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林楠

作品数:22 被引量:272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4篇经济管理
  • 4篇历史地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乡村
  • 5篇农业
  • 3篇农业发展
  • 2篇遥感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源数据
  • 2篇多源数据
  • 2篇城乡
  • 1篇地块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地理加权回归...
  • 1篇都市郊区
  • 1篇休闲
  • 1篇休闲功能
  • 1篇演进
  • 1篇演进特征
  • 1篇遥感影像
  • 1篇引力模型
  • 1篇优势度

机构

  • 18篇国家农业信息...
  • 4篇北京市农林科...
  • 4篇北京农业信息...
  • 3篇河北地质大学
  • 2篇中国国土勘测...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国土资源
  • 1篇肇东市农业技...
  • 1篇北京舜土规划...
  • 1篇北京农林科学...
  • 1篇山东省地质矿...

作者

  • 22篇刘玉
  • 22篇唐林楠
  • 10篇潘瑜春
  • 7篇唐秀美
  • 5篇任艳敏
  • 2篇郜允兵
  • 1篇孙超
  • 1篇路磊
  • 1篇张川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经济地理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地理研究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地理科学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特征被引量:23
2017年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县域数目增多,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目减少。其中,拮抗滞后(Ⅰ)、拮抗同步(Ⅱ)、拮抗超前(Ⅲ)、磨合滞后(Ⅳ)、磨合同步(Ⅴ)、磨合超前(Ⅵ)是主要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42000—2014年,县域耦合协调性的空间集聚性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建议未来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协调发展。
刘玉潘瑜春唐林楠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民收入
果品产量统计数据空间离散化研究——以北京平谷区为例
2016年
果品产量是衡量区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指标。果品产量的空间离散化,有助于揭示区域内部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获取微观尺度的果品产量数据。该研究依据地形起伏度和土地利用分区将平谷区划分为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并分别建立离散化模型进行修正,将村果品产量离散到500 m×500 m格网下的果园图斑上。结果表明:(1)村果品模拟产量与果品实际产量的相关性系数由总体样本建模的0.585提高到分区建模的0.690,表明分区建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各区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存在差异。平原区果园面积对果品产量呈现线性影响;浅山区和深山区果园面积对果品产量的影响较为剧烈,呈幂指数关系,并且增加海拔高度和坡度2个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有改善。(3)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综合影响下,平谷区果品产量呈现地带性分布。其中,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地形相对平缓、自然本底较好、农民劳作便利的浅山带;而平原区和深山区分别受政策限制和地形限制,果品产量相对较低。
刘玉范文洋郜允兵唐林楠
关键词:果品产量土地利用
北京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耦合过程与解耦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系统探讨2005年以来北京市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耦合、解耦过程,得到如下结论。1)2005-2017年,北京市农业发展水平先增强后减弱。经济产出特征与农业发展特征相似;农业社会发展水平指数先快速减小后缓慢提升,但总体减弱;产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2)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先增强后减弱。资源承载及消耗指数与压力指数的变化趋势相同,且对农业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影响明显;环境污染指数逐年下降。3)全市资源环境压力与农业发展之间经历了"最不利状态→理想状态→相对乐观状态"的动态演变,解耦和耦合状态并存,并以解耦状态为主。在未来农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仍需注重农业生态化发展及其多功能价值的挖掘,促进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有序平衡。
刘玉唐林楠潘瑜春
关键词:农业发展资源环境耦合过程
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时空格局及耦合特征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揭示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空间格局、演化趋势及耦合特征,该研究构建包括县域种植业生产、林果生产、畜禽产品生产和水产品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功能评价模型,并借助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呈现规律性分布,平原区种植业生产功能较强;市辖区周边县域的畜禽产品生产功能较强;低山丘陵区林果生产功能较强;水产品生产强功能区则分布于东部沿海一带。研究期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产品生产功能整体提升。22000-2013年间,县域种植业生产功能和畜禽产品生产功能集聚效应略有减弱,水产品生产功能的集聚效应基本不变,林果生产功能的集聚效应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功能同质集聚特征显著。3种植业生产功能呈现明显的正向时空相关性,且二元化结构显著;畜禽产品生产功能与种植业生产、林果生产功能呈现显著的正向耦合性,且耦合性在增强。建议各县域结合农产品生产功能现状及功能间的耦合性差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及布局,促进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生产功能的协同发展。
刘玉唐林楠潘瑜春唐秀美任艳敏
关键词:农产品
基于多维组合特征的北京密云区乡村休闲功能评价被引量:5
2020年
