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亮

作品数:4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免疫
  • 1篇蛋白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败血症
  • 1篇血清
  • 1篇血清PCT
  • 1篇亚群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因子
  • 1篇源性
  • 1篇支原体肺炎
  • 1篇支原体肺炎患...
  • 1篇神经源
  • 1篇神经源性肺水...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水肿
  • 1篇球蛋白
  • 1篇细胞

机构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3篇葛亮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锌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儿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锌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重症 HFMD 患儿68例进行观察,依据患者是否并发 NPE 分为 NPE 组25例及重症组43例,检测2组患儿入院1、3、5 d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红细胞锌水平.结果:NPE 组 CD3+、CD4+明显低于重症组, CD8+明显高于重症组(P <0.05),CD4+/CD8+比值在入院1 d、3 d 时成倒置状态,入院5d 时基本恢复正常;NPE 组 IgG、IgA 水平在入院第1~5 d 均低于重症组(P <0.05),2组间 IgM 水平无显著差异(P >0.05);NPE 组随着病情的进展锌水平呈现下降趋势(P <0.05),NPE 组入院各时间点锌水平均明显低于重症组(P <0.05).结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导致 HFMD 并发 NPE 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红细胞锌浓度的检测可对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做出辅助判断.
郭辉葛亮
关键词:手足口病神经源性肺水肿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红细胞锌
血清PCT、TNF-α、CD14^+/CD16^+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14^+/CD16^+水平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的败血症新生患儿80例作为败血组,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4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14^+/CD16^+、免疫发光法检测PC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NF-α,采用ROC曲线评估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统计分析所有受检者的血清PCT、TNF-α、CD14^+/CD16^+水平及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结果败血组患儿发病时血清PCT、TNF-α、CD14^+/CD16^+水平分别为(6.57±2.38)ng/m L、(28.69±8.13)pg/m L、(11.35±3.21)%,感染控制后分别为(1.63±0.67)ng/m L、(9.36±3.97)pg/m L、(8.23±2.27)%,健康组血清PCT、TNF-α、CD14^+/CD16^+水平分别为(0.86±0.43)ng/m L、(6.29±2.01)pg/m L、(7.67±1.13)%,败血组患儿发病时和感染控制后上述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败血组患儿感染控制后上述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发病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PCT以1 ng/m L、TNF-α以7.5 pg/m L、CD14^+/CD16^+以8.5%为临界值时,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及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3.75%(75/80)、92.50%(37/40)、96.13%(75/78)、88.10%(37/42)、93.33%(112/120)、0.836,与出生后实验诊断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TNF-α、CD14^+/CD16^+水平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合检测三者水平有利于医师评估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情变化,且在诊断该疾病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郭辉葛亮张思
关键词:降钙素原新生儿败血症
炎琥宁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9
2017年
目的:探讨炎琥宁联合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65)和对照组(n=65),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炎琥宁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7d。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IL-2水平显著升高,IL-4、IL-10、IL-13、IL-6、TNF-α和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CD3^+、CD4^+细胞比例和CD4^+/CD8^+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CD8^+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或P<0.01),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RBC-C3bR显著升高,RBC-ICR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炎琥宁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其炎性反应,效果显著优于阿奇霉素单用。
郭辉葛亮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阿奇霉素炎性因子免疫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