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峰
- 作品数:13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与单纯手术切除对小肝癌疗效比较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对比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与单纯手术切除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共65例小肝癌病人临床资料。65例中30例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35例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治疗后的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9,P=0.036)。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组术后1、2、3年复发率为6.7%、13.3%、23.3%,手术组术后1、2、3年复发率为11.4%、17.1%、31.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65,P=0.495)。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组术后1、2、3年总生存率为93.3%、80.0%、60.0%,手术组术后1、2、3年总生存率为91.4%、77.1%、57.1%,两组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8,P=0.78)。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微波消融的治疗效果确切,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可考虑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
- 谭冠沈世强秦峰黄纯江
- 关键词:小肝癌肝动脉栓塞化疗微波消融手术切除
- 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52例,按照术前是否行减黄治疗分为两组:减黄组24例,术前行减黄治疗;未减黄组28例,直接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肿瘤复发率,1、3、5年生存率等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电话、门诊检查或住院复查等随访方式,随访时间8~60个月。结果减黄组住院时间较未减黄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出血、发热、胸腔积液、腹腔感染、伤口感染、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减黄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8.0±51.7)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4.2±44.2)U/L、总胆红素为(177.5±64.1)μmol/L、直接胆红素为(160.24-61.9)μmol/L;减黄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71.2±13.8)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60.0±12.1)U/L、总胆红素为(93.5±20.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76.3±18.1)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前后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黄组随访患者21例,未减黄组随访患者25例,其他失访。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减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功能情况。但对于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术前减黄并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故不推荐常规术前减黄。
- 陈晓燕秦峰沈世强
-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门部胆管癌黄疸临床研究性
- 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与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比较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和单纯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05年1月一201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联合组和单纯组,每组各42例。联合组患者采用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给予治疗,单纯组患者采用单纯肝切除术给予治疗。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为(323.9±93.1)ml,单纯组为(524.5±119.2)ml,P〈0.05。联合组术后肿瘤复发率为14.2%,单纯组为33.3%,P=0.040。联合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96.5%、67%、51%,单纯组分别为84%、49.5%、3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6)。联合组手术时间为(177.7±30.7)min,单纯组为(165.1±29.5)min,P=0.058。联合组术后住院时间(15.5±3.7)d,单纯组为(14.0±4.0)d,P=0.068。联合组和单纯组术后第1天肝功能ALT、AST、ALB、TBIL变化,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包括胆瘘、发热、胸腔积液、大出血、腹腔感染及其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肝切除术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优于单纯肝切除术。
- 秦峰沈世强李蔚谭冠黄纯江邢志祥
- 关键词:肝切除术疗效比较研究肝肿瘤微波消融原发性肝癌
- 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对大鼠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 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对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SD大鼠数字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A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异甘草酸镁治疗组(C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维拉帕米治疗组(D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治疗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肝脏丙氨酸转氨酶(A LT)、形态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每克肝组织中硝酸盐单位(NU/g)表示]、凋亡相关基因(Fas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β-连环蛋白([3-catenin)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E组各时间点血清ALT水平[6、12、24、48 h分别为(354.2 ±63.4)、(452.2±79.6)、(1 243.2±124.9)、(423.3 ±64.3)U/L]与B组比较[6、12、24、48 h分别为(887.2 ±118.6)、(1 234.5±155.7)、(2 124.8 ±234.8)、(1 487.4±174.4) U/L]显著下调(P<0.05),术后6h肝组织SOD活性E组(98.8±7.1)NU/g与B组(61.4±5.6)NU/g、C组(75.9±6.4) NU/g、D组(77.4±6.9) NU/g比较明显增强(P<0.01),病理改变明显减轻,Fasl基因(1.327±0.193)及蛋白表达(0.010 9 ±0.001 4)明显下调(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0.141 0 ±0.005 3)明显下调(P<0.00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0.079 1 ±0.008 2)明显上调(P<0.01).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能有效减轻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抑制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反应,上调3-catenin蛋白表达,促进肝脏再生,减轻肝脏过氧化损伤.
