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进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地震
  • 3篇化学风化
  • 2篇地震滑坡
  • 2篇有机碳
  • 2篇同位素
  • 2篇滑坡
  • 2篇化石
  • 2篇风化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化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下水
  • 1篇地震对
  • 1篇有机质
  • 1篇有机质分解
  • 1篇造山带
  • 1篇溶解无机碳
  • 1篇山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长安大学
  • 1篇杜伦大学
  • 1篇西安地球环境...

作者

  • 7篇金章东
  • 7篇汪进
  • 4篇张飞
  • 1篇范宣梅
  • 1篇汪进
  • 1篇肖军
  • 1篇张飞

传媒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地球环境学报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主要河流的颗粒有机碳来源及通量被引量:1
2021年
河流系统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纽带,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河流中的颗粒有机碳(POC)主要由来源于土壤和植被的生物有机碳和来源于岩石的化石有机碳组成,POC的侵蚀、搬运、氧化和埋藏对不同时间尺度的碳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统计了我国31条主要河流(包括台湾12条)的POC含量、碳同位素和悬浮物通量等数据,获得生物POC和化石POC的年通量,探讨了我国河流POC来源和通量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POC的来源和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黄河和长江侵蚀大量的年老生物POC,而台湾河流主要为化石POC;我国河流POC来源与通量主要受控于物理侵蚀、气候、地质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7%,近10年其生物POC和化石POC的总年通量分别为4.25±0.78 Mt C/a和2.04±0.22 Mt C/a,各占世界河流通量的2.7+1.3/-0.9%和4.7+6.6/-2.8%,表现出对全球海洋有机碳的一定贡献。过去几十年,我国河流输沙量显著减少,改变了河流有机碳氧化和水库埋藏过程及通量,其过程和通量的进一步监测和研究对理解有机碳侵蚀、输运、氧化和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汪进曲远馨金章东
关键词:河流
风化过程中铼和硒的活动性及其对化石有机碳风化的指示
2024年
化石有机碳风化是地质时间尺度上重要的碳源,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如何量化一直是个挑战.河水铼(Re)含量的变化被认为具有示踪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强度的潜力,然而Re的来源及其与化石有机碳风化之间的关系还知之甚少.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一指标的有效性,本文选择重庆市城口县下寒武统水井沱组页岩风化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逐级提取实验等分析,探讨页岩风化序列中Re和硒(Se)的活动性及其与化石有机碳风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化学蚀变指数(CIA)从基岩到风化层逐步升高,指示增强的风化强度.根据逐级提取实验和质量迁移系数(τ)的变化发现,页岩中的Re和Se主要赋存于有机质相,风化过程中与化石有机碳同步流失,而与页岩中的硫化物矿物氧化无明显相关;风化过程中Re和Se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导致其与化石有机碳非等量流失.本研究支持Re作为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的指标,而Se是示踪化石有机碳风化的潜在指标.未来需要不同类型沉积岩剖面与流域相结合的研究,明确河水Re和Se的来源及其与流域化石有机碳风化之间的关系.
张玉红汪进曲远馨朱超金章东
关键词:活动性化学风化
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锶地球化学特征
为全面了解青海湖流域地下水水化学和锶化学特征,对该区地下水进行了主要离子和锶同位素的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地下水呈弱碱性,水温较低,离子含量较高.地下水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水化学类型主要...
肖军金章东张飞汪进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地下水锶同位素化学风化
文献传递
地震滑坡在活跃造山带侵蚀和风化中的作用:进展与展望被引量:4
2022年
