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敖 作品数:8 被引量:27 H指数:4 供职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玉米萌发成苗期渗透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0年 稳定和增加玉米产量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供应安全,而良好的种子萌发和成苗是玉米高产的基础。玉米种子萌发和成苗受春旱影响严重,渗透调节是该时期抵御干旱的关键机制之一,不同玉米基因型的渗透调节能力存在差异。在玉米萌发成苗期,积累的渗调物质包括无机离子和有机物质。其中,钾离子是主要的无机渗调物质,其吸收和分配受膜钾转运蛋白和质子ATP酶调节;可溶性糖是重要的有机渗调物质,其形成和运输受淀粉酶、磷酸蔗糖合成酶、蔗糖转化酶等的调节;随着干旱胁迫的延长,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和甜菜碱对抗旱性的贡献逐渐增大;脱落酸(ABA)是种子萌发期渗透调节作用的重要调节者,ABA的作用受其合成、分解能力和信号通路组分变化的影响;玉米的渗透调节能力也受ZmPtil、ZmPtil-1、ZmCIPK2、ZmSAMS1、ZmC2H2-1等基因表达的调节。 陈珊 毕鑫屹 刘美玲 李楠 崔震海 张敖 阮燕晔关键词:玉米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干旱胁迫 玉米自交系苞叶表型可塑性差异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为确定玉米5大杂优群苞叶表型可塑性在异地引种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收集了我国玉米5大杂优群50份自交系,2014年在海南省三亚市、2015年在北京市和2017年在辽宁省铁岭市3种环境下测定各杂优群的自交系在不同环境的苞叶性状,计算苞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分析杂优群间苞叶长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ength,PHL)、宽度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width,PHW)和层数可塑性(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husk layer number,PHN)的差异和杂优群内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环境和生长时期各气象因子的变化。结果显示:苞叶性状受环境影响显著;在全部测定群体、旅大红骨和唐四平头群中PHL与PHW呈显著正相关,在瑞德群中PHL与PHN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血缘玉米种质的苞叶表型可塑性存在明显差异,PHL与PHW表现出协同调控的特点;旅大红骨群的苞叶长度和PB群的苞叶长度、宽度对环境不敏感,这2个性状异地引种时会保持稳定;兰卡斯特群PHL较大,且符合苞叶性状南长北短的要求,这类育种材料适合南北方异地引种;气象因子中平均温度和湿度在玉米生长前期差异较大,日照时间在玉米生长的前、中和后期都有一个差异较大的时段。因此,高温区适时早播,低温区适时晚播,有利于减少环境间的苞叶差异。 夏浩然 徐涛 贺伟 李建 张敖 阮燕晔 张立军 贺岩 崔震海 宋波关键词:玉米 苞叶 表型可塑性 种质 引种 气象因子 金叶榆两种不同颜色叶片夏季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引起的光抑制将导致植物光合生产能力下降,提高防御光抑制的能力是改善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途径。植物叶片含有的叶黄素与光抑制程度和光抑制的防御有关。然而目前除明确叶黄素通过叶黄素循环参与光抑制防御外,对叶黄素在光抑制防御中的其他作用了解还相当有限。金叶榆(Ulmus pumila cv.jinye)具有叶黄素含量差异显著的叶片,为研究该问题提供了理想材料。本研究以金叶榆绿色叶和浅绿色叶为材料,测定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含量。在夏季早晨、中午和傍晚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和吸收光谱,并且测定离体的两种不同颜色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吸收光谱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浅绿色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极显著低于绿色叶片,但叶黄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绿色叶片;早、中、晚绿色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都高于浅绿色叶片;绿色叶片和浅绿色叶片在中午强光下Fv/Fm都显著低于早晨,发生显著的光抑制;在傍晚Fv/Fm升高到与早晨同一水平,表明中午发生的光抑制是可逆的;在可见光范围内,两种颜色叶片之间及早、中、晚3次测定之间吸收光谱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因此中午Fv/Fm的下降不是由于叶片光能吸收变化引起的;在高温胁迫下两种颜色叶片的Fv/Fm都极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几乎一致,在可见光范围内,两种叶片的光能吸收均增加。浅绿色叶片在中午强光下的初始荧光(Fo)升高和最大荧光(Fm)下降的幅度都显著大于绿色叶片。