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萍
- 作品数:14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潍坊市卫生局科研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7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6年
- 收集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17例,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治疗经过及死亡原因,探讨早期诊断方法。17例死亡患者平均年龄61岁,以男性为主,均有野外作业史或田间劳作史,15例有基础疾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期。1例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肺水肿,1例死于阿斯综合征,6例死于难治性休克、DIC,9例死于病毒性脑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要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可能,接诊医师应详细问诊,行实验室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给予综合治疗,防止病情进展加重,甚至死亡。
- 倪秀莹董学军赵利吴翠萍夏德全
- 关键词:发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死亡病例
- 布鲁氏菌病患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通过对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尿液蛋白进行通量化鉴定,发现与诊断布病相关的候选标示蛋白,并挖掘其参与的信号通路和生物标志物应用信息。方法收集布病患者及非布病患者尿液样本各10例,采用基于质谱的非标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与布病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通过高通量生物信息学软件深入挖掘,确定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疾病相关通路并筛选生物标志分子。结果本研究定性鉴定到1 817个蛋白,以|Fold Change (log2)|>1.5和BH法校正P<0.05为标准,发现尿液中布病相关差异表达蛋白185个(13个蛋白表达上调,172个蛋白表达下调),其中有17个蛋白在人的尿液中首次发现并呈现疾病表达差异;布病尿液样本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缺失表达,其与蛋白CD300分子样家族成员f(CD300LF)、血清类粘蛋白1和2(ORM1,ORM2)、富含亮氨酸α-2-糖蛋白1(LRG1)、SH3结构域谷氨酸富集样蛋白3(SH3BGRL3)、半胱氨酸丰富跨膜BMP调节剂1(CRIM1)和谷氨酸氨连接酶(GLUL)是潜在的诊断布病、预测布病并发症的尿液标示蛋白。结论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布病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的蛋白,为布病的快速诊断、发现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生物标志分子,同时也为布病发病机制的揭示提供了分子线索。
- 杨文涛张建中吴翠萍王磊赵利倪秀莹蓝峰姜海肖迪
-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尿液差异蛋白质组学生物标志物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患者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研究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心肌损害5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病提供客观有效的理论数据,提高医患双方对该病的进一步了解。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SFTS心肌损害患者56例(之前无心脏疾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心脏指标、肌红蛋白(MB),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常规及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等相关代谢产物谱。另收集12例患者全血和血清作为对照组,记录B型尿钠肽、心率及血常规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FTS心肌损害患者血小板、白细胞与对照比较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LDH、AST、α-HBDH、CK、CK-MB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TS患者应及时做相应的心肌酶谱检测,及时发现病症并及时治疗,减缓心肌损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降低SFTS心肌损害加重的心力衰竭病死率,挽救患者生命。
- 吴翠萍赵利
-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
- 2018-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某医院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神经系统受累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收治的SFTS患者。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并对影响神经系统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6例患者分为单纯SFTS组(对照组,51例)和神经系统受累组(实验组,55例),实验组发热≥38.5℃、年龄≥65岁、尿蛋白≥2+、恶心呕吐方面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21.668、3.883、18.603、7.338,P<0.05);实验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t=6.770,P<0.001);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等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0、−3.614、−3.048、−3.386、−4.091、−2.58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尿蛋白≥2+及低水平的PLT是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神经系统受累风险增加4.32倍;尿蛋白≥2+,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增加5.32倍;PLT每升高1个单位(1×10^(9)/L),神经系统受累的风险就降低6.00%。结论年龄≥65岁、尿蛋白≥2+、血小板是SFTS患者神经系统受累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筛查上述指标,指导临床诊疗。
- 张美刚赵娜娜吴翠萍
- 关键词:危重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神经系统受累
- 血管紧张素Ⅱ和C反应蛋白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通过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探讨AngⅡ、CRP对SFTS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SFTS患者共72例,分为普通组和危重组,采集所有病例极期和恢复期血样,测定AngⅡ、CRP、血清病毒载量、血常规、生化指标等,分析AngⅡ、CRP水平与血清病毒载量、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酶学的关系。利用ROC曲线评价AngⅡ、CRP对SFTS病情严重度和转归的预测价值。另选取31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结果 SFTS患者极期AngⅡ、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与WBC、PLT呈负相关,与血清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酯(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组织损伤指标水平呈正相关,病情越重,AngⅡ、CRP水平越高。恢复期的AngⅡ、CRP水平明显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WBC、PLT和血清酶学等指标均明显恢复,血清病毒载量明显下降。AngⅡ、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0、0.703。结论 AngⅡ和CRP可作为SFTS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参照指标,AngⅡ的预测价值优于CRP。
