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晓明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北煤炭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衰竭
  • 5篇心力衰竭
  • 4篇充血性
  • 4篇充血性心力衰...
  • 3篇血清
  • 3篇他汀
  • 3篇黏附分子
  • 3篇细胞
  • 3篇细胞黏附分子
  • 3篇伐他汀
  • 3篇氟伐他汀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性细胞
  • 2篇选择素
  • 2篇选择素家族
  • 2篇细胞黏附
  • 2篇慢性
  • 2篇可溶性细胞
  • 2篇可溶性细胞黏...
  • 2篇家族

机构

  • 8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作者

  • 8篇郑晓明
  • 5篇李争
  • 4篇朱卉
  • 4篇吴云涛
  • 3篇黄喆
  • 3篇马立庆
  • 2篇史俊玲
  • 1篇黄哲
  • 1篇王宝岭
  • 1篇谢敬霞
  • 1篇赵文忠
  • 1篇高宪玺
  • 1篇高竞生
  • 1篇庞占泉
  • 1篇郑宝霞
  • 1篇韩义
  • 1篇刘英
  • 1篇汤建忠
  • 1篇王宇
  • 1篇郭庆乐

传媒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单层螺旋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意义(附60例与冠脉造影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单层螺旋CT(SS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单层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单层螺旋CT采用层厚 3mm ,Pitch =1,容积扫描。钙化的定义为CT值≥ 90Hu ,面积≥1mm2 。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 ,以存在血管狭窄≥ 5 0 %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  60例中冠心病患者 3 8例 ,无冠心病患者 2 2例。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为 169.5 5± 2 2 7.5 3 ,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 ( 3 .88± 11.2 4) (P <0 .0 1)。以单层螺旋CT检测有无冠脉钙化判断冠心病 ,在 5 0岁以下组 (年轻组 )敏感度为 43 % ,特异度为 93 %。在 5 0岁以上组 (老年组 )敏感度为 95 % ,特异度为 75 %。结论 单层螺旋CT检测冠脉钙化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郭庆乐高竞生汤建忠谢敬霞郑宝霞赵静郑晓明韩义金建学王东红庞占泉赵文忠
关键词:冠状动脉钙化单层螺旋CT冠脉造影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检测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platelet-selectin,P-selectin)、E-选择素(endothelium-selectin,E-selectin)、L-选择素(leukocyte-selectin,L-selectin)水平的变化,探讨选择素家族水平与CHF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97例CHF患者与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中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清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病因CHF患者间血清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CHF患者(P<0.05),而心功能Ⅱ、Ⅲ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心功能Ⅳ级的CHF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较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升高;在不同原发病因的CHF患者中选择素家族水平无差异。
李争史俊玲马立庆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心力衰竭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
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选择素家族的影响
2010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L-选择素(L-selectin)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在CHF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伐他汀观察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中P-selectin、E-selectin和L-selectin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血清P-selectin和E-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下降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L-selectin水平均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甚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结论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血清选择素家族水平。
李争史俊玲马立庆朱卉黄哲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P-选择素E-选择素L-选择素
血清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①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浓度变化及其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②方法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住院CHF患者和同期心功能正常对照组血清CRP、TNF-α与IL-6的浓度。③结果CHF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CHF组患者血清CRP、TNF-α、IL-6浓度与年龄、性别无关;血清CRP浓度在心功能Ⅱ、III、Ⅳ级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血清TNF-α、IL-6浓度随着心功能加重而升高,Ⅱ、Ⅳ及III、Ⅳ级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Ⅱ、III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TNF-α、IL-6三者增高的程度在CHF患者中呈明显的正相关性。④结论CRP、TNF-α、IL-6在CHF的发展过程中起协调作用,相互诱生,加重心肌细胞的损害,促进CHF的发展。
王宇郑晓明李洪芬李超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
氟伐他汀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7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试药组(氟伐他汀组)。采用ELISA测定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血清中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结果:两种方法都可以明显降低血清sICAM-1、sVCAM-1和TNF-α水平(P<0.05);试药组血清TNF-α水平降低更为显著(P<0.05),但血清sICAM-1和sVCAM-1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不能进一步降低CHF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
李争马立庆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细胞间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被引量:1
2009年
充血性心力衰竭进程中存在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明显增加,可能是导致心肌细胞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种类、生物学特征、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血清中的变化及药物的干预作用,提示可溶性黏附分子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减少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血浆水平是今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对策的重要内容。
李争郑晓明
关键词:细胞黏附分子充血性心力衰竭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
2008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和121例正常对照者的AT1R基因A1166C位点的基因型。结果病例组AA、AC、CC基因型频率为87.6%、12.4%、0,等位基因频率为93.8%、6.2%;正常对照组AA、AC、CC基因型频率为87.6%、11.6%、0.8%,等位基因频率为93.6%、6.4%;病例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T1R基因A1166C多态性与慢性心力衰竭无关。
郑晓明刘俊双李宏芬刘英
关键词:心力衰竭基因多态性
氟伐他汀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短期治疗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选择素E(sE-selectin)、可溶性选择素P(sP-selectin)和可溶性选择素L(sL-selectin)水平的影响,探讨氟伐他汀对CHF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干预组(氟伐他汀组)。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清中sICAM-1、sVCAM-1、sE-selectin、sP-selectin和sL-selectin水平。结果: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sCAM)水平在心功能Ⅳ级明显高于心功能Ⅱ、Ⅲ级患者,而心功能Ⅱ、Ⅲ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sCA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和干预组治疗后血清sCAM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或P<0.01),但干预组较常规治疗组仅sVCAM-1和sE-selectin下降水平显著(P<0.05),余各血清sCAM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sCAM水平下降主要与心功能改善相关,在CHF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短期加用氟伐他汀治疗能降低sVCAM-1和sE-selectin水平。
李争高宪玺王宝岭朱卉黄喆吴云涛郑晓明
关键词:氟伐他汀细胞黏附分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