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102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电气工程更多>>
- 高寒灌木固沙区土壤性状与植被生长特征的相关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以沙珠玉治沙实验林场内不同生长年限的固沙灌木沙丘-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 Kom.)和丘间地-乌柳(Salix cheilophila Schneid.)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木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及室内实验,分析了人工恢复3、12、21、30、42 a和51 a的植被生长特征、植被区土壤理化性质及两者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柠条和乌柳生长51 a后,植物的高度、冠幅、基径和新梢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与3 a生植被相比,高度、冠幅、基径分别增加了11.1、41.4、18.1倍和4.3、8.8、18.5倍;30 a生柠条和21 a生乌柳的新梢生物量达到最大,平均值分别为100.79 g和81.33 g。(2)与对照样地相比,柠条和乌柳植被区土壤深度10、30、50 cm和70 cm处平均含水率分别降低了17.6%、47.9%、60.9%、39.7%和8.2%、44.5%、47.8%、39.8%;51 a生柠条和乌柳植被区表层土壤黏粒含量分别增加了251.2%和140.2%(P<0.05),土壤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了119.9%和35.0%(P<0.05),土壤容重分别减小21.9%和20.3%(P>0.05);3、12、21、30、42、51 a生柠条和乌柳植被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是对照样地的0.94、1.02、1.51、2.48、3.93、5.35倍和1.05、1.76、2.90、3.74、4.31、4.53倍。(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黏粒含量-毛管持水量、黏粒含量-土壤有机质、黏粒含量-冠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0.769、0.843和0.816、0.747、0.852(P<0.01),土壤含水率-冠幅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796(P<0.01)。(4)固沙灌木的生长指标及植被区土壤性质在恢复21~30 a时达到相对最优,建议适时采取合理的抚育管理措施,以实现高寒沙区林场可持续经营发展。
- 李少华张立恒张立恒王学全高琪
- 关键词:高寒沙区固沙灌木植被生长土壤有机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 中国西北戈壁地区12条河流水文水质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2014年9月对我国塔里木盆地南缘与柴达木盆地戈壁地区的12条典型河流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野外采集水样、测定流速、室内查阅资料和化验分析,获得了研究区河流的最新水文水质资料。结果表明:(1)戈壁地区修建的水库和防渗渠道,对河流正常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2)水样中的F-含量均超过1mg/L,不能满足人们直接饮用的要求,F-与Ca2+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3)水样中阳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a2+〉Na+〉Mg2+〉K+,水化学类型总体上为氯化物·硫酸盐·碳酸氢盐/钠质·钙质水;(4)水样的TDS变化范围在718.3~8 254.1mg/L,含量普遍偏高,水样pH变化范围在7.44~8.07,表现为弱碱性。
- 李少华尹书乐王学全崔向慧高琪
- 关键词:戈壁水文调查防渗渠道水化学
- 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2016年
- 通过参加国际林联第24届世界林业大会,结合会议论文和现场报告等资料可以看出,森林和水不仅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存在相互作用。研究森林和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在了解全球森林和水相互作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森林与水研究的趋势和热点问题,重点阐述在生态水文认知、干旱适应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水文过程、森林和水管理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借鉴国际森林和水生态系统保护、研究和管理理念,拓宽我国生态水文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
- 王学全李少华包岩峰
- 关键词:生态水文气候变化
- 光伏电厂干扰下高寒荒漠草原区植被和土壤变化特征被引量:26
- 2016年
- 为了研究光伏电厂对高寒荒漠草原区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共和盆地塔拉滩倍翔光伏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选取围封区(WF)、围封+光伏区(WG)和自然生长区(DZ)内3块10m×10m典型样地,调查了各类型区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特征,并结合各指标间的差异评价了光伏电厂对其植被和土壤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围封和光伏电厂对植被与土壤具有显著影响,与2013年相比,2015年围封+光伏区(WG)植被群落的植物种数、盖度、地上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和全氮依次升高了116.7%,83.9%,68.7%,119.2%,88.6%,83.0%和81.8%,呈现显著变化(P<0.05)。光伏发电板可改善高寒荒漠草原植物生长所需的环境因子,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保育脆弱生态系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促使荒漠草原朝着正向演替发展。
- 李少华高琪王学全兰岚杨占武
- 关键词:共和盆地植被特征群落多样性土壤特征
- 青海共和盆地不同人工灌木群落土壤碳密度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共和盆地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区4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是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柳(Salix psammophila)和乌柳(Salix cheilophila)。土壤有机碳密度调查研究表明,不同灌木群落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0 - 100 cm)由大到小是:沙棘9.42 kg/m^2、沙柳6.73 kg/m^2、乌柳6.06 kg/m^2、草地4.56 kg/m^2、柠条3.67 kg/m^2。不同灌木林地0 - 100 cm土壤质地和分层状况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层(0 - 10 cm)含量最高。与对照样地草地相比,位于丘间地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 尹书乐王学全李少华
- 关键词:共和盆地人工灌木林
- 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良效果研究
- 高寒沙区荒漠化逆转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过程较为复杂,人工植被恢复生长后,沙地土壤对不同类型和生长年限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和变化速度,为了明确高寒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规律、比较不同固沙植被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差...
