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 作品数:10 被引量:77H指数: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十二五”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ICU创伤患者脓毒症危险因素的筛选分析
- 目的: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急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助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是综合性ICU主要的死亡原因。本研究探讨ICU创伤后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脓毒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孙宇高敏梁华平
- 关键词:ICU住院时间创伤患者感染性休克
- 文献传递
- 成人脓毒症护理的最新进展被引量:23
- 2015年
- 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诱发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原因.目前,尽管对脓毒症的预防和治疗已取得进展,但临床脓毒症发病率及病死率仍未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据统计,每年医院死亡患者中约有1/4或更多死于脓毒症,脓毒症住院患者28 d病死率达29.5%,脓毒症患者出院后30 d内有46%因感染而再次入院.可见,脓毒症这一国际难题亟待解决.而脓毒症从发生到结局,每个过程均需护理参与.护士是脓毒症患者生理指标的监测者,检查标本的采集者,疾病治疗的直接实施者,生活心理的照顾者.
- 高敏王宇迪田李星张绍蓉梁华平
- 关键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护理成人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
- ICU创伤患者脓毒症危险因素的筛选分析
- 目的:脓毒症是严重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急危重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助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是综合性ICU主要的死亡原因.本研究探讨ICU创伤后脓毒症患者的危险因素,为脓毒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孙宇高敏梁华平
- ICU创伤后感染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创伤后感染患者并发脓毒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5年重庆市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综合ICU因创伤入院且发生感染的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74例,女性53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脓毒症将其分为脓毒症组(n=168)和非脓毒症组(n=59),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损伤情况、感染情况、病理生理特征等,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可能导致脓毒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创伤后感染患者脓毒症发生率为74.01%。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组患者入ICU后24 h内液入量、中心置管、有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输血、血液感染、外伤创面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等较多,入院时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SOFA)、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等较高(P<0.05)。经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危险因素:入院时SOFA较大(OR=2.64,95%CI:1.27~5.46,P=0.009)、入ICU时功能障碍系统的个数增加(OR=2.10,95%CI:1.35~3.27,P=0.001)、入ICU 24 h内血p H值异常(OR=3.16,95%CI:1.43~6.99,P=0.005)、入ICU 24 h内脉压差平均值增大(OR=1.52,95%CI:1.09~2.11,P=0.014)、存在葡萄球菌属感染(OR=4.32,95%CI:1.54~12.07,P=0.005)、存在外伤创面或外科手术部位感染(OR=3.73,95%CI:1.12~12.46,P=0.032)、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增加(OR=1.94,95%CI:1.36~2.77,P<0.01)。结论严密监测创伤患者入ICU 24 h内p H值及脉压差变化,预防创面及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避免葡萄球菌属感染,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有望降低其脓毒症发生率及致死率。
- 高敏孙宇王宇迪夏晚秋梁华平张绍蓉
- 关键词:脓毒症创伤
- OSCE中临床实习医学生沟通能力三方评价差异性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中考官、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 和受评者自身对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的差异性及相关性,为探索适宜的医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OSCE对重庆市大坪医院某医学院90名临床实习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考官、SP、学生自身三方评价。应用Excel及SPSS17.0,通过FriendmanM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对三方评价的差异性及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考官的平均评分最低[(8.39±1.18)分]、SP的平均评分最高[(9.62±0.73)分]、学生自身的平均评分较高[(9.28±1.09)分1;考官对医学生同理心、语言沟通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及礼仪操守的评价较低,与其他两方评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三方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总体情况、同理心、非语言沟通能力的评价存在相关性(P〈0.05);SP与学生自身对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礼仪操守的评价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OSCE中单用考官、SP或学生自身来评价医学生沟通能力,对学生真实能力的反映性欠佳。考官和SP作为主要审考人员,应协作对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价。考官可主要评价医学生的医学伦理与法学、同理心、非语言沟通能力三项,SP可主要评价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礼仪操守两项,这样可更为准确地反映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 张绍蓉王宇迪雷宁魏亚男高敏
