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辽宁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后牙锁的正畸治疗
- 2016年
- 正锁是正畸临床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矫治方法也多种多样,但如何在矫治过程中灵活缜密的选择支抗系统,特别是垂直、矢状、水平方向上的支抗控制,决定着整个治疗的成败。本文从后牙正锁不同矫治方法的支抗控制角度作一综述,以助于正畸临床医生合理的选择使用。
- 王鑫沈焕李志韧
- 关键词:锁[牙合]正畸治疗后牙矫治方法支抗控制支抗系统
-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的髁突变化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牙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选择单侧后牙正锁(牙合)18-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牙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牙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 王鑫沈焕杨永进李志韧
- 关键词:髁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