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旭东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3篇鼻窦
  • 2篇嗜酸
  • 2篇嗜酸性
  • 2篇嗜酸性粒细胞
  • 2篇术后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慢性
  • 2篇慢性鼻窦炎
  • 2篇鼻腔
  • 2篇鼻炎
  • 2篇鼻窦炎
  • 2篇变应性
  • 2篇变应性鼻炎
  • 1篇对变应性鼻炎
  • 1篇血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乳头

机构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杨旭东
  • 1篇黄秋生
  • 1篇窦毅

传媒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辽宁医学杂志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持续性中重度AR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单药组(n=50)和联合组(n=50)。单药组给予左西替利嗪口服;联合组在口服左西替利嗪的基础上,给予苯环喹溴铵鼻吸入剂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4周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同时收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的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4、IL-6]水平,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单药组和联合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治疗2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评分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联合组的VAS评分、喷嚏、鼻痒、鼻涕、鼻塞评分以及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4、IL-6)水平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苯环喹溴铵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中重度AR比单用左西替利嗪有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李新玉杨欢欢左逸凡杨旭东
关键词:苯环喹溴铵左西替利嗪炎症因子
H_3受体激动剂对变应性鼻炎豚鼠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索组胺H3受体激动剂IMETIT对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另2组以卵清蛋白为致敏原,复制AR模型,3组均以1%卵清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滴双鼻激发,记录30 min内喷嚏、挠鼻次数。AR模型建立后,对照组、致敏组、药物处理组分别以生理盐水(10 m L/kg)、生理盐水(10 m L/kg)、生理盐水(10 m L/kg)+IMETIT(3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5 d,处死。取鼻中隔黏膜组织行HE染色,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结果:致敏组和药物处理组30 min内喷嚏次数分别为20.90±4.88、23.10±4.59,30 min内挠鼻次数分别为26.80±4.80、25.00±3.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00)。致敏组、药物处理组每高倍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分别为21.60±4.23、22.37±3.08,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6±3.09)%、(29.60±2.8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81和0.676)。结论:IMETIT不能减少AR模型豚鼠鼻中隔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含量。
窦毅杨旭东黄秋生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MRI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采用CT、MRI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比较两种方法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MRI扫描,比较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符合率。结果采用MRI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97.1%,高于CT检查方法的94.3%(P>0.05)。经MRI检查病理T分期符合率为97.1%,高于CT检查方法的85.7%(P<0.05)结论MRI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率高,且在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分期诊断中的符合率高于CT诊断,在临床分期诊断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杨旭东
关键词:MRICT体层摄影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路选择
鼻腔冲洗在慢性鼻窦炎术后应用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鼻腔冲洗在慢性鼻窦炎术后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慢性鼻窦炎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以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及曲安奈德鼻喷剂治疗,观察组予以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及曲安奈德鼻喷剂联合鼻腔冲洗治疗。比较两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MTR、sIgA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前,两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SNOT-20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TR、s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MTR、sIgA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出现鼻泪管阻塞、鼻腔黏连、嗅觉减退、鼻腔出血的总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20.00%)(χ^(2)=4.332,P<0.05)。结论鼻腔冲洗在慢性鼻窦炎术后效果显著,改善鼻腔内部症状,提升鼻内镜Lund-Kennedy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鼻黏膜纤毛传输速率以及免疫球蛋白A浓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病情好转,值得推广。
杨欢欢李新玉杨旭东
关键词:鼻腔冲洗慢性鼻窦炎生活质量并发症
慢性鼻窦炎伴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术后转归的临床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慢性鼻窦炎伴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患者80例将其纳入观察组。另于同期选取80例慢性鼻窦炎伴息肉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比较三组CT评分、血清IgE水平、机体变态反应及临床疗效。结果术前观察组CT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降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机体变态反应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机体变态反应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观察组IgE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IgE水平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影响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患者鼻窦健康、机体变态反应及预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越严重其慢性鼻窦炎伴息肉术后疗效越差,影响预后。
杨旭东
关键词:慢性鼻窦炎嗜酸性粒细胞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