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晓东

作品数:38 被引量:394H指数:10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0篇土壤
  • 9篇小麦
  • 7篇绿洲灌区
  • 6篇固定道
  • 6篇春小麦
  • 5篇栽培
  • 5篇作物
  • 5篇绿洲
  • 5篇耕作
  • 5篇耕作方式
  • 4篇油菜
  • 4篇蒸散
  • 4篇蒸散量
  • 4篇农田
  • 4篇气候
  • 4篇垄作
  • 4篇不同耕作
  • 4篇不同耕作方式
  • 4篇春油菜
  • 3篇需水

机构

  • 38篇甘肃省农业科...
  • 8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中国气象局兰...
  • 3篇学研究院
  • 2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甘肃省农业科...
  • 1篇临夏回族自治...

作者

  • 38篇吕晓东
  • 20篇马忠明
  • 6篇王鹤龄
  • 6篇王婷
  • 5篇连彩云
  • 4篇王润元
  • 4篇王智琦
  • 4篇崔云玲
  • 4篇杨虎德
  • 4篇薛亮
  • 3篇牛俊义
  • 3篇张立勤
  • 3篇郭天文
  • 3篇杜少平
  • 3篇郑果
  • 3篇唐文雪
  • 3篇张强
  • 3篇陈娟
  • 2篇冯守疆
  • 2篇王方