这些结果暗示叶片中的高叶黄素含量有助于叶片在强光下减少光能向PSⅡ反应中心的输送和关闭PSⅡ反应中心,从而有助于缓解强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姜泽东 张敖 孙红蕾 贺文姝 张海波 朱延姝 张立军关键词:光抑制 叶黄素 光反应 FV/FM 玉米双亲群体全基因组预测精度影响因素研究 张敖 王红武 徐云碧 张学才高产玉米‘郑单958’和‘先玉335’的灌浆和叶片光合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5 2015年 本实验以玉米高产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为材料,测定在45 000株·hm-2(低密度)和75 000株·hm-2(高密度)下灌浆期的百粒重、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密度下,‘郑单958’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大于‘先玉335’,但百粒重、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低于‘先玉335’;在高密度下‘郑单958’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百粒重、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都低于‘先玉335’;密度增大对‘郑单958’灌浆和光合能力的影响大于‘先玉335’;灌浆前期的物质积累速率对籽粒的增重更为重要,其与同期的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和光合速率相关;在灌浆期,两个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没有明显的差异;灌浆期的比叶重与籽粒灌浆能力、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有良好的一致性。 齐琦 胡凯 张敖 吕江博 崔震海 阮燕晔 朱延姝 张立军关键词:玉米 百粒重 比叶重 甜高粱蔗糖积累关键时期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 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甜高粱糖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寻找甜高粱和普通高粱组织间差异表达的相关基因,通过相关基因的功能注释及相关联的Pathway代谢通路分析,进一步筛选与糖分积累与代谢相关的基因,以利于为充分挖掘甜高粱的生物学潜能,改良高粱品种提高其茎杆的糖含量打下坚实基础。以甜高粱辽甜1号和粒用高粱新苏2号为材料,对甜高粱与粒用高粱在成熟期进行叶片转录组数据测序分析并比较,测序结果如下,共得到71.98 M条reads,总碱基数14.54 Gb。使用Cufflinks软件对reads进行组装,共发掘出1 562个新基因。通过差异表达筛选出3 115个差异基因,其中1 499个上调,1 616个下调。对差异基因进行GO、COG分类和KEGG代谢途径富集性分析,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包括淀粉与蔗糖代谢途径在内的94个代谢途径,从淀粉与蔗糖代谢通路(Pathway ID:Ko00500)中取β-呋喃果糖苷酶、蔗糖合成酶、果糖激酶的5个差异基因分别为Sb06g031910、Sb06g023760、Sb01g035890、Sb01g033060和Sb10g0082805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与其对应酶类的活性有紧密的联系,推测这些基因在甜高粱叶片的蔗糖合成及积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思孛 赵质涵 马爱军 张敖 王志和 阮燕晔关键词:甜高粱 转录组 蔗糖 爬山虎衰老过程中不同颜色叶片光合性能比较 2018年 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df Plach.)叶片颜色在秋季变化显著,是研究色素与叶片生理状态之间关系的理想材料。以秋季爬山虎绿色、红色、黄色叶片为材料,测定吸收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以及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含量。在3种叶片中,黄色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含量最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花色素含量,可见光吸收最少,活性反应中心数量和光化学活性最低,荧光动力学曲线失去典型特征;红色叶的花色素含量最高,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黄色叶,可见光吸收少于绿色叶,荧光动力学曲线基本上失去典型特征,活性反应中心数量和光化学活性高于黄色叶;绿色叶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花色素含量高于黄色叶,光吸收光谱和可见光吸收光谱具有正常特征,光化学活性、活性反应中心数量较大。结果表明,绿色叶还具有较强活性氧产生能力,而黄色叶、红色叶的活性氧产生能力较弱,在3种叶片中花色素在活性氧清除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孙宏蕾 姜泽东 计舒文 王艺斐 王琼 张顺云 张敖 朱延姝关键词:爬山虎 衰老 叶片 光合性能 银杏叶片黄化过程中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银杏(Ginkgo biloba L.)叶片在秋季衰老变黄,极具观赏性,但黄化后不久易脱落,讨论叶片黄化和脱落的关系,为提高银杏观赏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银杏绿色叶、浅绿色叶、黄色叶为本研究的实验材料,测定光合色素含量、吸收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在银杏叶片衰老变黄过程中,各种光合色素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并不同步;叶片黄化对可见光吸收量减少,在510~710 nm范围内,光吸收量差异显著;随着叶片黄化,Fv/Fm显著下降,同时PSⅡ最大荧光Fm和单位面积反应中心数量RC/CSm显著减少。【结论】在衰老进程中,银杏叶片色素蛋白复合体解体,色素分散,黄化叶片的这种特性可能有利于其在白天提高叶片温度,有助于叶片内含物的分解和向外转运。 王艺斐 姜泽东 张敖 计舒文 何梦原 朱延姝关键词:黄化 吸收光谱 叶绿素荧光参数 类胡萝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