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明良
- 作品数:13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藏民族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墨子“义”概念探析——从儒墨义利之辨角度审视被引量:5
- 2016年
- 墨子的"义"是一种外在强加给人的是非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其使人"为义"、"行义"靠的是赏罚,诉诸人的自利之心。与儒家义利之辨强调以"义"为行为准则相似,墨家也主张以"义"为行为准则,但其"义"的内涵却是"利",终不免归于"私利",墨学也终不免导人以私利为行为准则。孟子义利之辨在学术争辩方面针对的乃是墨家学说。
- 毕明良
- 关键词:义利之辨墨子
- 人与人的实现——试论孟子的“仁政”思想被引量:2
- 2005年
- “仁也者,人也”(《孟子·尽心下》)。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人的本质。“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政”就正人,也就是说政治是要使所治之民的正性得以实现出来。合起来说,“仁政”就是以“仁”来正人,使作为人的本性之仁得以实现出来的政治。仁的内涵在于人伦,仁政追求的是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秩序,追求的是人与秩序的双重实现。
- 毕明良
- 关键词:仁政人伦
- 王安石人性论之演进被引量:2
- 2011年
-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 毕明良
- 关键词:人性论正性
- 明学以济大同——阳明“致良知”之学的政治维度初探
- 2015年
- 王阳明有着非常深切的救世之心,"成物"或者说"外王"是王阳明的核心关怀之一,把握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不应忽视此点。王阳明认为世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良知之学不明",他开出的救世之方是"讲明致良知之学",显然,其"致良知"之学有着很明确的"外王"旨趣。王阳明心目中的"大同"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人各尽所能、人人视人如己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只有通过"讲明致良知之学",使人人致其良知才能实现。
- 毕明良
- 关键词:致良知
- 王安石成性论初探
- 2012年
- "性有善有恶"人性观是王安石成性论的理论前提。王安石的成性论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工夫论,还蕴含了一种政治理想和国家观。作为道德修养工夫论,王安石成性论包括道德修养的具体方式、方法,成性的阶段、过程等。作为王安石政治思想的重要方面,成性论蕴含了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及其对君主、政府、国家之作用的思考。王安石成性论与董仲舒、张载的成性论有同有异,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毕明良
- 关键词:成性正性
- 王安石政治哲学研究
- 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以重建秩序为目标和内在动力。朱熹曾说:“国初人便已崇礼义,尊经术,欲复二帝三代,已自胜如唐人,但说未透在,直至二程出,此理始说得透。”“欲复二帝三代”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一股强劲时代思潮,朱熹的话不仅揭示了“...
- 毕明良
- 关键词:成性法度
- 王安石、张载成性论的异同
- 2012年
-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2009级博士研究生、红河学院讲师毕明良在来稿中指出:
王安石成性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工夫论,是其人性论的道德实践工夫层面;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则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成性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工夫学说。张载的成性论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前提,这种区分实际是对现实人性之不完善、不完美的另一种表述,
- 毕明良周勤勤
- 关键词:成性道德实践个人道德修养
- 张载哲学的政治意涵诠释
- 2010年
- 张载的"指示令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视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太平。"大其心"、"尽性"而"成性"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所以助天成民之性乃是圣人在政治上的使命和责任之所在。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是一个使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的万世太平的社会。
- 毕明良
- 关键词:成性
- 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行为准则之辨
- 2011年
- 儒家义利之辨所言之"利"指行为主体的私利。义利之辨的核心是主体行为准则之辨。首先,在人与人之间关系层面,义利之辨是主体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主体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私利"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其次,在群体间、国家间层面,义利之辨是群体或国家行为所依据的准则之辨,即群体、国家是以"义"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还是以"群体利益"、"国家利益"为行为所依据的准则。
- 毕明良
- 思孟“五行”为何是“造说”?
- 2022年
- 思孟“五行”被荀子指斥为“造说”,在于其区分了“德之行”与“行”,即在道德的行为与合于道德的行为之间作了区分。这种区分,在当时是新说。荀子所不能接受或激烈反对的,正是这种全新的区分。“形于内”的“形”是“范型”“模型”之义。“形于内”是指通过道德实践活动将道德观念型铸于内心的过程,也可指这一过程的结果——道德观念已内化于心的状态。仁德型铸于内心,仁行便有内在仁德作基础,《五行》篇将其称为“德之行”,以区别于没有内在仁德作基础的纯粹仁行。这是“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的确切含义。“诚”要求外在行为与内在之意一致,强调“诚”意味着区分“德之行”与“行”。《中庸》的作者明确意识到了“诚”在道德评判中的意义,才会说“不诚无物”和“诚之为贵”。孔子不谈“诚”,表明其可能还未区分“德之行”与“行”。从孔子强调非礼勿视听言动,到《中庸》强调“诚”,《五行》篇区分“德之行”与“行”,再到孟子强调“仁义礼智根于心”,可以看出儒家思孟一派道德关注点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
- 毕明良
- 关键词:思孟荀子《五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