蛋白在小麦抵御叶锈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以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26及其轮回亲本Thatcher(Tc)为材料,分别与叶锈菌生理小种260组成不亲和与亲和组合。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亲和层析、动物免疫,制备了TaTLP8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并使用制备的抗体,对小麦与叶锈菌互作的不亲和与亲和组合中TaTLP8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TaTLP8与大麦HvTLP8同源性较高且N-端含有信号肽。以无信号肽区段的TaTLP8基因(TaTLP8-nosp)构建重组质粒pET28a-TaTLP8-nosp,并以0.100 mmol/L的最适浓度IPTG对该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以纯化后的TaTLP8-nosp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兔制备了抗体。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该抗体可与小麦中TaTLP8蛋白特异性结合。使用制备的抗体检测了小麦-叶锈菌不同亲和性组合中TaTLP8的表达水平,发现TaTLP8在不亲和组合中自接种叶锈菌8 h后启动表达,其表达量逐渐升高;在亲和组合中,直至叶锈菌接种后48 h才检测到TaTLP8的蛋白信号,并且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总体而言,TaTLP8在不亲和组合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亲和组合,说明TaTLP8在小麦抵御叶锈菌侵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正调控作用。
刘超孙天杰刘娜陈琰王冬梅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抗体制备
病程相关蛋白基因GmPR1-6的克隆及其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2023年
为了探究大豆抵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侵染的分子调控机制,挖掘抗病相关基因,培育抗病新品种,本研究从清除H2O2前后大豆响应SMV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得到1个差异表达的大豆病程相关蛋白基因GmPR1-6(Glyma.15G062400.1),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实时荧光定量(Real time quantitative,RT-qPCR)技术以及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等技术验证其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结果表明,GmPR1-6在非亲组合中转录水平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亲和组合;GmPR1-6基因沉默植株叶片接种SMV的部位胼胝质积累面积增大、胼胝质荧光强度减弱,病毒在胞间扩散的能力增强,说明GmPR1-6基因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发挥正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病程相关蛋白在大豆抵抗SMV侵染过程中的功能提供试验依据。
苏伟华赵志华齐梦楠孙天杰王冬梅张洁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病程相关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