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有感染诱因,2例D-二聚体阳性,13例脑脊液压力增高,12例脑脊液红细胞升高。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16例,眼部症状12例,呕吐10例。3例患者CT平扫见直接阳性征像,6例MRI平扫见直接阳性征像。常见的血栓形成部位为:左横窦及乙状窦5例,上矢状窦5例,多个静脉窦受累5例。18例患者使用抗凝治疗,2例患者联合应用抗凝和介入溶栓治疗,治疗均有效。14例完全康复,6例遗留功能障碍。结论 CVST好发于育龄期女性,感染为常见诱因。该病临床症状复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增强磁共振静脉成像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抗凝和介入溶栓治疗CVST安全有效。CVST的早期诊断率仍有待提高。
- 唐宇凤张杉杉张芸都泓材李肇坤张献文段劲峰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症状抗凝溶栓影像学
-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转归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经头颅CT确诊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90 d时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3~6分定义为转归不良,6分为死亡。单变量分析比较组间人口统计学特征、基线资料、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NLR与转归的独立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评价NLR对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0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其中107例(52.2%)转归不良,57例(27.8%)死亡。转归不良组患者年龄(P=0.038)、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 GCS)评分(P=0.00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15)、淋巴细胞计数(P=0.002)、NLR(P=0.001)、空腹血糖(P=0.012)、超敏C反应蛋白(P=0.002)、血肿体积(P=0.005)以及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比例(P=0.004)与转归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患者年龄(P=0.002)、既往卒中史(P=0.018)、GCS评分(P=0.001)、NIHSS评分(P=0.001)、中性粒细胞计数(P=0.008)、淋巴细胞计数(P=0.001)、NLR(P=0.001)、空腹血糖(P=0.016)、血肿体积(P=0.001)以及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比例(P=0.002)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NLR是转归不良[优势比(odds ratio, OR)2.40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613~3.587;P=0.001]和死亡(OR 2.268,95% CI 1.532~3.358;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NLR对90 d时转归不良有较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0.703�
- 张芸樊新颖张顺源罗倩王晋秋蒲明军左家财李肇坤段劲峰
- 关键词:脑出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 急性缺血性卒中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静脉溶栓研究被引量:7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0.040)、基线NIHSS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95%CI 1.185~2.748,P=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0.042)是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 陈忠伦张杉杉张献文李肇坤浦明军都泓材段劲峰
- 关键词:卒中静脉溶栓时间窗
- 年轻老年与老年患者缺血性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 探讨年轻老年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危险因素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300例年轻老年脑梗死患者与30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TOAST病因分型和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TOAST分型,对2组间的亚型所占比例进...
- 赵勇唐宇凤李肇坤雷雨段劲峰
-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病因
- 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后平扫CT高密度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术后平扫CT高密度征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2015年8月至2019年10月连续登记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脑梗死并行机械取栓的患者,根据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分为高密度征组和无高密度征组,分析比较两组临床基线资料,NIHSS评分(术后24小时及出院时),出血转化率,3月mRS评分及死亡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110例患者,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的76例,发生率69.1%。高密度征组溶栓比例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05),高密度征组DNT、OTP、穿刺到达到mTICI2b-3级时间、取栓次数均明显高于无高密度征组(P<0.05)。术后即刻平扫CT高密度征与死亡率、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评分、3月mRS评分有关(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支架取栓后平扫CT高密度征可以预测患者临床转归与预后。
- 陈忠伦都泓材李肇坤蒲明军张杉杉张献文苏牟潇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 5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部位特点方法 对579例缺血性脑卒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其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57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127例,感染率为21....
- 都泓材唐宇凤李肇坤冯由军段劲峰
-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分析研究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发脑梗塞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本院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 60例患者,(其中合并脑梗塞24...
- 李肇坤唐宇凤王凌张芸段劲峰冯由军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梗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以周围神经损害并肾小管间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POEMS综合征一例
- 伥伀EMS综合征是一类以伴有周围神经病变(Polyneuropathy),单克隆浆细胞病(Monoclonal plasma cell dyscrarsia)及其他副肿瘤特征的综合征,常伴有器官肿大(Organomega...
- 李肇坤苏静吴华新文世全段劲峰甘晓辉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分析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发脑梗塞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将60例OSAHS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OSAHS合并脑梗塞组24例,单纯OSAHS组36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体重指效(BMI)、低密度脂蛋白(LDL-C).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并抽取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与之相近的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OSAHS合并脑梗塞组与单纯OSAHS组中BMI、LDL-C、IMT及AH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OSAHS合并脑梗塞组中IMT与AHI明显高于单纯OSAHS组(P<0.05)。结论 OSAHS合并脑梗塞患者存在更为明显的颈动脉硬化,而且OSAHS患者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的高低可能有关。
- 李肇坤唐宇凤王凌张芸段劲峰
- 关键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脑梗塞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全文增补中
-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白塞氏病致急性中枢性眩晕
- 目的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白塞氏病导致急性中枢性眩晕的个案报道,提高对于白塞氏痫导致青年卒中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42岁男性患者,因"突发眩最伴行走不稳2天"入院。查体发现后颈部皮肤见一0.5×0.7cm淡红色
- 唐宇凤张顺源李肇坤龚小沉肖佩段劲峰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