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晓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一氧化碳
  • 2篇时空分布特征
  • 2篇平流层
  • 2篇气候
  • 2篇气候模式
  • 2篇准两年振荡
  • 2篇位相
  • 2篇流层
  • 2篇QBO
  • 2篇CO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对流
  • 1篇中尺度对流系...
  • 1篇强对流
  • 1篇强对流天气
  • 1篇回波
  • 1篇急流
  • 1篇弓形回波
  • 1篇触发
  • 1篇触发机制

机构

  • 4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作者

  • 5篇王春晓
  • 1篇崔丽曼
  • 1篇苏爱芳
  • 1篇张宇星
  • 1篇田文寿

传媒

  • 1篇大气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第29届中国...
  • 1篇第34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6年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被引量:17
2020年
基于Himawari-8卫星资料、雷达监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5日河南省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触发条件及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冷涡背景下,高空冷平流配合低层暖脊发展、对流有效位能值激增,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不稳定条件,地面辐合线、冷池是触发机制。河南省西南部位于高能区、不同温湿性质气团交绥区,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中层以下干绝热递减率为风雹天气提供了可能;河南省中部、河南省南部位于大气可降水量大值区,深厚的湿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有利于产生强降水。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抽吸作用导致豫西南上升运动强盛,雷暴高压产生的变压风增强了动力抬升,中小尺度动力辐合促使强对流回波发展。风雹天气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前侧云顶亮温梯度大值区,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低值中心附近。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强回波悬垂、三体散射与快速移动的弓形回波、阵风锋和后侧入流急流对提前预警冰雹、雷暴大风有很好的指示意义。925 hPa 12 h显著增温区、对流有效位能高值区和冷池出流与暖空气交绥区是强对流发展的潜势区,湿球温度0℃层高度与冰雹关系密切。
崔丽曼苏爱芳苏爱芳王春晓张宇星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弓形回波
热带平流层CO浓度准两年振荡的位相变化特征
利用2005~2014年10年的卫星微波临边探测仪(MLS)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一氧化碳(CO)体积混合比的年际变率,发现热带平流层CO浓度的准两年振荡(QBO)在30 h Pa高度附近存在明显的位相变化特征。大气化学气...
王春晓田文寿
关键词:平流层
文献传递
东亚地区CO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AIRS 和MLS 的一氧化碳(CO)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2005 年—2010 年不同高度的CO 浓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不同高度,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为CO 浓...
王春晓
关键词:CO
文献传递
东亚地区CO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AIRS和MLS的一氧化碳(CO)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2005年—2010年不同高度的CO浓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不同高度,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四川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为CO浓度高值区,青...
王春晓
关键词:CO
文献传递
热带平流层CO浓度准两年振荡的位相变化特征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2005~2014年10年的卫星微波临边探测仪(MLS)资料分析了热带平流层一氧化碳(CO)体积混合比的年际变率,发现热带平流层CO浓度的准两年振荡(QBO)在30 h Pa高度附近存在明显的位相变化特征。大气化学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表明,热带平流层CO的准两年振荡信号是化学和动力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动力作用主要是QBO引起的次级经向环流引起的物质传输。化学和动力过程共同作用导致热带平流层CO浓度的垂直梯度在30 h Pa高度处发生反转,进而产生一氧化碳QBO信号的位相变化。此外,化学气候模式模拟结果还表明,与CO有关的化学过程不但可以减弱一氧化碳QBO信号的振幅,还可以在热带30~10 h Pa高度范围内造成一氧化碳QBO和纬向风QBO信号之间约3个月的时间差。
王春晓田文寿
关键词:平流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