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
- 作品数:23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更多>>
- 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衰落”及延续被引量:3
- 2016年
-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研究未建制化才使得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难以为继。幸而,施拉姆、布莱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部分门生以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理念为路标,拉氏等人的典范思想才得以被不断征用和拓展。
- 李孝祥冯强
- 关键词:传播学史哥伦比亚学派施拉姆
- 工程建设项目监理效果评价方法
- 建设监理制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惯例.如何结合中国国情,合理地评价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效果,至今尚未有很好的方法.论文以此作为对象,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论文在分析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监理效果因素的...
- 冯强
- 关键词:建设监理工程建设项目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 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日常政治交流与参与意向——一项以大学生为例的定量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媒体在公众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对3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本研究探讨了互联网使用的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政治效能感、日常政治交流及政治参与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作为了解和获取外部政治信息的渠道,在大学生日常政治中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政治内容的使用,大学生显著地提高了自身的内在效能感,并正面影响到自身的线上和线下的政治参与意向,日常政治交流也更为频繁;网络接入和使用时间的差异、以及网络内容的偏好,对政治效能感、政治交流和参与意向的影响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互联网的赋权之魅。同时研究认为,互联网赋权的功能须建立在个体对互联网内容使用基础之上,而不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外置的技术工具来进行分析。
- 冯强
-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政治效能感赋权
- “结构性失衡”:我国食品安全议题的消息来源与报道框架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对六家日报一年内有关食品安全议题的683篇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揭示了媒体在食品问题报道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研究发现,媒体报道以呈现"问题预防"阶段为主,但忽视对问题发生和具体治理的报道;来自公众爆料和独立调查报道等渠道的报道较少;消息来源引述的多元化程度很低;新闻主体侧重于强调政府形象,包括突出其工作动态、业绩和治理手段,对企业及产品问题进行揭露、曝光;在新闻主题框架中,"政府行动"框架占据最多比例,其次是"企业问题"框架,不同框架在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研究指出,媒体报道的整体失衡进一步放大了食品风险。
- 冯强石义彬
- 关键词:食品安全
- 服膺或重构:绩效考核制度下的记者职业意识与应对策略——基于Y报调查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本研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广东Y报进行了田野调查,试图探讨绩效机制下记者的职业意识及日常新闻生产。调查发现,绩效考核制度渗透在记者的新闻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直接影响记者的工资收入和职称晋升,进而影响职业荣誉、职业焦虑乃至职业流动。然而,记者并非消极对待,在常规新闻生产的同时,还通过各种非常规策略以完成任务和提高绩效。本研究指出,绩效考核制度压力下的个人生存理性和利益逻辑反向收编了组织层面的制度设计,绩效制度也构成了瓦解新闻专业主义的另外一股力量。
- 冯强
- 关键词:绩效考核记者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职业
- 互联网接触与政治知识鸿沟——以大学生为例的实证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本文从数码沟理论出发,通过一次问卷调查(N=341),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接触的差异对其政治知识水平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于网络接入时间、互联网使用与依赖以及网络日常内容偏好方面的差异而形成的。本次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日常网络使用以及依赖都有利于大学生政治知识的增长,偏好政治类信息内容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政治知识,而采纳互联网时间的早晚则没能影响到大学生的政治知识水平。研究指出,加强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素养,有利于缩小大学生政治知识的鸿沟。
- 冯强李彦臻
- 关键词:政治知识媒介素养
- 我国食品安全议题的新闻生产常规及规制因素分析——基于对14名媒体人的深度访谈被引量:3
- 2016年
- 通过对14名与食品安全议题相关的新闻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议题报道的空间网络涵盖系统化和社会化场所,时间节奏与所跑部门同步化及"文化历"特点明显,新闻价值以关注度为导向,消息来源偏向政府部门等特征,并因记者所处媒体性质及工种之分而呈现出明显差异。政府对食品安全议题的控制较弱,但企业的公关和干预较多,组织内部审查和绩效制度也影响到食品安全议题的常规实践。这种常规实践不可避免地带来新闻的同质化和模式化等结构效应。
- 冯强
- 关键词:食品安全
- 新闻框架与他者建构:社会新闻中的“打工妹”形象呈现
- 新闻作为建构受众认知社会现实的框架,具有知识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通过等距抽样,本研究对百度新闻搜索里面102篇涉及"打工妹"题材的社会新闻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新闻报道突出打工妹的年龄、教育程度低、工作单位差等...
- 冯强陈诗甜
- 关键词:新闻框架打工妹媒体性质
- 文献传递
- 微博动员、维权倡议与记者的利益表达机制——以“记者S被打事件”为个案
- 2016年
- 本文以一起记者被打事件为例,分析了推动维权活动展开的两个相互交织的因素——微博与意见领袖,并探讨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倡议和利益表达的实践空间。研究发现,微博在S事件动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包括事件直播和可视化,建构群体认同,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进而促成了舆论共鸣;"意见领袖型"记者起到了居间联络和组织动员的作用,这包括建构虚拟组织、情绪动员和联络制度性社会资本等。本文最后讨论了新媒体环境中记者维权活动的可能性及局限。
- 冯强李孝祥
- 关键词:意见领袖
- 英雄叙事中的“自我东方主义”:“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塑造与话语运作——以台湾《中国时报》报道为例被引量:3
- 2013年
- 按照传播仪式观,民族主义是传媒叙事的重要脚本。在体育英雄叙事中,媒体往往刻意强调英雄的民族身份,同时在"反抗书写"中塑造东方的英雄,这种叙事隐藏着"自我东方主义"的权力话语。本文通过对台湾《中国时报》中的286篇有关"林书豪"的报道分析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林书豪的新闻报道逐渐位移于头版,新闻价值发酵,林书豪的符号弥散于报纸各类新闻里;他以各种能指出现于媒体标题和行文中,并被媒体通过不同报道视角来进行追捧和赞美;在媒介塑造中,林书豪的台裔、亚裔等"民族/种族"身份与他的英雄故事混杂在一起,"林书豪神话"的媒介叙事被民族主义、身份认同等权力话语所裹挟,成为整合台湾社会、凝聚民意的符号。
- 冯强
- 关键词:林书豪民族主义英雄叙事