传媒

  • 9篇甘肃农业科技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西北农业学报
  • 3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技推广
  • 1篇核农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2010农业...
  • 1篇2018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河西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春小麦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在河西地区采用节水灌溉栽培方式,研究传统耕作(CT)、平作固定道(ZT)、固定道垄作(PRB)和垄作沟灌(FRB)4个处理下春小麦土壤水分、蓄水量、蒸散量、产量及其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0~10cm土层PRB含水量分别高出CT、FRB、ZT处理13.70%、23.50%、4.80%,春小麦全生育期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和0~120cm土壤储水量也表现出PRB>ZT>FRB>CT的趋势。不同处理春小麦蒸散量差异很大,阶段蒸散量表现出CT>ZT>FRB>PRB,三叶期—抽穗期相差最大,CT分别比FRB、ZT和PRB高出15.56%、23.59%和38.73%,阶段蒸散量高峰值集中于生长中后期。PRB处理成穗数在4个处理中达到最大,分别比FRB、CT和ZT处理高出17.03%、2.40%和7.19%。PRB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比FRB、CT和ZT处理高出22.57%、30.49%和18.95%。PRB处理耗水量比FRB、CT和ZT处理少6.70%、28.80%和12.68%。可见,PRB处理节水效果明显,且达到增产的效果。
潘艳花马忠明吕晓东张立勤王智琦
关键词:春小麦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水分蒸散量
土壤水分下限对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为确定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和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55%、70%和85%),研究了传统耕作和固定道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垄作栽培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固定道垄作栽培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来看,在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罗双龙马忠明李玉斌杨钊吕晓东
关键词:小麦水分利用效率
水氮耦合对固定道垄作栽培春小麦根长密度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固定道垄作(PRB)是在农田中设固定的机械行走道的一种垄作和沟灌栽培模式,是河西灌区春小麦取代传统平作和大水漫灌种植方式的一种新技术。为了明确PRB种植模式下合理的施氮水平和灌水量,2014—2015年连续2年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3种灌溉定额(1200、2400和3600 m3 hm–2)为主区,以4种施氮水平(0、90、180和270kg hm–2)为副区,研究水氮耦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根长密度及最终产量的影响。随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根长密度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灌水量的效应大于施氮水平的效应;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根长密度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根长密度最大值的水氮耦合条件是灌水量约2850 m3 hm–2、施氮量196~207 kg hm–2。中等灌水量(2400 m3 hm–2)条件下,小麦主要生育期根长密度显著增加,提高了根长密度在40~80 cm土层的分配比例,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综合评价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中等灌水量与中氮水平(180 kg hm–2)是所有处理中的最佳水氮耦合模式,可用于河西灌区春小麦PRB栽培模式。当加大灌水至3600m3 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其原因可能是高灌水量使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根长密度降低,且根长密度在0~40 cm土层的比例升高,在40~80 cm土层的比例下降。
马忠明陈娟刘婷婷吕晓东
关键词:水氮耦合固定道根长密度春小麦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6
2016年
【目的】依托8年长期(2005~2012)固定道定位试验,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在0—90 cm土层的分布特征,为优化中国西北干旱区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包括固定道垄作(PRB)、固定道平作(PFT)与传统耕作(CT)三种耕作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量磷(MBP)、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及小麦产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在0—90 cm土层,不同耕作方式下的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下降后增大的分布特征;在0—60 cm,固定道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增加心土层作物生长带土壤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储量大小为PRB〉PFT〉CT;PRB、PFT较CT可以显著增加0—10 cm作物生长带TOC、POC、MBC、MBN、MBP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其大小为PRB〉PFT〉CT;耕作方式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著;TOC、POC、MBC、MBN、MBP、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PRB较PFT、CT能够提高耕作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产量,增大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耕作方式(PRB、PFT及CT)对10 cm以下土层土壤环境改善作用不明显。
陈娟马忠明刘莉莉吕晓东
关键词:固定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河西灌区田间固定道保护性耕作下作物轮作模式效益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在甘肃河西走廊,通过田间试验结合入户调研的方式,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基于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的7种轮作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经济效益最好,净收益、产投比和单方水产值分别为1.52×104元·hm-2、2.00和5.39元·m-3;小麦-啤酒大麦-小麦劳动生产率最高,达240.2元·人-1·a-1,社会效益在所有轮作模式中也相对最好;小麦-油葵-啤酒大麦区域水资源安全保障度、水分能量生产效率、热量利用率分别为1.83、2.07×104kJ·m-3和66.12%,生态效益最好;综合效益相对较好的4种轮作模式分别为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马铃薯-小麦、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兼顾考虑固定道保护性农业系统的稳定性维护,小麦-加工型甜椒-玉米、小麦-玉米-玉米和小麦-针叶豌豆-小麦三种轮作模式更适宜在固定道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张立勤马忠明连彩云吕晓东崔云玲
关键词:轮作模式河西走廊
9种叶面处理剂对春油菜产量的影响及对其病害的防效被引量:12
2019年
针对春油菜病害防控及产量提升,选择阿泰灵、禾奇正等9种不同叶面处理剂,分别在春油菜蕾薹期、初花期、花荚期喷施1次,综合春油菜生理指标、产量、病害防效分析,结果表明,禾奇正、阿泰灵和芸苔素内酯可降低春油菜株高、增加春油菜茎粗、提高春油菜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2.42%、8.48%和6.54%,并对春油菜白粉病和菌核病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对白粉病的防效为31.15%~51.04%,对菌核病的防效为 27.96%~ 41.14%。
郑果王立王立惠娜娜李继平吕晓东惠娜娜贾改秀
关键词:春油菜油菜病害防控效果
一种马铃薯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马铃薯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专用肥的原料和重量百分比包括:氮素10-11份,磷素6-7份,钾素7-8份和微肥1-2份;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根据以上所述的原料和配比,将各原料按配比混匀、粉碎,使用再造...
杨虎德崔云玲何贵文张久东吕晓东
文献传递
北方寒旱区春油菜专用富硼缓控释肥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北方寒旱区春油菜专用富硼缓控释肥,由以下质量分数的原料制成:核芯肥90%‑95%、余量为环氧改性羧甲基纤维素钠缓释包膜剂;核芯肥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改性油页岩半焦80‑160份,纯氮27.6‑36.8份,五...
王婷吕晓东杨君林郑果刘占鑫陈其鲜
文献传递
干旱灌区固定道耕作对土壤水热效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提高干旱灌区小麦节水生产技术,依托2005年开始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CT)为对照,对固定道平作(ZT)和固定道垄作(PRB)下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春小麦产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RB可增加0~8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出苗期至收获期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为PRB〉ZT〉CT。在小麦播种期至出苗期,PRB土壤升温较慢,拔节期至收获期0~15cm土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PRB〉ZT〉CT。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PRB保护性耕作对小麦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穗粒数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因素。PRB和ZT处理4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6.88%和12.96%。PRB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明显,可作为干旱灌区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进行推广。
马忠明张立勤吕晓东潘艳华
关键词:春小麦固定道水热效应干旱灌区
甘肃马铃薯种植布局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5
2012年
基于甘肃省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和马铃薯生长条件,选择最佳小网格推算模型推算出500m×500m的高分辨率的网格序列;确立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气候区划指标,结合地理信息资料,运用GIS技术,开展马铃薯种植适宜性动态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使马铃薯最适宜区和适宜区面积分别减小35%和3%,次适宜区和可种植区面积分别扩大18.5%和6.6%,不适宜区面积缩小2.0%。提出了马铃薯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各地应根据气候特点,调整作物布局;适当调整播种日期,躲避影响马铃薯产量的春霜冻、块茎形成期的高温危害及伏期干旱等;采取多种农业措施,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预计随着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该地区的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结构布局将会继续受到影响,研究成果可为甘肃马铃薯生产以及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王鹤龄王润元张强吕晓东牛俊义赵鸿
关键词:气候变化马铃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