- 倪秀莹孙朝霞程素洁李少华杨谦吴翠萍
-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综合征C反应蛋白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酶谱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的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各期心肌损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11年5月~2014年8月收住院的86例既往无心脏疾患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三期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86例患者入院次日早晨采空腹静脉血4ml送检心肌酶谱,后每2日行心肌酶谱检查1次,至恢复正常为止,平均每人查心肌酶谱7.2次。记录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所有患者的心肌酶谱异常,AST、CK、CK—MB、A—HBDH明显升高,特别是CK、CK—MB显著上升,多器官功能障碍期心肌酶谱异常改变达到高峰,恢复期逐渐下降至正常。说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异常出现早,而恢复相对较快。另外SFTS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比较,CK及CK—MB在发热期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期,虽都明显升高,但危重型患者心肌酶谱各指标较普通型上升幅度大,两组升高幅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心肌酶谱普遍发生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心肌酶谱异常越明显,较客观的反映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心肌损害的普遍性及心肌受累程度,故对本病患者应及时做心肌酶谱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时处理,避免心脏损害相关风险发生,降低病死率。
- 吴翠萍赵利曹显刚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及肝酶谱的检测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本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发热期、多器官功能障碍期、恢复期三期D-二聚体、心肌酶谱和肝酶谱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我院2011年3月~2015年12月收住院的12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及后每2 d进行D-二聚体检测,早晨采空腹静脉血送检心肌酶谱、肝酶谱检测,至恢复期患者出院,记录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热期D-二聚体水平(2231.4±158.6)μg/L、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1520.5±106.7)μg/L,与恢复期D-二聚体水平(321.9±35.3)μg/L相比,发热期、多器官障碍期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期AST(183.1±67.1)U/L与发热期AST(372.9±90.0)U/L、恢复期AST(95.8±34.3)U/L对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AST水平(259.8±65.8)U/L低于危重型AST水平(428.6±140),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普通型LDH(305.4±132.0)U/L、CK(284.4±118.0)U/L、CK-MB(96.5±18.8)U/L与危重型LDH(3902.3±187.4)U/L、CK(799.8±437.3)U/L、CK-MB(206.1±51.4)U/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型ALT(96.66±42.16)、AST(156.1±37.1)与危重型ALT(372.9±61.6)、AST(651.8±34.3)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D-二聚体、心肌酶谱早期便出现异常改变,且病情越重,D-二聚体、心肌酶谱升高越明显,但肝酶谱的改变有一定的滞后性,早期检测D-二聚体、CK水平可以识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危重病例、D-二聚体、CK水平下降预示病情好转,可以指导预后。
- 孙朝霞曹显刚赵利倪秀莹吴翠萍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D-二聚体心肌酶谱肝酶谱
- 前列腺素E_1治疗慢性肝病剂量与疗程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孙朝霞冯爱芳王爱萍吴翠萍李红军
- 关键词:前列腺素E1肝炎
- 强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86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7年
- 目的:观察强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2012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8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强肝胶囊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TBIL和ALB)、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III以及IV-C)和血清TGF-β1、TIMP-1、MMP-1水平的变化,以及肝脾B超检查等。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下降(P<0.01);同时治疗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III型前胶原(PC-III)以及Ⅳ型胶原(IV-C)水平也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组血清TGF-β1和TIMP-1水平明显降低,MMP-1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脾脏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肝胶囊能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减少TIMP-1从而使基质金属蛋白酶分解降低,升高MMP-1水平,改变ECM的降解和沉积,达到阻止肝纤维化发展、改善肝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
- 吴翠萍孙朝霞曹显刚
- 关键词:强肝胶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恩替卡韦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MRI征象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MRI表现特征并与病理学特点对照,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并治疗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6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MRI征象,包括椎体好发部位、数目、形态、信号以及椎旁软组织情况,进一步结合文献分析其病理特点并与MRI表现进行对照和分析。结果:69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以腰椎受累最常见,多位于L4椎体(36例),且多为多个连续椎体受累(55例);受累椎体异常信号多局限于椎体边缘(39例);29例椎间隙不同程度狭窄,27例椎间盘受累;6例患者合并单侧或双侧腰大肌脓肿形成。结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MRI表现具一定特征,能够反映其病理特点,结合MRI特征、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表现能够对该病作出正确诊断。
- 徐传辉孙爱君沈连芳蒋常琴蒋瑞生吴翠萍马智军王夕富
- 关键词:布氏杆菌脊柱炎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