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杰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淮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理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高校专业
  • 3篇高校专业设置
  • 3篇高校
  • 2篇新制度经济
  • 2篇新制度经济学
  • 2篇制度经济
  • 2篇制度经济学
  • 2篇人本
  • 2篇教育
  • 2篇经济学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观
  • 1篇新制度经济学...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职业教育
  • 1篇志愿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本位
  • 1篇社会管理
  • 1篇社会管理模式

机构

  • 8篇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张文杰
  • 4篇卓翔芝

传媒

  • 1篇煤炭高等教育
  • 1篇榆林学院学报
  • 1篇淮北职业技术...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长春教育学院...
  • 1篇阴山学刊(自...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H大学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数量的增加并不等于质量的必然提升。高校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H大学的考察发现,高校专业设置因缺少科学论证而脱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通过对资源、专业管理及学生选择的分析,提出运用大数据、拓宽专业口径、立足自身实际等途径,以加强自身发展、提高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张文杰卓翔芝
关键词:高校影响因素
新制度经济学与高校专业设置
2016年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研究制度问题的理论。专业设置问题的实质是通过建立某种机制,以促使高校举办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利益趋于一致。为达到两者利益的一致,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确保高校的产权主体地位,并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对于促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解决专业设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张文杰卓翔芝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高校
芳香偶氮化合物参与的环化反应研究
偶氮苯是一类性质独特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出色的光致变色特性已经引起化学家们的关注。现在被广泛用于有机合成、染料和光电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利用过渡金属催化可以实现偶氮苯分子中惰性C–H键活化及功能功化,并能够得到含有较大位...
张文杰
关键词:光催化环化反应
人本法治角度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思考
2015年
社会管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人"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思想。任何社会管理思想的落实都需要制度的保障,"法治"作为当代世界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和时代的选择,应当成为社会管理的根本准则。以人本思想作为指导,以法治为依托的社会管理才是真正的现代社会管理方式。
张文杰
关键词:人本法治社会管理
论教师公正的道德观取向
2016年
教师作为一个圣神的职业,公正是其道德的核心,然而教师公正应当建立在什么样的道德观取向之上却未形成统一的论断。绝对主义道德观是一种建立在原初假设之上的理想主义道德观;功利主义道德观是一种追求最大幸福的道德观。教育作为一个塑造人灵魂的行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绝对主义道德观下的理想主义的公正观才是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追求。
张文杰
关键词:教师教师公正
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2016年
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标、政策、课程设置、主导者个人评价既没有抛弃其个人本位价值观,又体现了对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偏向。本次改革实质上是社会本位的改革,是对过往个人本位职业教育的矫正。通过对本次职业教育改革的研究可以发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价值观,都是对当时教育与社会之间矛盾的拟合。
张文杰卓翔芝
关键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化路径研究
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赋予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及其他相关文件的制定,更是进一步落实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以赋予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为核心的专业设置制度变迁的目的...
张文杰
关键词:高校新制度经济学
文献传递
论教育目的与高考志愿填报机制被引量:1
2016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分为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价值取向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然而两者并不是割裂的,往往统一于历史和具体。我国的高考志愿填报机制作为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之一,并没有切实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为使当前的高考志愿填报机制服务于教育目的,就必须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填报体系、加强相关咨询建设。
张文杰卓翔芝
关键词:教育目的高考志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