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霞红
-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新生儿父亲参与和支持母乳喂养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24
- 2016年
- 目的:了解新生儿父亲对于母乳喂养的看法,以及关于父亲角色在参与和支持母乳喂养过程的经历体会,为更好地发挥父亲在母乳喂养中的角色、促进母乳喂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运用现象学研究方法,深度访谈了12名新生儿父亲在母乳喂养期间的经历和体会,并以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结果新生儿父亲对母乳喂养的体验可归纳为5个主题:模糊的母乳喂养认识、曲折的母乳喂养经历、父亲在母乳喂养中的重要角色、父亲参与母乳喂养的方式和父亲需获取的专业支持。结论产科健康工作者应重视父亲在母乳喂养中的作用,适时给予有效帮助和专业指导,强化他们在母乳喂养中的参与和支持功能。
- 陈燕周红娣张霞红盛芝仁
- 关键词:母乳喂养父亲
- 妊娠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的护理被引量:1
- 2015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疾病。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E),DVT和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妊娠期独特的生理及内分泌特点(妊娠子宫压迫左髂总静脉;高雌激素状态促进肝脏产生凝血因子,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诱发DVT。妊娠合并DVT的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本病易引起孕妇身体及心理上的强烈不适感,在并发PE时,更可直接威胁母儿的生命安全。
- 胡南枝宋改环仇春波裘亚君张霞红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妊娠子宫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DVT髂总静脉
- 室外温度对儿科门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索室外温度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6年宁波市江北区各医院儿科门诊量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计算RR值。结果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门诊日就诊量呈"v"形关系,23℃时的室外温度效应最低,最长滞后10天左右。滞后0~4天,0~6℃时室外温度效应较强。温度对综合医院患者的效应比对社区医院的强。滞后≤3天,温度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效应强于对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滞后≥4天,温度对后者的效应更强。结论对儿科呼吸系统门诊病人而言,23℃是较适宜的温度。医院应在室外温度降至6℃前,提前做好就诊高峰的应对工作。即使是一过性降温,也可能带来一周以上的就诊量增加。可根据气温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调配药物。气温对有基础疾病者的效应可能更强。
- 吴一峰陆蓓蓓谷少华黄亚琴王爱红张霞红徐奋奋
- 关键词:室外温度呼吸系统疾病儿童
- 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研究被引量:30
- 2016年
- 目的:评价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和母乳喂养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宁波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158名乳头凹陷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78人,试验组80人。对照组给予健康教育、哺乳技能和乳头凹陷矫正技能指导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自我效能理论为指导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在产后出院时、产后4周、产后8周的母乳喂养自信心( BSES评分)和纯母乳喂养率,比较两组产妇在产后8周内的乳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产后出院时、产后4周和产后8周,试验组的BSES评分分别为(113.78±16.91),(121.20±19.18),(112.76±14.72)分,均高于对照的(101.65±17.03),(93.48±14.01),(98.65±1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院时、产后4周和产后8周,试验组的纯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8.75%,86.25%,83.75%,均高于对照组的70.51%,43.59%,3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8周内,试验组的乳汁淤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乳头凹陷产妇,实施增强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是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重要因素。
- 喙燕盛芝仁张婉婉张霞红周红娣
- 关键词: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乳头凹陷
- 宁波市江北区室外细颗粒物污染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探索室外细颗粒物(PM_(2.5))对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儿科门诊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7年江北区各医院儿科门诊患者资料及同期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2014—2017年儿科门诊因呼吸系统疾病就诊984 941人次。PM_(2.5)浓度较低时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量增加的效应增长缓慢,而在较高浓度时,累积效应随着浓度的增加快速上升。同浓度PM_(2.5)的效应随着滞后天数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浓度PM_(2.5)的滞后天数不同,最长可滞后20 d。同一浓度PM_(2.5)对不同性别儿童的效应无差别,而对不同年龄儿童作用强度不同,3岁组和4~6岁组受到的效应最强。在滞后10 d以前,各浓度PM_(2.5)更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在10 d之后,对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更强,且后者的滞后天数更长。结论 PM_(2.5)浓度的升高会增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门诊就诊量,并存在滞后效应。同一浓度PM_(2.5)对不同年龄段儿童造成的危害有差别,但在性别方面没有差别,PM_(2.5)在早期更易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对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效应更持久。
- 吴一峰陆蓓蓓陆毓剑谷少华王爱红周逸夫张霞红
- 关键词:细颗粒物呼吸系统疾病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