-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医学生沟通能力
- 触摸及其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7年
- 通过对触摸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其在护理领域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等进行综述,提出对我国触摸相关研究的建议,为护理人员合理运用触摸加强护患沟通、开展触摸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王宇迪高敏雷宁魏亚男张绍蓉
- 关键词:触摸护患沟通非语言沟通
- 颞骨骨折患者听力变化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颞骨骨折患者听力变化。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例颞骨骨折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研究。结果保守治疗9例,二期听力重建手术7例。ABR与40HzAERP2项指标的阳性引出率有进步,但早期的平均阈值(伤后1周与伤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个月40HzAERP的平均阈值、纯音听力气导阈值均低于伤后1个月(P<0.05)。结论颞骨骨折患者听力变化与伤后时间有关,积极的治疗措施对颞骨骨折所致的传导性聋具有治疗作用。
- 陈继川姬长友韦一高敏陈武
- 关键词:颞骨骨折听力下降
- 颞骨骨折早期干预对听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措施对颞骨骨折患者听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早期干预和常规疗法对我院1999年1月-2004年3月收治的32例颞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伤后1个月干预组纯音听力气导平均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听性相关电位和声反射平均阈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6个月干预组纯音听力气导平均阈值、骨导平均阈值、声反射平均阈值、ABR、40Hz听性相关电位平均阈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对颞骨骨折所致的传导性聋具有治疗作用,对感音性聋具有积极预防作用,但作用仅限于维持迷路系统及邻近重要结构的完整以及内耳内环境的稳定。整体干预效果好于传统疗法。
- 陈继川姬长友颜婕张燕韦一高敏陈武
- 关键词:听力障碍
- 护患沟通双方对沉默方式感受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了解护患沟通双方对沉默这一非语言沟通方式的使用感受,为医护人员有效应对沉默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录像法、深度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对150名医院实习护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中的护理人文部分护患沟通进行录像分析并初步建模,结合对7名护士的深度访谈及5名患者及家属的焦点小组访谈,运用话语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分析访谈内容形成主题编码。结果提炼出7个主题,分别为安全的沉默、解决问题的沉默、缺乏兴趣的沉默、共情的沉默、中立的沉默、制造压力的沉默、尴尬的沉默。结论沉默行为在护患沟通过程中的出现主要与护患双方为表达某种特定情感或需求如安全、解决问题、缺乏兴趣、共情、中立、制造压力、尴尬等有关。制定护患沟通中的沉默应对模型,形成护理人员对沉默的应对措施,将利于良好护患关系建立,减少护患纠纷。
- 雷宁张绍蓉杨红魏亚男高敏王宇迪
- 关键词:护患沟通护患纠纷沉默非语言沟通
- 预测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的一种新评分系统:死亡预警评分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 提出一种综合预测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的最佳评分指标死亡预警评分,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评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9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330例)和死亡组(6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后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入院24 h内血肌酐(SC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的最差值;确诊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24 h内是否行急诊手术或急诊插管;病程中是否发生脓毒症,以及临床结局.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对导致死亡的相关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予以赋值,总分为死亡预警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死亡预警评分对危重创伤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大(岁:51.50±18.31比45.54±14.70,t=-2.456,P=0.016),SCr升高(μmol/L:94.18±65.51比72.42±28.22,t=-2.611,P=0.011),APACHEⅡ评分(分:24.30±6.23比16.38±6.19,t=-9.353,P<0.001)和SOFA评分(分:7.84±3.68比4.43±2.75,t=-7.049,P<0.001)升高,进行急诊插管[79.7% (51/64)比42.7%(141/330),x2=29.309,P<0.001]和发生脓毒症的比例[48.4% (31/64)比30.3% (100/330),x2=18.512,P<0.001]也显著升高,PLT(x109/L:112.75±59.85比144.12±68.28,t=3.428,P=0.001)和GCS评分(分:6.44±4.20比11.02±3.93,t=8.449,P<0.001)则显著降低;而两组性别、呼吸频率、心率、收缩压、WBC、Hct、SIRS评分�
- 刘雪媛孙宇高敏肖雅靳贺陈淼梁华平陈涛
- 关键词: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