- 李少华
- 关键词:高寒沙区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理化性状
- 青海湖流域主要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摸清青海湖流域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对流域内11处河口区0~5 cm层沉积物进行调查取样,分析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Zn、Cu、Pb、Hg、Ni、As、Cd和Cr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并对其来源、生态风险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青海湖流域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含量和介于151.61~277.31 mg·kg^(-1),平均值为209.65 mg·kg^(-1),略高于青海湖流域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As、Zn、Cr、Ni、Cu、Pb、Cd和Hg,其中As、Cr和Zn占8种重金属总含量的73.63%。青海湖流域重金属元素间具有相似来源,人类对重金属元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和农业活动上。重金属地累积系数I_(geo)从大到小依次为As、Hg、Cd、Cu、Cr、Ni、Zn和Pb,其中As的污染程度为偏中度,平均地累积指数I_(geo)为1.67。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值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Ni、Pb、Cr和Zn,其中Hg、Cd和As对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I_R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0.76%、25.56%和25.53%。(2)近年来青海湖流域内的交通运输、农业废水、小城镇化及旅游开发等人类活动造成的重金属排放问题已经开始显现,流域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将所有重金属元素均净化至低风险水平。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小河流与季节性河流中重金属元素的监测和预警,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措施,保证青海湖流域内不受重金属污染的威胁。
- 李少华王学全兰岚高琪杨占武
-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修建防渗渠道对柴达木盆地戈壁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 2017年
- 为摸清修建防渗渠道对戈壁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能为柴达木盆地农业绿洲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在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以大格勒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化验,对比分析了修建防渗渠道前后的地表河流水质、河岸植被及土壤理化性状。研究结果表明:(1)修建防渗渠道对河流水质具有净化作用,但效果不显著(P>0.05);(2)修建防渗渠道不利于戈壁区沿河植被繁殖生长,流域内植被平均盖度降低4.5%,生物量减少330.2 kg/hm2,死亡率增加6.5%;河岸土壤质地呈现退化趋势(P<0.05),其中砂粒含量增加8.68%,有机质减少0.53 g/kg。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建议在河流出山口处修建生态闸,洪水期引洪灌溉河岸植被;布设生态水利工程,以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与绿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李少华王学全崔向慧高琪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防渗渠道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 不同类型植被对高寒沙区土壤改良效果的差异分析被引量:11
- 2016年
- 以沙珠玉治沙试验林场内人工植被恢复的长期定位监测为基础,通过分析30 a生的6个植被类型区(青杨、柠条、乌柳、沙棘、柽柳、赖草)以及2个对照区(农田、流动沙区)0~30 cm土壤机械组成、p H值、有机质及主要养分等理化性质指标,明确了高寒沙区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改良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1)各类型区在植被恢复30 a后,土壤质地得到极大改良,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表层土壤的p H变异性较小,0~5 cm表层土壤的恢复效果明显好于5~30 cm层;(2)植被对土壤改良顺序为柠条〉青杨〉沙棘〉赖草〉乌柳〉柽柳;(3)柠条和沙棘林适宜在高寒沙区推广种植,并且可以采取适当抚育管理措施,以实现高寒沙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
- 李少华王学全包岩峰尹书乐
- 关键词:高寒沙区植被类型土壤理化性质
- 高寒沙区不同生境赖草的生长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对高寒沙区低湿滩地、农田田边、丘间地和固定沙丘4种生境土壤的含水量以及有机质和养分(包括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4种生境中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的生长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从低湿滩地、农田田边、丘间地到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呈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低湿滩地和农田田边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高于丘间地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中赖草生长特征差异较大。固定沙丘中赖草的株高和地径均最大,显著大于其他3种生境(P<0.05);低湿滩地和农田田边中赖草的分株密度、根茎直径以及地上部分和根系的生物量较大,总体上显著大于丘间地和固定沙丘;而丘间地和固定沙丘中赖草的间隔子长较长,低湿滩地和农田田边中赖草的间隔子长较短,且前2种生境与后2种生境间差异显著。从低湿滩地、农田田边、丘间地到固定沙丘,赖草根系分布深度逐渐增加,由0~30 cm或0~40 cm增至0~60 cm。随着土层的加深,4种生境中赖草的根系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10~20 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均最大,显著大于其他土层。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生境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变差,赖草会通过增大间隔子长和根系分布深度以及减小分株密度和根茎直径来积极适应复杂多变的高寒沙区环境。
- 张立恒张立恒贾志清王学全李清雪李少华
- 关键词:高寒沙区赖草根系分布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