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影像
  • 3篇骨质
  • 3篇骨质疏松
  • 2篇低剂量
  • 2篇胸部
  • 2篇血管
  • 2篇影像学
  • 2篇脑血
  • 2篇脑血管
  • 2篇骨密度
  • 2篇骨质疏松症
  • 2篇成年
  • 2篇创伤
  • 1篇低剂量CT扫...
  • 1篇低剂量螺旋C...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断层成像
  • 1篇胸部CT扫描

机构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作者

  • 10篇张郡
  • 4篇马连菊
  • 2篇李辉
  • 2篇唐光健
  • 1篇孙国常
  • 1篇冯凯
  • 1篇程晓光
  • 1篇贾虹玉
  • 1篇欧阳取平
  • 1篇胡跃峰
  • 1篇赵晓东
  • 1篇付加真
  • 1篇张爱民
  • 1篇张树新
  • 1篇王淑兰
  • 1篇刘迎军
  • 1篇郑立宏
  • 1篇赵国华
  • 1篇李武
  • 1篇李宏斌

传媒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北京医学
  • 1篇首都医药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浙江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2007年
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cal organizing pneumonia,FOP)的临床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易与一些恶性肿瘤混淆,给患者造成心理恐慌,常导致不必要的手术。我们对1999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40例FOP患者的影像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张郡
关键词:局灶性机化性肺炎影像学特征PNEUMONIA恶性肿瘤
自发性小脑出血3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6年
张爱民马连菊张郡
关键词:自发性小脑出血高血压病史脑出血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糖尿病史血压升高
北京地区正常成年女性定量CT骨密度测量与骨质疏松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测量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BMD),了解该地区人群BMD水平,探讨容积性定量CT(vQCT)对椎体BMD测定及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和Mindways公司QCT工作站测量,完成422名健康成年女性腰1-3椎体BMD检测,按年龄分组,分析每个椎体各年龄段间BMD值和同一年龄段腰1、2、3椎体间BMD值的差异;绘制年龄与BMD关系散点图,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根据2007年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建议的标准,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OP发生率。结果 腰1-3椎体BMD在25岁~组均达到峰值,平均BMD峰值为(182.44±23.02)mg/cm3;各年龄段间3组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45~〈60岁的3个年龄段腰1至腰3椎体的BMD值均呈递减趋势(P〈0.05)。女性45岁以前的BMD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3,P〈0.05);45~〈55岁BMD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r=-0.604,P〈0.01)。50岁之前女性原发性OP发生率很低,45岁~组仅3.77%;50岁以后,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迅速增高,到≥70岁组达82.76%。结论 vQCT椎体BMD测定在诊断OP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女性45~〈60岁是防治OP的关键阶段。
王淑兰张郡
肾囊肿CT增强扫描中的假强化征象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探讨肾囊肿CT多期增强扫描中假强化征象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B超、CT检查,临床诊断为肾囊肿的91例(112个)患者资料.测量CT扫描各期相(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泌期)囊肿及肾实质的CT值,计算囊肿增强扫描各期相假强化程度,并分别以假强化程度>10、>15和>18 HU为阈值判断肾囊肿假强化的符合率.观察囊肿直径并根据囊肿在肾实质中的比例进行分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增强扫描各期相间、不同直径组间和不同分型间囊肿CT值和(或)假强化程度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采用Spearman法分析肾囊肿直径与各期增强扫描假强化程度间的相关性.结果 112个肾囊肿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泌期的CT值中位数分别为6、11、12和1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2,P<0.01),增强扫描各期CT值均高于平扫期.增强后囊肿CT值变化为-10~ 31 HU,假强化程度范围为1~5、6~ 10HU两组囊肿较多.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泌期的假强化程度中位数分别为4、5和6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62,P<0.01).以>10、>15和>18 HU为阈值,判断假强化的符合率分别为83.0%(239/288)、95.1%(274/288)和96.9%(279/288).直径≤10 mm组囊肿假强化程度高于直径>10 mm各组(P均<0.05).Ⅰ型、Ⅱ型和Ⅲ型肾囊肿分别为62、23和27个,Ⅰ型肾囊肿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泌期的假强化程度中位数分别为5.0、6.0和8.0 HU,均高于Ⅱ型和Ⅲ型肾囊肿(P均<0.05).动脉期、静脉期和排泌期囊肿的假强化程度和直径均呈低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6、-0.332和-0.447,P均<0.01).结论 假强化程度与囊肿大小、分型和扫描期相等均相关,诊断时需综合考虑.
张郡唐光健赵国华马连菊
关键词:囊肿
胸部外伤低剂量CT扫描与X线胸片检查对照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前,胸部外伤患者常规摄X线胸片,但对于肺部隐蔽部位的创伤以及轻微创伤,X线胸片常易漏诊。曾有作者报道早期胸部CT扫描有助于明确重型颅脑创伤合并胸部损伤的诊断,从而降低肺部感染、ARDS、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率,有助于缩短昏迷时间,提高救治效果。应用CT检查可以提高肺创伤的正确诊断率,但胸部CT传统检查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大,CT球管损耗也大。
