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
- 作品数:32 被引量:26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委重大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老年患者住院和出院时营养风险和应用量表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多中心对比调查研究被引量:23
- 2019年
-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等工具,对比观察三甲医院老年患者住院和出院时变化。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9家三甲医院的消化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老年科、胸外科、神经内科、骨科和肿瘤内科等多个临床科室收治的住院时间在7~30 d、年龄≥65岁的住院患者,于入院和出院24 h内记录其临床资料、进行人体物理指标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应用NRS 2002和SGA;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和临床结局指标,描述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2558例≥65岁老年患者进入本研究;与入院时的检查相比,患者在出院时的握力、上臂围和小腿围均显著降低(P<0.05);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P<0.05);入院时营养风险(NRS 2002≥3分)发生率为51.1%,营养不良(SGA B+C)的发生率32.6%,出院前的营养风险发生率53.0%和营养不良发生率35.6%,高于入院时;入院时合并营养不良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高于营养支持者,出院时营养状态与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成负相关;住院期间61.3%存在营养风险患者未接受营养支持,接受营养支持的患者患者中,肠外营养使用率(19.6%)高于肠内营养(11.9%)。结论老年患者入院时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出院时上述指标没有显著改善,应重视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和评价,规范营养干预,改善临床结局。
- 潘洁崔红元朱明炜陈伟杨鑫张片红梁晓宇孙建琴石燕张红雨高艳艳朱赛楠韦军民
- 关键词:老年患者营养风险筛查
-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比较的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和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探讨IMPC的预后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配对研究,收集2008年6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IMPC患者47例,按年龄、pT分期及pN分期以1∶2的比例,与2008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时间间隔在1年之内的IDC患者93例进行配对。术后3~6个月随访一次,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死亡或至2016年7月31日随访截止。单因素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IMPC组脉管内癌栓发生率(29.8%比12.9%,χ2=5.885,P=0.015)和组织学分级3级的比例(40.4%比21.5%,χ2=-2.690,P=0.007)高于IDC组。IMPC成分的比例不影响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P值均〉0.05)。IMPC成分≥50%的患者,中位无病生存期延长(χ2=11.731,P=0.001)。病理类型对患者的预后无影响(χ2为0.011、0.373,P值均〉0.05)。结论在条件匹配的情况下,IMPC患者脉管内癌栓阳性率及组织学3级的比例高于IDC患者,但是两组患者的生存相当。IMPC成分≥50%的患者无病生存期延长。
- 华彬陆旭肖文政杨鑫何淑荣王征
- 关键词:乳腺肿瘤预后
- 尖吻蝮蛇血凝酶在乳腺癌手术创面的止血作用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评价尖吻蝮蛇血凝酶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止血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随机、盲法、对照的研究设计,共纳入符合入排标准并获得知情同意的乳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于术前20 min静脉注射尖吻蝮蛇血凝酶2 U,术后4和24 h再次注射2 U,对照组对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观察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1~3 d创面引流量及创面总引流量;同时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和安全性,以及临床结局指标。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95.0±48.3)g较对照组(144.8±105.4)g显著减少(t=-2.07,P=0.044);研究组术后创面总引流量(166.7±71.2)g显著少于对照组(251.4±166.3)g(t=-2.29,P=0.029);凝血功能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未出现血栓等并发症;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92±2.32)d比(15.00±3.53)d,t=-1.057,P=0.297]。未出现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尖吻蝮蛇血凝酶对乳腺癌手术创面的止血作用较好,未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有较好的安全性。
- 陆旭杨鑫朱明炜华彬牛小娟肖文政韦军民
- 关键词:尖吻蝮蛇血凝酶乳腺癌手术凝血功能静脉血栓随机对照研究
- 中国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的多中心动态调查
- 目的:在中国多大医院的内外科多个专业平行开展调查,应用SGA和NRS2002工具,前瞻性动态调查中国住院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分析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在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间,对中国18个城市...