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是新时代振兴乡村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典型山区密云区为例,结合基础地理信息、兴趣点等多源数据,从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服务设施配置三个维度评价村域尺度的乡村休闲功能,并利用三维魔方法划分休闲功能发展类型。结果表明:(1)密云区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和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空间分异明显。交通区位指数以古北口、高岭、太师屯、巨各庄、穆家峪、十里堡、河南寨等镇为中心沿东西方向表现出高(中高)—中低—低的衰减态势;资源禀赋水平呈现山区>平原的分布特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总体偏低。三者综合作用下,密云区中部以及密云水库东北部乡镇所辖村庄的休闲功能发展领先。(2)基于主导要素类型及数量,密云区可分为交通资源主导、资源服务主导、交通主导、资源主导等7种休闲发展类型。建议按照农旅融合、周边景区依托、城郊观光休闲等措施,因地制宜地促进各类型区休闲功能良性发展和空间格局优化。研究结果将为地方产业规划编制及振兴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刘玉唐林楠任艳敏冼炜轩
基于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的中国农业增长的演进特征被引量:9
2017年
论文基于偏离-份额法的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从份额分量、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4方面系统研究了1985—2014年间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及结构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农业增加值呈现阶段式增长,种植业和牧业是导致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是全国农业增长的主要区域。2)八大粮食生产区农业产业份额分量均表现出先剧烈波动、后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势总体较弱且进一步下降;净竞争分量变化具有波动性,种植业、渔业促进区域农业总体竞争力的作用增强,林业和牧业的促进作用减弱;种植业和林业改善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应的作用增强,牧业和渔业则相对减弱。3)建议各区域结合产业发展优势,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农产品流通与技术合作,促进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刘玉潘瑜春潘瑜春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农业增长
北京市乡村地域多功能时空分异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以北京1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模型,分析乡村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生态服务及旅游休闲五项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探讨其未来的功能定位。结果表明,乡村地域各类功能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集中于近郊平原区,农产品生产功能集中于远郊平原区,生态服务与旅游休闲功能集中于远郊山区。受经济发展基础、地理区位、地形条件及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近郊平原区、远郊平原区和远郊山区三类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五项功能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未来将结合地区资源现状及发展差异,围绕区县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各区县乡村功能的全面协调发展。
唐林楠潘瑜春刘玉唐秀美
关键词:时空分异
北京市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被引量:20
2016年
本研究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和灰色关联法,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乡转型和乡村地域功能的时序特征及其关联性,以期为改善北京城乡关系、有效提升乡村地域功能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1978—2012年,北京市城乡转型依次经历了缓慢转型(1978—1995)、快速转型(1996—2006)、转型放缓(2007—2012)三个阶段。2生态、历史、市场和政策等因素显著影响着乡村地域功能的提升。35年间,乡村地域功能总体稳步发展,并与城乡转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3在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地域功能反馈等综合作用下,城乡转型与乡村地域功能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二者依次经历了低水平耦合、倒"U"型耦合和高水平耦合三个阶段。
唐林楠刘玉唐秀美
关键词:城乡转型
基于POI数据的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被引量:13
2021年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依据分类将POI数据中的1793个乡村休闲旅游地分为自然风景类、历史与文化活动类、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等4类。借助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乡村休闲旅游地以观光农场类和休闲度假类为主,二者共占62.87%,在古北口镇、石城镇等乡(镇)分布较集聚。依据最大空间集聚尺度的核密度带宽分析结果,整体和各类乡村休闲旅游地呈现“两条轴带,多个增长极”的集聚分布格局;自然风景类在白、潮河轴带沿线和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等增长极所在的村域集聚;观光农场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凸显了以司马台村为核心的增长极;休闲度假类在已有白、潮河轴带的基础上,呈现环绕古北口镇司马台村的安达木河轴带;历史与文化活动类主要集聚于古北口村、司马台村等增长极上。乡村休闲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主要受交通区位、资源禀赋、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影响。以期为村域等微观尺度乡村休闲旅游差异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密云区乡村休闲旅游地选址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冼炜轩尚国琲刘玉刘巧芹唐林楠
关键词:POI影响因素
基于BP模型和Ward法的北京市平谷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与分区被引量:49
2016年
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借助BP神经网络模型揭示平谷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运用Ward法划分功能区,服务于平谷区乡村转型发展和功能区布局。结果表明:1在多项功能综合作用下,平谷区基本形成了"平原地区生产功能较强、镇中心及周边村域生活功能明显、山地区以生态功能为主"的功能分布格局。2基于评价结果和空间属性,平谷区划分为西部平原生产区、东部山地生态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中部近郊平原生活区、东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山地生态区。其中,西部平原生产区、中部平原城市生活区、北部山地生态区是平谷三生空间功能发展的优势区域,分布相对集中。按照"强功能重优化、中等功能重提升、弱功能重改善"的原则提升乡村地域功能,促进地区均衡发展。
唐林楠刘玉潘瑜春任艳敏
关键词:BP模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