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焦云龙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摩擦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理学电子电信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机械工程
  • 4篇理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润滑
  • 4篇润湿
  • 2篇润湿性
  • 2篇渗流
  • 2篇铺展
  • 2篇自润滑
  • 2篇微织构
  • 2篇橡胶
  • 2篇接触线
  • 1篇动力学仿真
  • 1篇多孔
  • 1篇多孔表面
  • 1篇液滴
  • 1篇载荷
  • 1篇织构
  • 1篇润湿特性
  • 1篇汽车
  • 1篇汽车工程
  • 1篇轴承
  • 1篇轴承表面

机构

  • 9篇合肥工业大学
  • 2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中北大学

作者

  • 9篇刘焜
  • 9篇焦云龙
  • 7篇刘小君
  • 3篇逄明华
  • 2篇尹延国
  • 2篇董磊
  • 2篇童宝宏
  • 1篇熊其玉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2篇摩擦学学报(...
  • 2篇应用数学和力...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被引量:1
2018年
针对橡胶接触界面间液体渗入特性及力学驱动机制,采用自建原位观测仪,得到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液体(丙酮与水混合液,体积比1∶1)渗入过程.利用自编MATLAB程序及图像软件,得出橡胶-玻璃接触界面间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关系曲线、界面内液体渗入特性及固-液界面润湿性对界面内液体渗入面积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橡胶-玻璃接触界面,压力与真实接触面积比呈幂函数规律变化,液体在接触界面内的渗入路径大多出现在接触面积比较大区域;驱动液体铺展的毛细管力与阻碍液体铺展的固-液黏性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界面液体渗入特性的主要力学机制,也是决定液体铺展速度的因素.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液体渗入面积比随固-液界面润湿性的增强而增大.该研究为橡胶接触界面的摩擦、润滑及密封机理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逄明华刘小君焦云龙刘焜
关键词:润湿性
含油轴承表面供油行为与自润滑机理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含油轴承是一类重要的减摩自润滑零件,轴承基体中油液的渗流特性对表面润滑性能有重要影响.建立含油轴承孔隙渗流与表面油膜润滑的耦合力学模型,分析含油轴承系统中油液的渗流特性,探讨轴承表面油液的供油行为与自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在含油轴承的收敛区内同时存在周向旋转流、径向伸缩流和法向渗析流,油液在各方向上的流动状况由该向流体压力梯度决定;受油膜压力影响,油液在接触区向多孔基体渗入,在接触区入口部位向多孔表面析出,由此构成了油液渗入和析出的闭环速度流线,增强摩擦界面间的泵吸效应.油液在法向上的渗析速度随中心膜厚增加而减小,随转速升高而增大,渗析速度越大,对泵吸效应的增强作用越显著,接触区入口的油液也更易进入摩擦界面,保障含油轴承的良好自润滑效果.研究结果对揭示含油轴承的供油自润滑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张国涛史英康童宝宏焦云龙尹延国刘焜
关键词:含油轴承渗流供油自润滑
固液双相作用下多孔自润滑表面渗流行为分析
2023年
以多孔自润滑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载荷作用下多孔基体变形和润滑液在孔隙中的流动特性,探讨多孔表面渗流速度随加载时间变化,分析固-液双相作用下多孔表面渗流与润滑行为.结果表明,多孔基体变形后,孔隙内储存的润滑液受迫流动,在多孔表面发生渗入和析出的流动现象.润滑液在接触区向多孔基体渗入,在接触区入口向多孔表面析出.恒定载荷下,入口两侧润滑液不能保持稳定的渗流现象,而随加载时间呈现出扩散和波动的变化过程.在竖直方向上,多孔材料内的最大流体压力发生在上表面,最大固相应力发生在靠近上表面的次表面位置.随加载时间延长,磨擦界面的液相承载力先增大后降低,固相承载力先降低后增大,最终液相承载力降低为零,外载荷全部由固相材料承担.适当增加载荷能提高润滑液在多孔表面上的渗流速度,改善润滑状态,但也使得润滑液的渗流速度波动更为剧烈.
张国涛马镇童宝宏焦云龙尹延国刘焜
关键词:多孔表面自润滑渗流载荷
固体表面液滴铺展与润湿接触线的移动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液滴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行为与润湿特性对许多工业生产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液滴在光滑表面上的受力情况,建立了液滴平壁铺展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润滑近似方法和二维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液滴沿理想表面铺展的动量和连续性方程.根据建立的方程,应用数值解法求解并详细分析了液滴在铺展过程中膜厚、接触线铺展半径以及铺展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液滴的铺展过程可分为扩展和收缩两个阶段,铺展过程伴随着表面能、动能以及各种势能的相互转化,液滴最终的铺展半径大小由固体基面固有的润湿特性所决定;液滴在铺展过程中出现的"坍塌效应"与弯曲液面处的Laplace压力差有关;铺展半径随时间变化的标定律近似满足"1/7"次方标度律.
焦云龙刘小君逄明华刘焜
关键词:润湿特性标度律
微织构表面液滴铺展特性被引量:1
2017年