马连菊张郡
关键词:X线胸片胸部外伤低剂量CT扫描胸部CT扫描正确诊断率重型颅脑创伤
鹦鹉热肺炎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41
2005年
目的总结鹦鹉热肺炎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家庭同时发病的3例鹦鹉热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CT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有患病鹦鹉接触史。X线胸片表现为肺内不同程度的浸润斑片影,自肺门向外放射,呈扇形,或呈胸膜下楔形斑片影,密度不均;较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肺叶;高分辨率CT显示部分病变区呈实变结节与磨玻璃样变;患侧胸膜受累,有少量胸腔积液。病灶皆单发。3例经红霉素治疗全部有效。2例随访4年,无复发,无肺间质纤维化。结论鹦鹉热肺炎临床及影像虽特异性较差,但有特点,结合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可确诊,红霉素等疗效确切。
张郡唐光健王淑兰付加真张树新孙国常
关键词:肺疾病鹦鹉热放射摄影术
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胸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胸部低剂量CT扫描在胸外伤急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轻症胸外伤患者急诊行常规X线胸片及胸部低剂量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效率、诊断价值。在常规X线胸片检查中,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仅6例发现肺局部挫裂伤,1例发现肋骨骨折;在低剂量CT扫描检查中,7例患者无异常发现,11例患者发现局部有肺挫裂伤,其中2例合并少量胸腔积液,1例发现肋骨骨折合并气胸;两种方法均发现1例肋骨骨折。结论辐射当量的胸部低剂量CT对肺创伤病变的检查效率及诊断价值明显优于X线胸片,适合胸外伤患者的急诊检查,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胸外伤急诊检查方法。
马连菊张郡
关键词:胸部创伤影像技术低剂量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
伴脑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造影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伴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方法选择经CT或MRI确诊的51例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全部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均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观察统计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及闭塞血管的侧支代偿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狭窄程度:9例(17.65%)≤50%,12例(23.53%)50%~70%,14例(27.45%)71%~99%,16例(31.37%)闭塞。51例中,40例(78.43%)存在梗死相关病变血管。16例闭塞病例中,12例有侧支循环形成。结论对伴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具有较高的阳性率,梗死主要由前循环系统血管病变引起,观察血管病变程度及侧支代偿建立情况对疾病下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胡跃峰冯凯张郡郑立宏欧阳取平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脑动脉
定量CT在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日益增多,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由此导致的骨痛和病理性骨折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OP的最大危害在于骨折,20%的OP患者有发生OP性骨折的可能。因骨折长期卧床和肢体制动,
张郡李辉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病理性骨折人口平均寿命骨折危险性
容积性定量CT对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骨密度测量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测量北京顺义区正常成年人群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了解人群BMD规律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为我国北方地区正常人群BMD数据库的确立提供数据;探讨容积性定量CT(volumet-ric QCT,vQCT)在椎体BMD测定及诊断骨质疏松中的价值。方法采用vQCT测量835例正常人腰椎1~3 BMD,按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结果腰椎BMD峰值在18~30岁年龄组,男性为(165.22±26.97)rag/cm^2,女性为(175.01±28.47)mg/cm^3;男女两组各年龄段间3个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01);腰椎1~3 BMD值呈现递减趋势,各椎体间BMD差异只有女性40~49岁组及50~59岁组有显著性(F值、P值分别为5.377,0.005;7.429,0.001)。男、女组BMD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5(P<0.001)、-0.604(P<0.001)。男性随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患病率逐渐增高,到≥70岁组达64.81%(35/54);女性40~49岁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病率仅3.33%(3/90),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到≥70岁组骨质疏松患病率达82.14%(23/28)。结论掌握了本地区正常成年人群BMD特点及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vQCT椎体BMD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敏感性高,女性近50岁、男性近60岁就应该预防性检查BMD,腰椎vQCT测量BMD对老年人群更合适。
张郡李辉李武赵晓东贾虹玉刘迎军李宏斌程晓光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