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雷
- 作品数:7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基于ArcGIS和Google Earth的KML课件制作被引量:1
- 2015年
- 本文利用KML作为媒介,以板块与地震带为例,详细地介绍了利用ArcGIS处理地理数据、图层转为KML文件和在Google Earth展示KML课件的一般流程。
- 叶雷管小敏
- 关键词:KMLARCGISEARTH
-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被引量:18
- 2016年
-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 韩玉刚叶雷
- 关键词:城市中心性城市腹地
- 基于ArcGIS的属性高程三维地图绘制被引量:2
- 2017年
- 本文利用中国县级行政区人口数据作为要素类的属性高程,介绍了利用ArcScene连接要素类属性表和Excel表、设置要素类高程、高程夸大和要素符号化的具体过程。
- 叶雷曹佩菊
- 关键词:ARCGIS三维地图
- 宁安高铁对沿线城市交通可达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导致原有的区域可达性及其影响下的区域空间联系发生变化.利用反映区域可达性时空变化的加权旅行时间、经济潜能模型、吸引力模型和反距离加权差值法,测度宁安高铁开通前后沿线地区可达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宁安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平均旅行时间大幅缩减,城市间的时间距离大幅拉近,城市经济潜能显著提升,沿线规模较大城市间的相互吸引力明显增加;可达性提升程度在空间上呈现较大的分异,总体上交通可达性呈现线路东部高、中西部次之、西部端点低的空间分异格局;宁安高铁开通对沿线地区的区域可达性产生较大影响,时空收敛显著,但宁安高铁沿线区域的空间可达性格局并未打破.
- 焦华富杨成凤叶雷管晶
- 关键词:可达性皖江城市带
- 基于ArcGIS和Google Earth的时区课件制作
- 2016年
-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是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这要求教师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Arc GIS和Google Earth是在地理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的两种软件。本文以时区为例,利用Arc GIS和Google Earth软件,详细介绍了时区课件的制作。
- 杨廷叶雷刘学梅孙秀勇
- 关键词:ARCGISGOOGLEEARTH时区
- 江淮分水岭地理内涵辨析被引量:3
- 2015年
- 江淮分水岭,顾名思义,就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分水岭。但在具体使用中,江淮分水岭具体指代的区域常存在认识上的不一致。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对江淮分水岭概念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江淮分水岭概念有自然地理学意义上及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双重含义。自然地理学上的江淮分水岭即是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分水岭,西北起始于黄河、长江、黄河三河交界处,经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江淮丘陵,向东以长江北侧岗地为界延伸至东海之滨。人文地理学意义上的江淮分水岭是指在安徽省相关政府文件中提出的"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二者在实际指代的区域上具有本质区别。针对一些文献中把"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简称为江淮分水岭区的现象,本文认为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必须要明确的是"江淮分水岭"与"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本质上是不同的概念,在某些场合必须严格区分。
- 戴仕宝王春叶雷江岭赵明伟
- 关键词:江淮分水岭
-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公路网时空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以皖北地区为例被引量:4
- 2016年
- 选取中国典型的欠发达省际边缘区皖北地区为案例地,对其2004—2013年10年间公路里程、公路网连通度、公路网密度及变化比例、公路网客货运量等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从时间上看,客货运规模的变化,显示皖北地区公路运输在区域交通中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说明区域综合交通发展缓慢;根据公路网的密度变化,发现十年来一直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是三级、四级和等外公路占比超过90%,说明道路等级体系低;截止到2013年皖北地区还有部分县没有通高速和国道,说明其公路网连通性差;从空间上看,皖北地区内部传统农区"两州一阜"地区公路增长速度快于煤炭产区淮南淮北和工业基础较好的蚌埠"两淮一蚌"地区,说明公路网内部分异明显。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特征、人口和经济因素以及政策等方面对皖北地区公路网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度分析。
- 韩玉刚叶雷
- 关键词:公路网省际边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