- 韦军民朱明炜陈伟曹伟新董碧蓉崔红元杨鑫朱赛楠
- 关键词:营养风险筛查
- 不同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2
- 2017年
- 目的 调查不同疾病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方法 2014年6月至9月在国内34家医院进行研究;按以下标准纳入6 638例住院患者:(1)所患疾病为恶性肿瘤(2 487例),消化系统良性疾病(1 358例),神经系统良性疾病(1 043例),骨性良性疾病(451例),呼吸系统良性疾病(395例),心血管系统良性疾病(227例),甲状腺乳腺良性疾病(17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149例)等进行调查;(2)住院时间7.30 d;(3)年龄≥18岁.于入院和出院24h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人体体格测量,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和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工具评估营养状况;记录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共纳入住院患者6 638例,男性3 861例,女性2 777例,男女比例为1.4∶1.0;中位年龄为60岁;中位身高为1.66 m;中位体重为62 kg;中位体重指数(BMI)为22.9 kg/m^2.与入院时相比,恶性肿瘤患者出院时的体重、BMI、握力、上臂围和小腿围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t=20.15.259.67,P值均<0.01);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的体重和小腿围显著下降(沪35.27、60.40,P<0.01);骨性良性疾病患者的体重显著下降(t=2.12,P=0.033);甲状腺乳腺疾病患者的体重、握力和上臂围均显著下降(t=2.79.~ 10.18,P值均<0.01);恶性肿瘤患者出院时营养风险(NRS-2002)发生率显著升高(x^2=21.275,P=0.000);恶性肿瘤和骨性疾病患者,出院时中度以上营养不良(SGA)发生率显著升高(x^2=62.318,P=0.000;x^2=11.312,P<0.01);其他类型疾病患者出入院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组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除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外,其他病患接受营养支持的比例不超过50%,并且肠外营养的应用比例较高.结论 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问题尤为突出,其
- 崔红元朱明炜韦军民陈伟杨鑫朱赛楠张片红熊剑郑培奋宋洪江梁晓宇张丽许武英王鸿波苏国强冯丽君陈婷吴咏冬李卉孙建琴石燕童本德周苏明王新颖黄乙欢张博淼徐键张红雨常桂林贾震易陈胜芳胡景张晓伟王慧李占东高艳艳桂冰
- 关键词:营养调查营养风险筛查
- 北京三家三甲医院心血管慢性疾病住院7~30 d患者营养风险及两种来源营养不良发生率入院及出院时变化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和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方法,动态调查慢性心血管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态变化。方法对2014年6至9月北京3家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和老年医学科进行前瞻、平行多中心调查;纳入住院时间在7-30 d各类慢性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于入院后和出院前24 h内进行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并应用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SGA进行营养评定。结果各病房连续登记入老年科及心血管内科入院患者1 165例。46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者进入本研究,淘汰12例后,入组患者454例;以体质量指数(BMI)小于18.5 kg/m2伴一般状况差为准,入院时营养不足发生率为7.0%。营养风险(NRS 2002评分≥3分)发生率为27.9%,其中心瓣膜疾病(34.6%)和心律失常疾病(47.5%)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出院时营养风险发生率下降。入院时按SGA的中度及以上(SGA评分B+C)营养不良(不足)的发生率为16.7%,其中心脏瓣膜疾病(30.7%)和心律失常疾病(22.5%)患者较高;出院时除冠心病外,其他组患者中度及以上营养不良比例明显减少,以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减少为显。结论慢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入院时可伴有一定比例的营养风险,包括按BMI小于18.5 kg/m2伴一般状况差为标准定义为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按SGA得到的中度、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出院时有部分改善。应重视入院时的营养风险筛查,合理进行肠外、肠内营养干预,有可能改善临床结局。
- 王艳崔红元杨鑫吴咏冬陈伟丁丽丽朱明炜韦军民
- 关键词:营养风险筛查2002
- 围手术期肝癌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与其营养状态的相关性
- 崔红元朱明炜杨鑫吕骅乔江春刘燕南韦军民
- 外科胰腺肿瘤患者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前瞻性调查
- 朱明炜吕骅杨鑫丁润宇崔红元韦军民
- 普通外科病人住院期间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动态变化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被引量:22
- 2020年
- 目的:调查普通外科病人入院时及出院时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动态变化。方法:在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期间,对5家三甲医院普通外科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在入院和出院时分别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和主观全面营养评定(SGA)对病人进行一次营养状态评估,并收集体质量、BMI、握力、臂围、血清蛋白、血脂等营养相关指标,分析病人营养状态在住院期间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普通外科住院病人1818例,其中良性疾病病人806例,恶性肿瘤病人1012例;出院时NRS 2002筛查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56.71%,显著高于入院时的52.48%(χ^2=6.578,P=0.010);出院时SGA评定轻度以上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2.01%,也显著高于入院时的31.02%(χ^2=47.256,P<0.001);分层分析发现恶性疾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比例的差异更显著(P<0.001),而良性疾病出院时和入院时的营养状态没有显著改变(P>0.05)。出院时病人体质量、握力、臂围、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均较入院时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普通外科住院病人出院时营养状态劣于入院时,尤其在恶性肿瘤病人中;营养不良是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重要因素。
- 杨鑫崔红元陈伟石汉平唐云陈鄢津朱赛楠朱明炜韦军民
- 关键词:普通外科营养风险营养不良
- 口服营养补充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影响的多中心研究
- 杨鑫朱明炜修典荣杨勇李国新胡伟国王志刚崔红元韦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