- 李蔚陈祖兵沈世强胡超谭冠黄纯江秦峰
- 关键词:异甘草酸镁维拉帕米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
- 秦峰张爱民沈世强
-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16年
-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重症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常常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治疗方式上选择早期及时有效的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本文就SAP发病时胃肠道病理生理变化、早期肠内营养途径、时机及制剂的选择做一综述。
- 秦峰李蔚沈世强
-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
- 上调微小RNA-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通过合成及转染微小RNA (miRNA)-3178模拟物(mimic),观察上调miR-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HCC TECs)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验证肝窦内皮细胞(HSECs)和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中miR-3178的差异表达.miR-3178 mimic转染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上调miR-3178表达,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ON组)、miR-3178上调组(Mimic组)、阴性对照组(NC组),Real-time PCR验证转染前后肝癌血管内皮细胞miR-3178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效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HCC 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低于HSECs(P <0.01).转染后HCC 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高于转染前(P<0.01),细胞转染效率达到90%以上.MTT结果显示Mimic组在转染后24、36、48、72 h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在72 h增殖率达到最低.细胞凋亡结果显示,Mimic组[(18.19±2.25)%]凋亡率明显高于CON组[(6.43±1.23)%]和NC组[(6.41±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周期结果显示,Mimic组[(69.12±4.87)%]G0/G1期细胞明显多于CON组[(55.12±4.13)%]和NC组[(54.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mic组[(10.98士1.76)%]S期细胞明显少于CON组[(24.23±2.13)%]和NC组[(24.78±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C TECs中miR-3178明显低表达,上调miR-3178表达能明显抑制HCC TECs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G0/G1期细胞阻滞.
- 李蔚沈世强邬善敏陈祖兵胡超秦峰黄纯江
- 关键词:细胞周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微波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系统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微波消融(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包括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NKI)、PubMed、Cochrane Library 、CBM、EMBASE、Medline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TACE联合PMCT与单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2005年1月-2015年5月,涵盖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AFP下降水平,1、2、3年生存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专用软件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总计989例患者,联合组470例,单纯组5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PMCT治疗中晚期肝癌总有效率较单纯TACE高,AFP下降>50%,较单纯TACE明显,1年、2年、3年生存率较单纯TACE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晚期肝癌患者选择TACE联合PMCT治疗效果优于单纯TACE治疗.
- 秦峰李蔚沈世强
-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肝肿瘤
- 肝癌切除术后辅助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患者生存的影响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辅助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21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术后是否联合TACE治疗分为单纯组(95例)及联合组(120例)。单纯组采用单纯肝切除术治疗,联合组先行肝切除术,术后1个月给予TACE治疗。记录2组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情况及相关临床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组间生存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肝切除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联合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67.0%、51.0%,中位生存期为51个月;单纯组分别为84.0%、49.5%、36.5%,中位生存时间为39个月,2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0,P=0.018)。联合组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均分别为91.7%、62.5%、37.5%,单纯组分别为84.0%、42.1%、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2,P=0.027)。术前AFP≥400μg/L、TNM分期Ⅲ期、肿瘤多发、肿瘤直径>5 cm、HBs Ag阳性及发生血管侵犯是影响患者肝癌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ACE则是患者长期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肝切除术后行辅助性TACE治疗可明显提高HCC患者的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邢志祥沈世强秦峰杨强叶子
- 关键词:肝切除术预后
-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胰腺外伤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在胰腺损伤病人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胰腺外伤病人的临床资料。40例病人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14-60岁,平均34岁;损伤的类型:闭合性胰腺损伤30例(75.0%),开放性胰腺损伤10例(25.0%)。按即胰腺损伤分级标准,Ⅰ级损伤10例(25.0%),Ⅱ级损伤11例(27.5%),Ⅰ、Ⅱ级均无主胰管损伤;Ⅱ级损伤12例(30%),Ⅳ级为近侧胰腺横断伤或累及壶腹部的裂伤4例(10.0%),Ⅴ级为胰头毁损伤3例(7.5%)。本组所有病例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均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均证实为胰腺损伤。结果39例治愈出院(97.5%),死亡1例(2.5%);因合并脾蒂撕裂致腹腔大出血术中死亡;围术期发生并发症10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并发症有胰瘘5例,肠瘘3例,腹腔脓肿及假性胰腺囊肿各1例,经手术或保守治疗痊愈。结论胰腺外伤并发症多,病死率高,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并且严格掌握损伤控制原则是降低胰腺外伤病人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 邢志祥沈世强秦峰
- 关键词:胰腺损伤损伤控制性手术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