以Flow-3D为基础,对不同微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提出了三相接触线的移动机制,并用接触线铺展标定律、铺展速度和最终铺展半径评价液滴在微织构表面上的铺展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液滴在微织构表面和光滑表面上分别满足相应的铺展标定律,微织构增大了固-液接触面积,液滴铺展过程获得了额外驱动力,因而,铺展速度和最终铺展半径都增大;在正方形凹坑表面,最终铺展半径由1.05mm增大到1.30mm,而在正方形凸起表面,最终铺展半径达到最大值1.62mm;相比于微凹坑,微凸起更有利于液滴的铺展,由于微凸起的存在,固-液间接触面积迅速增大,液滴铺展获得了额外的驱动力,加上微凸起之间形成的微通道,三相接触线始终保持连续性特征;反观微凹坑表面,虽然固-液间的接触面积增大,但是三相接触线钉扎在微凹坑内,随着铺展速度逐渐降低,液滴最终稳定在平衡位置;液滴在长方形织构表面上的铺展过程具有各向异性,平行于微织构方向的铺展速度大,最终铺展半径为1.13mm,铺展特性较好,而垂直于微织构方向的铺展速度小,由于三相接触线的不连续性,最终铺展半径为0.94mm,铺展特性较差。
焦云龙董磊刘小君刘小君
关键词:汽车工程动力学仿真各向异性
应用激光蚀刻不同微织构表面的润湿性被引量:12
2015年
运用激光微织构技术,通过控制微凹坑形状、间距、深度等参数,在45社钢表面制备了一组表面算术平均偏差S_a相同但表面微观结构不同的试件.使用Talysulf CCI Lite非接触式三维光学轮廓仪对表面进行测量,采用ISO 25178三维形貌表征参数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在SL200 KS光学法固液接触角和界面张力仪上针对32#汽轮机油进行润湿性试验,分析了温度、液滴体积、表面结构特征等因素对润湿性的影响,并借助ISO25178中部分参数对固体表面形貌随机特征与其润湿性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量化研究.基于固液本征接触角为锐角,研究结果表明:固液接触角在润湿过程中先迅速减小,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固液平衡接触角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液滴体积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激光微织构能够改变表面润湿性,S_a相同的表面,微织构形状、方向均影响表面润湿性,当槽状微织构表面的槽方向与液滴铺展方向一致时,润湿效果最优.ISO25178系列三维形貌表征参数中幅度参数(S_(ku),S_(sk))、空间参数(S_(tr),S_(al))、混合参数(S_(dq),S_(dr))与表面润湿性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S_(ku),S_(al),S_(dr)越大,S_(sk),S_(tr),S_(dq)越小的表面,固液平衡接触角越小,表面润湿性越好.
熊其玉董磊焦云龙刘小君刘焜
关键词:润湿性
离散型织构表面液滴的铺展及其接触线的力学特性分析被引量:12
2016年
针对离散型织构表面上液滴的铺展过程,采用数值模拟和润湿性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入织构润湿因子θ*,得到了不同类型的离散型织构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液滴铺展过程中接触线的力学特性,以期从微观界面力学的角度解释微织构对液滴铺展过程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离散型织构增大了液滴铺展过程中的固-液接触面积,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部分浸润织构内部,导致液面曲率和液滴内部的拉普拉斯压力增大,相邻离散型织构间的液体获得了额外的驱动力和能量,铺展速度加快,平衡接触角减小;槽状离散型织构对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液滴在其上铺展过程具有各向异性特性.另外数值仿真分析表明,接触线的钉扎效应与固体表面粗糙度的大小和微织构类型密切相关,表面粗糙度越大,钉扎效应越明显,其中槽状织构对接触线的钉扎作用还具有方向性.
焦云龙刘小君刘焜
关键词:铺展力学特性
表面润湿性对橡胶滑动接触界面摩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针对橡胶滑动接触界面,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光学原位观测线性往复式摩擦试验机,通过控制蒸馏水与添加剂的配比,对不同润湿性液体润滑条件下的橡胶滑动摩擦过程进行了试验性探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固-液接触角与橡胶滑动摩擦因数之间的关联性,以期从微观界面润湿的角度解释湿滑条件下橡胶滑动摩擦因数变化的原因。研究表明:当润滑液进入橡胶滑动接触界面时,橡胶的黏滞效应大幅度降低,导致摩擦因数出现断崖式下跌,稳态摩擦因数减小;随着添加剂配比的降低,固-液接触角逐渐增大,润滑液在固体表面上的铺展与润湿性变差,润滑作用减弱,稳态摩擦因数逐渐增大。另外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固-液接触角与稳态滑动摩擦因数具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R^2≈0.92),摩擦因数随着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
焦云龙叶家鑫刘小君刘焜
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滞后效应及力学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研究了液滴平壁铺展过程中的接触角滞后效应,从接触线附近流体的压力、速度以及能量分布等角度考虑滞后效应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固体表面粗糙度对滞后效应的影响,并借助部分三维形貌参数(ISO 25178)建立了固体表面形貌与接触角滞后效应之间的量化关系.为了研究以上内容,应用数值仿真软件建立了液滴铺展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固体表面上的滞后性实验进行了相关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存在,液滴铺展至平衡位置时,位于铺展前沿的液体分子被钉扎在固体表面的凹坑或低谷中,使得前沿接触角逐渐增大,后沿接触角逐渐减小,接触角发生滞后;驱动液滴铺展的Laplace压力和自身重力与阻碍液滴铺展的黏性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接触角发生滞后的主要力学机制.另外,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角滞后效应与固体表面形貌密切相关,具有相同表面粗糙度(Sa)的固体表面,由于表面形貌不同接触角滞后效应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焦云龙刘小君逄明华刘焜
关键词:表面粗糙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