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作品数:15 被引量:83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文化科学 更多>>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 甲烷(CH4)是大气中重要性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湿地是甲烷最重要的自然排放源,但是,目前对于湿地的甲烷排放量的估计一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大气CH4浓度从工业革命前的715SSE上升到2005年的1774SSE,... 李婷婷关键词:自然湿地 气候变化 垦殖 人工红树林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红树林是重要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人工红树林在恢复过程中碳交换过程受到气候、植被等环境的影响,与成熟红树林呈现较大差异.本研究采用闭路涡动相关系统对珠江河口人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二氧化碳(CO_(2))通量和甲烷(CH_(4))通量的观测,并基于通径分析方法探讨了环境要素对总初级生产力(GPP)、生态系统呼吸(R_(e))、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通量呈现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到GPP和R_(e)的协同影响,其季节变化特征不明显;CH_(4)通量则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19—2020年CO_(2)年通量为74.9~138.4 g·m^(-2)·a^(-1)(以C计,下同),CH_(4)年通量为25.1~25.9 g·m^(-2)·a^(-1).CO_(2)变化特征受到GPP的直接影响,总辐射(R_(a))、气温(T_(a))和植被指数(NDVI)通过影响GPP对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NEE)产生间接的影响.T_(a)、NDVI和R_(e)是驱动CH_(4)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申冲 王春林 赵晓松 赵晓松 卢燕宇 夏北成 李婷婷关键词:二氧化碳 甲烷 通径分析 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6 2022年 构建适宜的干旱指标是精准实时监测干旱发生发展的基础,本研究从多尺度对土壤湿度和农作物受旱面积的响应出发,构建了一个新气象干旱指数DI,其更适用于干旱的实时监测。DI是基于考虑实时蒸散影响的短时间尺度相对湿润度指数(MI30)、中时间尺度标准化权重降水指数(SPIW60)及考虑蒸散气候异常影响的长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120)三种单时间尺度干旱指数的综合。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试验对象,利用125个国家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数据,运用EID理论方法研制了干旱综合强度指标,统计了常用干旱指数的干旱综合强度,开展了各干旱指数对典型干旱过程监测对比检验,以及与实际干旱受灾面积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强度对干旱灾情的响应优于短时间尺度,在实时监测干旱时也更稳定,不易出现不合理的跳跃现象;而短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对降水的响应较长时间尺度的指数更为敏感,能及时监测强降水引起的干旱缓解作用。包含多种时间尺度的综合干旱指数(DI、MCI)比单一时间尺度的干旱指数在监测识别干旱和反映干旱灾害影响方面,具有两者兼顾的优势。本研究新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DI在单项指数组成上和各分项权重系数确定上较MCI更简单,DI与干旱灾情的相关系数达0.63,优于MCI,实时监测的敏感性和稳定性方面相当,更适用于云南地区干旱监测和干旱评估业务。本研究可为实时干旱监测选取适宜的指标提供参考和指导。 张强 邹旭恺 陈鲜艳 赵琳 李婷婷 钱忠华关键词:气象干旱 多时间尺度 中国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1950-2008 1950年以来,中国自然湿地面积锐减,气候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这无疑将对甲烷排放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将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与区域水文模型TOPMODEL和区域生态系统模型TEM相耦合,基于自然湿... 李婷婷 张稳关键词:自然湿地 甲烷 气候变化 四川石渠垂穗披碱草的物候期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20年 为促进垂穗披碱草的产业化发展及牧业气象辅助决策服务提供科技支撑,利用1961-2017年四川省石渠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和1984-2017年石渠县农业气象试验站天然牧草垂穗披碱草生育期的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和回归模型等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垂穗披碱草的物候期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60年以来,石渠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9℃/10a,年降水量呈微小的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9.45 mm/10a;随着气候的变化,石渠垂穗披碱草整个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为111~180 d,多年平均为137 d。返青期和分蘖期分别推迟7.2 d/10a和6.4 d/10a,抽穗、开花、种子成熟和枯黄期分别提前2 d/10a、2.9 d/10a、5.3 d/10a和7.8 d/10a;石渠县垂穗披碱草返青期≥0℃日平均气温初日提前,返青期前1个月的平均气温越高和降水量越多则石渠垂穗披碱草返青期提前,由于夏季气温的升高,石渠垂穗披碱草抽穗、开花和种子成熟期提前;在秋季暖湿化倾向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枯黄期以提前居多。石渠县垂穗披碱草返青期与前期≥0℃积温成负相关,其余各生育期前期积温偏小,生育期起始时间呈推后变化趋势。 