以地震为代表的构造运动在地球地貌演化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其过程包括同震抬升或沉降和地震滑坡侵蚀.地震诱发的滑坡向河流输送大量的松散物质,可造成流域物质输移通量成倍增加,且持续时间可达几十年或更久.在暴露新鲜岩石的同时,地震滑坡还剥蚀植被和土壤,这些作用都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的碳输移.越来越多的研究尝试量化地震对地表过程影响的通量、速率和演化方式,但目前对这类高强度事件对地表过程的影响强度、幅度和趋势仍知之甚少.文章透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诱发的滑坡对流域侵蚀与沉积通量、河水化学和碳输移影响这一镜头,系统综述了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2015年尼泊尔Gorkha地震和新西兰历史地震等对地表过程的影响,明确了地震滑坡对构造活跃造山带流域侵蚀和风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建议,未来应加强对地震事件前后流域侵蚀-风化作用和通量的监测、地球化学示踪、沉积记录及模拟对比研究,这不仅有助于加深高强度构造事件地表环境效应的机理认识,而且对于阐明高强度构造事件与大陆侵蚀-风化以及长时间尺度全球碳循环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深刻科学意义.
金章东Robert GHILTONA.Joshua WEST李根张飞张飞汪进范宣梅谢孟龙
关键词:地震化学风化碳循环
大地震对龙门山构造带剥蚀-风化-碳循环的深远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构造运动对地表剥蚀、硅酸盐风化、长尺度碳循环以及气候系统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论和不确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已有关于“构造-风化-碳循环-气候变化”耦合的证据主要基于河水化学计算的和海洋沉积物记录的硅酸盐风化以及有机碳输移通量,一直缺乏对构造事件前后剥蚀、风化通量的直接观测和对比研究,更不清楚构造运动对流域侵蚀和风化过程影响的幅度、范围及持续时间。龙门山位于构造活动活跃的青藏高原东缘,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区域,拥有大量的基础资料与背景数据。发生于龙门山地区的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引发了近8万个山体滑坡;这些滑坡体快速向河流系统输送大量碎屑物质,极大地影响了地表过程,为评价构造事件对流域剥蚀和风化的影响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机会。文章通过定量评估地震滑坡对流域侵蚀、河流颗粒有机碳(POC)输移和河水溶质的影响及持续时间,结合滑坡体积与地震震级和复发频次关系,提出了地震滑坡对以龙门山为代表的活跃造山带长时间尺度剥蚀速率控制的新机制。结果表明,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的5年里,龙门山地区主要河流的悬浮物通量较地震前增加了3~7倍,指示了地震滑坡对流域侵蚀的直接贡献;清空单次地震产生的龙门山地区细颗粒滑坡物质需要几十年至数百年、粗颗粒则可能需要数千年,而滑坡密度和高强度径流是控制滑坡物质搬运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模拟建立了龙门山地区地震震级一滑坡体积与复发频次的关系,计算得到该地区理论上的长时间尺度平均地震滑坡剥蚀速率,约为0.5~1.0mm/a。这一理论值与宇宙成因核素和低温热年代学获得的长尺度剥蚀速率大致相当,并且汶川滑坡的空间分布与测得的长尺度剥蚀速率的空间分布相似,这表明在构造
金章东汪进李根张飞
关键词:地震剥蚀风化碳收支龙门山
有机质分解对青海湖湖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_(DIC))的影响及其指示意义——来自沉积物捕获器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青海湖沉积物稳定碳同位素常常被用来指示古环境的变化,然而准确地解译其信号需要充分认识溶解无机碳同位素比值(δ^(13)C_(DIC))变化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利用沉积物捕获器连续一年收集的青海湖湖水及颗粒物,通过其中湖水的δ^(13)C_(CDIC)和细颗粒沉积物中碳酸盐稳定碳同位素(δ^(13)C_(carb))的同步分析,结合湖水δ^(13)C_(DIC)的垂直分布和表层沉积物δ^(13)C_(carb)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探讨了有机质分解在δ^(13)C_(DIC)和δ^(13)C_(carb)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从沉积物捕获器中获得的湖水δ^(13)C_(DIC)的变化主要受控于与外界隔绝后(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但这种(微)生物分解作用并不会影响到δ^(13)C_(carb)比值。这些现象反映了(1)还原环境下(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对水体δ^(13)C_(DIC)有重要影响和(2)青海湖自生碳酸盐主要从上层湖水沉淀,且形成后不再与周围水体发生交换作用。
汪进金章东张飞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溶解无机碳稳定碳同位素有机质分解
地震滑坡在山脉地貌演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构造活跃区的山脉地貌演化也是构造抬升、河流下切、气候变化和山体滑坡等过程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构造抬升和河流下切作用能够导致流域起伏变大、山坡变陡,当山坡陡峭达到重力失衡的阈值时,形成各类大大小小的山体滑坡,由其造成的山坡侵蚀作用能进一步限制流域的起伏(Burbank et al,1996;Montgomery and Brandon,2002;Larsen and Montgomery,2012)。
汪进汪进
关键词:地貌演化地震滑坡山体滑坡构造抬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