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怀锦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经济地理
  • 2篇新经济
  • 2篇新经济地理
  • 2篇新经济地理学
  • 2篇经济地理学
  • 2篇工资
  • 2篇产业集聚
  • 1篇地区工资
  • 1篇沿江
  • 1篇沿江经济
  • 1篇沿江经济带
  • 1篇政府干预
  • 1篇市场经济
  • 1篇区位
  • 1篇协调发展
  • 1篇经济带
  • 1篇经济学
  • 1篇空间经济
  • 1篇空间经济学
  • 1篇劳动力

机构

  • 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7篇陈建军
  • 7篇陈怀锦
  • 3篇刘月

传媒

  • 1篇南开学报(哲...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杭州
  • 1篇2014年中...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打造沿江经济带,许钱塘江一个辉煌的未来
2017年
“十二五”末,杭州人均产出达到了1.8万美元,如何将发展的重点从杭州主城区和市区转向杭州全市域,形成全杭州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绿色发展、集聚发展和共享发展,是杭州市未来5—10年的所必须考虑的重大战略问题。以钱塘江为纽带,推动沿江区域的双向聚合、高效紧凑和立体互动式发展,打造贯通全市域的沿江经济发展带,使之成为杭州的市域空间增长极,是破解这一战略问题的关键所在。
陈建军陈怀锦
关键词:沿江经济带互动式发展协调发展
市场潜能、协同集聚与地区工资收入——来自中国151个城市的经验考察被引量:28
2016年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发展效率和工资水平间的良性互动是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缩小贫富差距的优选途径。基于产业关联视角,通过构建空间经济理论模型及产业协同集聚的定量分析指标,将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纳于统一分析框架,可以系统分析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城市群背景下产业空间格局影响地区工资收入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空间视角的研究表明,地区工资收入存在"空间依赖性",不同的地区由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的格局不同,其工资增长路径存在着地区差异;(3)城市群背景下的行业视角考察进一步表明,市场潜能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收入的促进作用不仅存在地区差异,还呈现行业异质特征。由此可见,差异化的地区发展战略和精细化产业(行业)布局指导是有效发挥市场潜能和协同集聚作用,提高发达地区工资收入、实现地区间工资收入收敛的可能途径。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
经济地理、产业关联与地区工资收入差异
目前,我国地区间工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已然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要问题.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认为产业关联不仅包括由市场接入(Market Access)和供给接入(Supplier Access)构成的...
陈建军刘月陈怀锦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
理性预期与空间经济学:理论发展综述
在梳理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了将理性预期或者前瞻预期引入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中,探讨基于个体的理性预期行为的假设对空间经济模型的主要结论的影响的部分文献.阐述了如何将理性预期引入空间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以及这一更...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
集聚的测度方法评述:基于前沿文献的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随着集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日益深入,不断涌现出新的测度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方法。不同测度方法的构建原理和适用性不同,选择恰当的集聚测度方法是准确描述集聚现象的基础。文章利用历史归纳法,根据集聚测度方法的发展脉络分为第一代集聚指数、第二代集聚指数和第三代集聚指数,探究其背后的构建原理和演变逻辑。在此基础上,将不同的集聚测度方法分为离散空间下的聚类指数法和连续空间下的距离指数法,二者在空间属性、数据要求、估计结果和实际应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基于聚类的指数反映了特定空间单元产业集聚程度,基于距离的指数侧重于产业集聚的空间范围,其本质区别在于MAUP(可塑地理单元问题)对集聚分析的影响。不同集聚测度方法仅反映了产业集聚现象的部分内涵,理想的测度产业集聚程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建军陈怀锦
关键词:EG指数
预期、集聚的动态演化与政策:基于文献的讨论被引量:5
2015年
政府干预在集聚经济中的作用一直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薄弱环节,通过引入预期概念,可将政府行为内生化为个人或企业微观决策即要素空间流动的重要动因,进而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尤其是增强其对属于后发型的、非完全市场经济的我国产业集聚分析的解释力。既有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区位选择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揭示了集聚产生的内生机制,认为基于微观经济主体自发行为的要素流动是集聚产生并强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大部分新经济地理学分析假设经济主体是短视而被动的,这与现实中要素流动大多是基于预期下的优化选择行为具有较大反差,经济主体并非被动地根据区域间当前的效用差异进行决策。预期分析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的融合,完善了空间宏观异质性形成的微观基础,揭示了预期对集聚的形成及其动态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政策可以通过影响个体预期内生于个体经济行为和集聚过程,从而证明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集聚是可行的。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政府干预产业集聚市场经济
理性预期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综述
大部分的新经济地理学(NEG)模型假设个体和企业是短视的,并利用特别动态方法分析均衡状态的稳定性,这种特别短视动态(ad hoc myopic dynamics)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NEG模型的理论完善性和现实解释力.地理...
陈建军陈怀锦刘月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