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时雨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油田
  • 2篇石油
  • 2篇提高采收率
  • 2篇采收率
  • 1篇低渗
  • 1篇低渗油藏
  • 1篇地层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技术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液化石油
  • 1篇液化石油气
  • 1篇油藏
  • 1篇油管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设计
  • 1篇砂石
  • 1篇渗透率
  • 1篇剩余油

机构

  • 7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7篇袁时雨
  • 4篇高龙
  • 2篇张志全
  • 2篇陈晓宇
  • 2篇王天浩
  • 1篇周杨
  • 1篇刘秀云
  • 1篇王凤鸣
  • 1篇闫梦

传媒

  • 4篇化工管理
  • 1篇当代化工
  • 1篇能源与环保

年份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冀东油田注CO_2吞吐与优化设计被引量:1
2015年
CO2吞吐可以有效提高低渗油田的采收率,通过选井选层和对地层数据的研究,建立了冀东油田油藏的精细地质模型。以增油量和换油率为依据评价吞吐效果,通过ECLIPSE中的PVTi和E300模块建立三维三相组分数值模拟模型,模拟水驱后的CO2吞吐过程。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吞吐效果的重要因素包括注入量、注入速度、焖井时间。最后利用正交设计,得到最优参数,并且得出线性回归方程能为油藏实际生产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高龙周杨袁时雨陈晓宇
关键词:CO2吞吐正交设计提高采收率
页岩气开采中的液化石油气无水压裂技术被引量:5
2016年
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压裂导致的相关污染一直以来都是页岩气开采中常用的水力压裂技术始终面临着两大难题。为了实现页岩气能够绿色高效地开发,探索适宜的新型无水压裂技术已经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了。而目前,外国的石油科研人员正在研发的LPG无水压裂,即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压裂液,则可能是打开中国页岩气资源的钥匙。这种技术可以解决我国尚无完善水力压裂作业体系和缺乏水资源的情况,应用前景相当广阔。
陈晓宇张志全燕明慧袁时雨张稷瑜
关键词:页岩气LPG绿色环保
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低渗透油藏开发是目前我国石油行业关注的重点之一,截止到2009年底,我国总探明低渗透油藏储量16×10~8t,年产油600×10~4t,是主要的增储上产阵地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该类油藏的开发水平意义重大。低渗透油藏具有厚度差异大,渗透率差异大,岩性多样,平面物性差异大等地质特征。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提高低渗油藏采收率的方法。
高龙王凤鸣袁时雨闫梦
关键词:低渗采收率裂缝渗透率
钻井液中钻柱振动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钻柱在钻井液中的振动一直是钻井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它会造成钻柱的疲劳损害,缩短设备寿命,但同时也会给钻井施工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在裸眼中钻柱与井眼之间因振动引起的碰撞还会使井眼直径过大或者形成椭圆形井眼,给后期的施工带来严重的影响,但是在水平井水平段施工或者大位移井及井斜很大的井中,钻柱振动可以适当减弱井底托压对钻井影响,也可提高井眼清洁度,减少沉砂,避免很多的复杂事故,如卡钻、钻进时扭矩出现剧烈的波动、摩阻加大、钻速变慢等。钻柱在井眼中振动的相关因素有附加质量系数和黏滞阻尼系数以及振动的固有频率。通过实验分析对振动因素的影响,提出优化建议,对以后钻井施工有指导意义。
袁时雨张志全高龙王天浩
关键词:油田钻井钻柱振动钻井液固有频率
一种石油开采用砂石过滤平台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石油开采用砂石过滤平台,属于石油开采设备应用领域。包括腔体,所述腔体包括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下端左边和进油管连接,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之间设置有输油管,所述输油管下端和第一腔体腔体密封连接...
袁时雨
文献传递
地层防垢除垢研究分析综述
2016年
油井开采过程中将会使地层受到污染,发生结垢堵塞现象,这会使采油量和注水量受到影响,增加油气开采和作业成本,同时也会对地层造成很大损害。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清除堵塞物,才能够提高采收率,获得更好效益。本文在石油前辈们的研究基础上主要是重新对无机垢如碳酸钙与有机垢的预防和清除措施进行了概述。
刘秀云袁时雨
关键词:碳酸钙
剩余油研究分析综述
2016年
随着石油工业形势日趋严峻,一些老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先后出现有油采不出的情况,各个油田的可采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剩余油分布可想而知也是越来越错综复杂,这一特点给油田稳产和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本文在石油前辈的研究基础上重新对剩余油分布技术进行了概述,为剩余油分布有效的预测打下坚实的基础。
袁时雨王天浩董参高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