王庆莉 韩玉江 任丽霞 杨廷勇 李婷婷 郭斌 刘素英关键词:垂穗披碱草 物候变化 气象因子 川西高原 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红树林GPP评估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光合生理特性的红树林GPP评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基于二氧化碳限制的第一光合速率子模型,第一光合速率子模型中包含盐度影响函数和代谢影响函数,盐度影响函数根据红树植物对盐胁迫的响应和对盐度的耐... 唐钰琦 李婷婷 王春林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被引量:5 2010年 以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框架为基础,基于稻田同自然湿地产甲烷底物、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过程之间的差异,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利用三江平原淡水沼泽和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甲烷排放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三江平原沼泽甲烷排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但是在若尔盖高原模拟效果欠佳;模拟和观测的甲烷排放季节总量在两地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n=7,显著性水平p<0.001);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模型效率分别为14.1%,-6.7%和0.95。 李婷婷 黄耀 张稳 宋长春关键词:湿地 甲烷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灵敏度分析与应用 2010年 对甲烷湿地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进行灵敏度分析表明,环境驱动因素——温度和地表水深是影响甲烷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地表水深对季节性积水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灵敏度大于常年积水沼泽。模型对植物和土壤输入参数的灵敏度响应依次为Wmax(地上生物量最大值)>FR(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占植物总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fV(植被类型系数)>TAmax(植物从生长初期到最大地上生物量所需有效积温)>ρ(容量),OM(土壤有积质含量)>SAND(土壤砂粒含量)。以经验水位模型驱动CH4MODwetland,模拟三江平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沼泽(1950年代~2000年代),以及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和乌拉苔草沼泽(1960年代~2000年代)多年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年代际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但气候变暖使得降水量基本相同的年代甲烷排放通量增加: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沼泽(1980年代~2000年代比1950年代~1970年代模拟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9.5%和8.3%;若尔盖高原乌拉苔草沼泽和木里苔草沼泽(1990年代~2000年代比1960年代~1970年代)分别增加了6.0%和5.5%。该结论能够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提供依据。 李婷婷 张稳关键词:灵敏度 气候变化 1980~2010年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5 2015年 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 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变化以及SOC的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的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的农田面积约为24.52 Mha(1 ha=0.01 km^2),其SOC密度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35 Mg(C)ha^-1 a^-1,总的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 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 Tg。SOC的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碳投入量的增加。 王国成 许晶晶 李婷婷 张稳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APSIM模型 华北平原 碳中和目标下的若干地球系统科学和技术问题分析 被引量:44 2021年 碳中和作为21世纪最大规模的有序人类活动,亟待科学应对。文章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讨论了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相关的地球系统科学中的若干科学和技术问题及现存的知识不足。从地球系统模式、气候监测指标、温室气体监测技术、碳源/汇核算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支撑碳中和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现存的问题。基于目前存在的挑战和不足,建议深入理解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完善地球系统理论与模式,从多圈层角度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气候变化理论基础;自主构建气候变化监测指标系统,研发温室气体监测与核查手段和平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支撑。 蔡兆男 成里京 李婷婷 郑循华 郑循华 韩圣慧 王林 屈侠 韩圣慧 张永雨 王凯 龙上敏 屈侠 贾炳浩 江飞 张永雨 朱建华 谢瑾博 孙扬 贾炳浩 吴琳 张天一 魏科 吴林 朱家文 刘毅 曹军骥关键词:碳源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气候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